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一季度,從「世界超市」大陸浙江義烏開往歐洲的班列增長迅速。數據顯示,一季度「義新歐」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513列,共發運42874標箱,進出口箱量同比增長373.5%。新華社報導,對於許多出口中國製造消費品的中小外貿公司來說,中歐班列越來越強的國際供應鏈保障能力讓他們能把商品快速、準時地送達客戶手中。
「鐵路已經成為國際物流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一家中歐班列貨代公司的負責人林輝寰說。
全球疫情雖然仍在持續,但歐美等地國家經濟出現轉好跡象,國外消費市場復甦明顯。義烏國際商貿城的五金經營戶陳燕貞說,疫情後國外「宅經濟」帶動了園林器械、五金廚具等產品的銷量。
得益於國際需求回暖,中國整體外貿呈增長態勢。對於占全國出口比重超三成的長三角地區來說,表現更為明顯。2021年第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外貿均實現了兩位數以上的大幅增長。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這是疫情影響下去年同期形成的低基數帶來的外貿普漲;另一方面,春節後不少企業提前復工,港口碼頭等外貿運輸提前運行,對外貿增長提供明顯助力。
民營經濟活躍、科技創新活力強、多元化的市場和外貿業態等諸多因素,成為長三角外貿「揚帆」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長三角的貿易結構持續優化。今年一季度,上海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7.4%,機電產品進出口增長13.2%;浙江一季度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9.3%、60.8%。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系主任奚君羊認為,長三角地區的技術基礎越來越好,整個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加之勞動力等生產成本逐步提高,長三角的經濟結構也在升級換代,向技術密集型行業轉移。他說,長三角出口整體逐步趨向於高附加值、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密集型產品,長三角經濟對全國出口結構優化起到重要作用。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匯率波動、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等因素,讓長三角的外貿企業面對不小的挑戰。
中歐班列貨代公司的負責人林輝寰說,疫情以來,國際海運物流價格飛漲,國際集裝箱、艙位緊缺的情況依然存在,北美線一個集裝箱以往要價約3000美元,如今已經漲到七八千甚至上萬美元。
隨著疫情後全球產能復甦,海內外貿訂單或將回落,下半年外貿企業或將迎來考驗。
報導稱,大陸政府正在積極幫助外貿企業「突圍」。長三角地區的浙江、上海等地早在3月就出台包括通關便利化、「守護」小微企業、增強金融授信力度等一攬子促外貿政策,積極幫助外貿企業擴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