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福建《海峽導報》有一篇文章在說,台灣人都很節省,包括餐廳會主動告訴客人,你這樣點菜已經點太多了,或主動問客人要不要打包,避免浪費;而中午上班族點外賣,小吃店也會主動問要不要加湯,避免浪費。
同些時候,一名牙醫請高雄的網友吃300份雞排,後面又阿沙力的追加300份,最後發出520份,雞排店老闆也會退80份的錢給牙醫,整個的傳為佳話。
這些都是和「吃」有關的消息,看了以後,突然想起一個故事──
我以前鄰居的那個剛畢業的兒子,想在巷口開一家很特別的牛肉麵。
「你打算怎麼開?」
「我這個很特別,」他說:「買一碗就捐一碗,然後貧窮的免費吃!」
我聽了,只問:「你心裡是真的想幫助弱勢,還是只是想『紅』?」
他想了想,還蠻誠實的說:「想紅。」
「那,」我說:「我建議幫助弱勢的想法,等你紅了再來搞,現在,還是先專心的做一碗非常『專業』的牛肉麵吧!」
這位年輕人沒說話。
後來,這段對話無寂而終,後來聽說他和他的父親說,Mr.6好像很世儈,不懂捐助弱勢的重要。我覺得有點冤枉,我只是想點出以下的區別──到底應該很驕傲的開一碗「專業」的牛肉麵,還是要開一碗贊助弱勢的牛肉麵?
我想對這位鄰居年輕人說,你是到底是在認真的開一間「專業」的牛肉麵店,還是意圖透過「消費」弱勢話題來促銷你那不是很專業的牛肉麵?
以前曾有華裔朋友說笑,創網站,到美國,創餐廳,到台灣!
美食產業裡幾乎全是創業家,而且照這樣看,你在台灣搞個餐廳,成功率搞不好是50%以上,兩間就有一間賺錢說不定!
如果這樣,台灣這邊的美食產業,是否應該會脫離民俗的水準、小吃的風俗,而榮登「世界的代表食物」?
既然生在這塊土地,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每個人,對美食產業都有一份責任,一邊吃、一邊買、一邊討論,讓它變得更「專業」,而不要不小心搞錯了方向了。
(本文為舊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