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領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14個成員國已針對協調與強化供應鏈,達成協議,象徵美國主導亞太貿易以反制中國大陸影響力,取得初期勝利,但內部也浮現裂痕,因為一些國家擔心美國以勞工為核心的政策,凸顯美國接下來的挑戰。
IPEF成員國在底特律召開貿易部長會議,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與商務部長雷蒙多27日一起宣布,IPEF貿易部長已同意強化關鍵原料和礦產供應鏈的協議,為IPEF去年5月在東京推出以來,首度針對特定措施達成協議。
雷蒙多表示,這項供應鏈協議的目標是要避免新冠疫情期間的瓶頸再現,將對未來的干擾提出「具體而實際的解決方案」,包括設立協調不同領域供應鏈的理事會和一個「危機因應網路」,為成員國提供潛在供應干擾的早期預警,並且籌備緊急因應措施,還要創設一個勞工權益顧問理事會,處理勞工訓練問題。這項協議也希望降低各國對中國大陸關鍵產品的依賴。
這項供應鏈協議也是IPEF四大支柱的第一項成果,另外三項支柱的焦點為促進貿易、改善工作條件、擴大使用潔淨能源、改革稅收結構、對抗貪腐。
不過,華爾街日報(WSJ)報導,這次會議也浮現摩擦。戴琪在會中強調美國以勞工為核心的貿易政策,主張美國的貿易政策過去都聚焦於自由化、效率和降低成本,影響勞工權益,卻引發其他國家一些官員的質疑回應。
紐西蘭貿易部長歐康諾表示,該國視應把貿易看成解方,而非問題所在,他偏好用商業或稅務政策處理不公平和勞工權益問題,而非貿易政策。馬來西亞也表示,能理解美國勞工必須受惠於貿易,但「這不能犧牲我們的勞工」。
世界貿易組織(WTO)敦促戴琪多和小國與開發中國家對話,以降低美國立場的阻力,因為太過重視勞工權益,會拉高生產成本。
美國政府對IPEF的立場,也讓美國企業界感到挫折,認為協商並未納入美國貿易傳統前提,未以降低商品關稅、減少法規障礙、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等措施,幫助美國出口業者。
美國商會和其他20多個產業團體上周致函戴琪和雷蒙多,表示愈來愈擔心政府貿易提案的方向和內容,不只為能帶來重大的戰略和商業成果,反而還危及美國在印太等地的貿易與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