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天使咖啡屋創辦人李紹嬅憑著信念,四年來全心投入扶持聽障人士自食其力的公益工作中。四年充滿衝撞,她說,遭遇挫折想放棄時,台灣和大陸的朋友都不想讓咖啡屋畫下句點,就這樣走到現在。李紹嬅在二○一一年隨丈夫工作調動舉家遷到北京,在一次女兒學校的雷鋒日公益作業中,因緣際會到了海澱區一家聽力康復中心,認識一群聽力障礙的孩子。與大陸官方主□的「聾校」不同,由民間主辦的「聽力康復中心」,試圖教聾人說話。
「大概陪伴他們半年,發現這些孩子不缺乏物資、善款,但當他們年紀愈來愈大,會失去原先有的物資捐贈,因為十八歲之後,他們會被認為要自立」,李紹嬅說起創辦咖啡屋的起因,「我就是想陪伴他們長大、走得更遠,所以開始教他們做點心。」
想放棄時朋友力挺
為讓康復中心的聽障者能學到一技之長,李紹嬅想到台灣喜憨兒烘焙屋的模式,於是她開始教導聽障的大小孩們做餅乾,想在聽力康復中心販售,但卻遭到當地人的斥責,「妳這是公益,還是功利?」她才發現,台灣的經驗不一定能夠複製到大陸。另一方面,由於北京對待外來人口的政策,使得聽力康復中心不斷遷徙,從海澱到通州、順義到房山,這些挫折讓李紹嬅一度想放棄。
李紹嬅說,一直覺得可能走不下去,當要放棄時,就有朋友伸出援手。於是,她決定將聽障咖啡屋從聽力康復中心獨立出來,隨著在微信「朋友圈」積累的店內正能量小故事被轉發,咖啡屋也慢慢做起來。
咖啡屋資深志工田霞是北京一所中學的退休教師,年輕時看到紅十字會爆發貪腐,對公益失望透頂,直到接觸李紹嬅創辦的聽障咖啡屋,才知道做公益能夠「授之以漁」。
教會聽障愛與分享
田霞說,現在她與聽障師傅溝通仍有障礙,因他們的聽力脆弱、沒有語感。比方說,一開始他們聽到「咖啡」兩字,聽到的可能是「搭搭」,要教他們十次、廿次,反反覆覆後他們才能反應過來,更不用說抽象的語彙,比方甚麼是責任?他們會說,「你拿責任給我看」,可想而知教聾人說話與溝通過程會有多困難。
彩虹天使咖啡屋今年邁人第四個年頭,李紹嬅感謝所有支持她的朋友。除了教導聽障人士做台灣點心,她也教會他們什麼是愛、什麼是分享。
採訪當日接近中午,店中一名聽障青年把自己炒的土豆絲拿給李紹嬅品嘗,雖然說話發音還不是很精準,但他臉上的笑容已代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