氣溫飆高,人躲進冷氣房避暑,全長十二點九公里的雪隧,隧道內溫度更高得嚇人,為免出現學者憂心的火燒車危險,坪林行控中心曾試圖灑水降溫,但水霧影響視線;七月四日起,每天清晨三時至五時,嘗試讓雪隧「吹冷氣」降溫。
雪隧的「冷氣機」是位在隧道導坑的四十多台軸流風機,每天清晨三到五時這個時段,四十多台軸流風機將由行控中心人員強制啟動,把坪林山區的冷空氣,透過比一○一大樓還高的通風豎井,吸到隧道內降溫。
雪隧忙降溫 持續到九月
據了解,軸流風機與豎井設立目的,是為改善雪隧內的空氣品質,隧道內一氧化碳濃度一旦達七十五ppm,煙塵濃度也升高時,軸流風機會自動開啟,讓雪隧呼吸。人工啟動讓雪隧「吹冷氣」,不在原始設計內。行控中心表示,讓雪隧「吹冷氣」的嘗試,會持續到九月。
不過,逢甲大學運輸科技及管理系專任副教授李克聰提醒,雪隧清晨強制手動開風機,只能讓背景溫度降到一定程度,但當車輛湧進,溫度就又回升;建議把高溫也列進車流管控指標,高公局先抓出警戒值,若溫度達警戒值,開了風機仍未改善,馬上啟動交通量管制。
此外,他也建議高公局,應把隧道內外即時溫度,透過隧道內資訊可辨識系統顯示出來,提醒駕駛早些應變。
曾飆破56度 兩端差很大
全長十二點九公里的雪隧,南北兩端溫差極大,北上近坪林端,八年前曾被測到溫度飆到五十六點五度,但同一時間頭城端只有卅三度,前後溫差廿三度半,讓人驚訝。
坪林行控中心主任林錦堂說,雪隧北上路段的高溫是車輛帶進來的;北上為上坡,從頭城到坪林高度落差上百公尺,爬坡引擎加速,隧道山壁會吸熱再吐熱導致溫度上升。
隨著隧道的活塞效應,廢氣被帶到洞口,北上坪林出口倒數二、三公里的地方溫度最高,有四十二、四十三度,即使冬天也有卅九、四十度。
前幾年高公局曾試過灑水降溫,設了四個噴頭灑水,高溫有降了些,但水霧會影響行車視線,水量太多也怕打滑,這方案就沒再討論。還有人提議在山壁埋冷煤,讓雪隧成冷氣房,但光想到費用就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