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警戒降級,但未降到原本的二級,而是介於三級和二級的「二級加強版」,不僅專家看出許多矛盾處,據了解,整個決策過程既要考慮防疫安全,還要兼顧民生經濟的兩難,關鍵是「誰要為開放負責」的政治考量,最後得出折衷的「二點五版微降級」。
比對這次微降級,原本二級開放室內一百人、室外五百人,這次緊縮為室內五十人、室外一百人,超過人數須提計畫審核。餐飲則比照上次微解封,室內要有隔板、維持社交距離。這次婚宴和公祭也回歸二級,但禁止換桌逐桌敬酒,多了一道防線。
指揮官陳時中指這次降級是考量國內疫情,並參酌國際經驗,但鬆緊之間的標準拿捏,外界仍有不解之處。
據指出,前晚提前流出二級指引草案,是陳時中當天下午四點主持的會議結論。上次微解封,地方是看電視轉播才知道,中央被罵不接地氣。這次陳時中也邀各縣市政府參與,百餘人的視訊會議,「大家搶著發言,有點亂」。
例如開放水域活動,但要戴口罩,濕掉的口罩要馬上換,至少有三縣市提問「潛水能否開放?」討論一段時間,中央才回答可開放,潛水裝備視同戴口罩,但上岸裝備一脫下要馬上戴口罩。
另也討論水上團訓要保持二公尺以上距離,但龍舟要左右划,如何拉開二公尺,是要把龍舟放大嗎?比較擔心的是SUP和獨木舟,除非身上很多備用口罩,還要裝在防水袋,否則落水濕掉,就要馬上褪口罩。
也有縣市首長說,若部分縣市禁止內用,民眾跨縣市旅遊,餐廳到底能不能開放,中央指引不明確,把責任又丟給地方決策。
據轉述,上次微解封,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提出三原則,並要求各部會要「自行把關」,後續指揮中心僅「彙整」各部會方案,才會矛盾四起。
這次微降級,中央、地方一起來,但行政院或指揮中心都擔心萬一疫情再起得承擔責任,最後才會訂出二點五級方案,其實未真正降級。官員解讀,這就是誰都不想負責的結果。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發言人李奇嶽質疑,新的降級指引「漁港、漁船開放,遊艇卻沒開放」,漁船可載客多少人?開放五十人以下團體旅遊,一輛車卻只能載廿人,帶一團要開三輛遊覽車嗎?成本倍增,只能轉嫁消費者,指引細節應再微調。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說,這次降級指引有很多矛盾之處,有的放太快、有的太慢,像超商、賣場開放飲食,但戶外活動要全程戴口罩,不僅缺乏科學的評估,也感覺指揮中心是礙於民意,不得不降級。
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降級不解封」其實仍相當危險,甚至可說是「賭一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