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5/25 第12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
馬里亞納海溝跳島記!「全世界最爽工作」觀光大使,週薪新台幣6萬元!
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平台或雙邊市場有兩群顧客,究竟孰輕孰重?

新書鮮讀
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
圖/好優文化
書名:《台海有事日本對策》

內容簡介:中共侵台,日本會不會幫助出兵幫助台灣?在日本眼中,遭遇侵略的台灣,會如何反應?或是直接投降?

◎超過八位前自衛隊將官、眾議院議員、前內閣成員、大學•研究中心人員聯合推演

台海有事,日本將如何對策?除了自衛隊,日本的戰略研究中心如何看待台灣有事?日本將在政治、外交、經濟方面如何對應?眾議院議員、前防衛大臣(即台灣國防部長)等內閣成員,加上超過八位前自衛隊將官進行的大型推演,將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4套完整劇本,推演日本、台灣,乃至於亞洲都可能面臨的軍事•政治•經濟危機

若台灣有事,日本考慮的,將只會是如何援助台灣嗎?在日本眼中,當中國染指台灣,軍事威脅會只停留在台灣海峽嗎?看日本官方、軍方、學界,如何看待台灣面臨的危機!

「當執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陷入桃色風暴,當日本的親台派政治人物陷入政治危機--……」

跟軍事無關?其實並不是。而是廿一世紀軍事侵略前的各種準備,原來就不限於飛彈、槍砲、船艦部屬,認知作戰、情報戰、網路攻擊,都在考量的範圍內。戰爭不是導彈發射、戰機起飛的那一刻開始;毫無硝煙味的開戰,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察覺到。

◎日本準備好了嗎? 日本幫台灣,有其他國家會幫日本嗎?

一旦開戰,日本本土會受影響嗎?沖繩等離島會被攻擊嗎?「與那國島可能獨立!」的判斷背後,觀察日本如何看待國土與防衛。從美日同盟、美日合作關係觀察:若台海有事,會是台灣與中國的戰爭,或是把亞洲諸國牽涉在內的世界大戰?

作者介紹:岩田清文,一九五七年生。前陸上自衛隊幕僚長(前陸軍上將)。

武居智久,一九五七年生。前海上自衛隊幕僚長(前陸軍上將)。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

尾上定正,一九五九年生。前航空自衛隊補給本部長(前空軍中將)。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員。

兼原信克,同志社大學客座教授、前內閣官房副長官補兼國家安全保障局次長。

搶先試閱:〈劇本1 灰色地帶事態持續〉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型態

劇本概要

中國為了找尋能利用《反分裂國家法》以武力介入臺灣的契機,在臺灣北部和南部實施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練,發射彈道飛彈等,對臺灣施加軍事壓力。此外還試圖擴大主張臺灣獨立的第三政治勢力的支持族群(散佈假新聞等),藉此讓臺灣國內陷入恐慌。接著,中國在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間設置海上臨時警戒區,宣布持續實施軍事演練,實際上則是阻礙兩個海峽間的自由通航。

美國為了確保南海、臺灣海峽及巴士海峽能保持自由通航,向同盟國和邦交國政府請求提高南海及兩海峽的存在地位,並協助實施「自由航行活動作戰」(F○N○Ps)。日本政府根據《日美安保條約》所協議的內容,請求美軍增加美軍駐日本基地的配備和中程彈道飛彈等。除此之外,日本船組協會和海員工會向日本政府請求,確保在臺灣周邊航行的日本船舶安全。

中臺間緊張情勢升溫之際,臺灣空軍為了應對中國軍機而緊急出動,卻發生緊急迫降石垣島的事件。

總統候選人身陷「外遇醜聞」

二○二三年七月一日@臺灣海峽

中國國防部公開表示,近期會於上海沿岸的東海及臺灣高雄港和基隆港的沿岸約一百公里的國際水域(兩個地點)依《海警法》設置海上臨時警戒區,並實施重要的聯合軍事演練及飛彈試射實驗,屆時將禁止外國船舶進入。同日,中國的「人民網」刊登出眾人目送數艘攻擊潛艦盛大啟程的照片,這些照片未刊載時間地點。

二○二三年七月二日@臺灣

香港的《星島日報》刊登了臺灣總統選舉的特別報導。儘管報導尚未查證是否屬實,但內容仍提及民進黨的A候選人在東京都內藏有多棟高級公寓,B候選人私下接受中國企業的政治獻金。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環球時報》(Gl○bal Times)晚了一天轉載此則報導,消息開始在世界各地發酵。臺灣國內的社群媒體上針對A候選人及B候選人的批評聲浪煙硝四起,兩人的支持率急轉直下。

同日,臺灣社群媒體流傳出來源未經證實、標題名稱為「A候選人外遇醜聞」和「B候選人外遇醜聞」的床照及私密影片(兩者皆透過深偽技術捏造的可能性極高)。兩位候選人都以「對方製造假新聞」為由抨擊對手陣營。此外,「國民黨候選人和中國簽訂導入一國兩制制度的密約」、「激進的臺獨派企圖放火燒毀親中企業」和「民進黨候選人當選後會宣布臺灣獨立」等假新聞在社群媒體上傳播,網路上支持獨立的年輕族群和追求安定的中高年齡層族群不斷激化對立,不出所料,臺北市和臺南市等大都市出現示威行動,部分活動甚至引發衝突糾紛。

臺灣媒體雖然要求臺灣政府(民進黨執政)確認事實真偽,但新聞卻報導政府只回應「目前尚在調查事實真相,現階段仍無法給予回答」。在野黨議員在推特上留言:「臺灣政府雖然已經察覺社群媒體上流傳的報導是假新聞,但或許是不希望介入選舉所以選擇沈默,抑或是目標其實是為了打擊B候選人」。

中國開始打壓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

七月五日@上海

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A汽車零件製造公司的上海分公司,近日因涉嫌傾銷電動車零件而遭到當局監察。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指出,自上個月開始,A公司為了多角化製造車用半導體零件,企圖透過併購臺灣企業,將集中在中國的部分事業轉移到美國的德克薩斯州。

▶▶ 閱讀更多 好優文化 岩田清文、武居智久、尾上定正、兼原信克《台海有事日本對策》

 
馬里亞納海溝跳島記!「全世界最爽工作」觀光大使,週薪新台幣6萬元!
圖/ 時報出版
書名:《高年級實習生:馬里亞納海溝跳島記》

內容簡介:馬里亞納觀光局徵選七日實習生,實習週薪新台幣60,000元!被譽為「全世界最爽工作」的觀光大使職缺,要通過影片海選、網路投票複選、才藝及面試決選的層層關卡考驗,還要與眾多參賽者競逐;年過半百、現已退休的前資深媒體人劉玉嘉,竟打敗一票網紅網美,突破重圍奪得這個名額。──「高年級實習生」這個稱號,當之無愧!

湛藍絕美的世界奇景,包裹著二戰歷史的憂傷!馬里亞納海溝是地球上深度最深之處,你可知道它同時也擁有「世界第一高峰」?島上七種不同的藍,造就七色琉璃海之美,可說是一生必訪旅遊勝地,此處卻也有著殘酷的二戰歷史記憶,兩顆原子彈正是由群島之一的天寧島起飛。

作者介紹:劉玉嘉,資深媒體人,55歲辭掉媒體職場工作,踏上800公里西班牙探詢自我之路,56歲以高年級之姿,和近400名年輕人角逐馬里亞納群島觀光代言人勝出,在馬里亞納海溝跳島一個月,完成這本深入介紹馬里亞納群島的旅遊人文書。目前是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搶先試閱:〈如夢一場。從一萬四千英尺墜落〉

如夢一場。從一萬四千英尺墜落

來到塞班島第二天的一大清早五點半,夜色中天空透著黎明將至的靛藍,借宿在浪潛水旅行(Wave Dive Trips)潛水店的教練朋友開車載我前往塞班高空跳傘(Skydive Saipan)公司,繳了538元美金的費用,高空跳傘的費用超乎預期的不便宜,但是報了名已沒回頭路,貴就貴吧!穿上藍色跳傘連身服,跟著配給我的跳傘教練羅伯(Rob)和其他同機夥伴,就像小學生要遠足般,帶著興奮莫名的心情登上小飛機,展開了人生第一次高空跳傘體驗。

早安,塞班。第一次從空中這樣清楚地看著妳。

小飛機繼續往上爬升,穿過雲層,再往外看,地上的房舍已經小到完全看不到,塞班島就像是一片綠色的不規則拼圖,服貼地嵌在藍色的海水背景中。我們究竟要飛到多高往下跳?側頭問我後方的連體兄弟羅伯教練,轟轟的螺旋槳聲中聽到他回答14,000英尺,換算成公尺就是4,267公尺,也就是我們要從比台灣最高峰玉山(3,952公尺)還高的高度往下跳的概念。

飛機在定點高度盤旋,瞪大眼睛看著先跳的玩客和教練一組一組從機門口瞬間消失眼前,強作鎮定跟羅伯說:「我的命交給你了」,他不吭聲,推著我用屁股慢慢挪移到機門口,我才往外看了一眼,還來不及張口驚呼,就被羅伯用手撥仰我的頭,然後一拱掉出了飛機外。

傘沒張開,羅伯和我往地面墜落……。

我為什麼來到塞班?以56歲的大齡,一開始就挑戰極限運動的高空跳傘?這故事說來話長,一個美麗的意外,源於去年(2019)5月底摯友方念華的一通電話。

「馬里亞納觀光局徵選七日實習生的活動開始了,我想到老哥你剛走完西班牙朝聖之路,覺得很適合角逐,相關訊息在他們官網。」

官網海報藍色海洋中大海龜下方寫著:「徵求有創意想法的人才,擔任此觀光大使的重責大任,向台灣民眾推薦馬里亞納群島之美」。更吸引眼球的應該是徵才說明下方的「實習週薪六萬元新台幣」,有吃有玩又提供機票住宿,台灣媒體斗大標題「全世界最爽工作」,如此好康的地表爽工的確讓人心動,不過得通過自我介紹一分鐘影片「海選」、網路投票「複選」和才藝表演加面試「決選」三關,過關斬將才能拿下唯一的名額。

倒不是看中六萬元的獎勵,嘗試生命裡不曾做過的事,是半百之年後給自己的期許和鼓勵。

對電視媒體人而言,製作一分鐘自我介紹影片不是難事,自己一點都不擔心。相當順利地從355名角逐者中入圍14強進入票選第二關,只是看到另外13強來勢洶洶的辣妹和鮮肉,一名中年大叔夾在中間,突兀而有趣,「高年級實習生」一如電影之名,成了第二關票選階段沒有之一的我個人專屬標誌。

拉票催票對於臉皮薄如紙的我是件極痛苦的差事,告訴自己體驗一下也好,當作完成一件過去不曾做過的生命註記。也許這個高年級實習生標誌感動了很多人,給了年紀50歲以上的朋友莫大的鼓舞和想望,原來孔老夫子所說的知天命之年,也可以重燃熱情玩年輕人玩的遊戲;也許我的信念強烈,如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小說中所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票選的拓票力道之強始料未及,家人朋友的家人朋友的家人朋友,大學高中國中小學同學的同學的同學,因為很龐大所以說三遍,認識的不認識的,在強力催票下都熱情熱心投入了這場中年大叔高年級實習生之戰,這股出乎意料的沛然莫之能禦之勢,讓結果充滿感動和感恩,第一高票把我拱入最後三強之爭。

第三關的才藝表演在美食家、我的大學學弟、台視老同事吳恩文獻計下,我以主播播報新聞開場,連線現場客串記者的他,加上立式滾輪後和兩名親如子女的高挑帥哥辣妹載歌載舞,這一場經過設計的熱鬧秀,我從來沒有過的舞台表演,想也想不到地把自己推上了馬里亞納實習生寶座,如夢一場。

如夢一場,此刻我漂浮在天地之間的偌大空隙中,整個世界有節奏地在我眼前旋轉。羅伯和我呈趴臥的姿勢,在空中盤旋向下墜落,沉浸在這樣的快感中已經不知什麼叫害怕。在這沒有張傘的一分鐘裡,從14,000英尺的高空墜落,享受自己像隻鳥般御風飛翔,俯看著這個大千世界,經歷著我人生的第一次。

伸展著雙臂想像張開的是我的雙翼,自在地飛翔,毫無恐懼地繼續朝著地面飛去,俯瞰著藍色的海洋和綴飾白色邊線的綠色塞班島。有那麼一瞬,彷彿停格在天地靜好之中,而這一分鐘無拘無束盤旋落體的快樂,真的是很棒的一次生命體驗,538美元的這段旅程,不但值了,還超值。

有人問我:「從14,000英尺往下跳不害怕嗎?」來到機門要往下跳那一刻,照理說該是很剉的,但是我連醞釀的機會都沒有,就猝不及防地被教練拱出機外。我想高空跳傘的教練大概都清楚一般人的心理恐懼臨界點在哪,他們一點都不給你機會碰觸,只要不觸及那個臨界點,自然就能跨越恐懼。

▶▶ 閱讀更多 時報出版 劉玉嘉《高年級實習生:馬里亞納海溝跳島記》

 
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圖/平安出版
書名:《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內容簡介: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韓國YES24網站9.5分盛讚好評!

沒有快樂的媽媽,就沒有快樂的孩子。只有媽媽的心治癒了,才能為孩子帶來幸福!

•有了孩子之後總是覺得好累,懷孕時跟現在比簡直是天堂!

•白天看到孩子就想哭,晚上看到孩子卻覺得幸福。我,到底怎麼了?

•為了照顧小孩,日子已經過得狼狽不堪,還是擔心自己沒把小孩養好。

•怎麼辦,我好像缺乏母愛!為什麼我無法對孩子產生情感連結?

•有了孩子之後,我的人生好像還沒開始就結束了,該如何面對內心的失落?

如果這些心情,身為媽媽的妳都曾經歷,那麼妳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找回「妳自己」!只要是人都希望被愛,但女人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就彷彿失去了追求「自己」幸福的資格,就連身邊最親密的另一半,有時都無法理解這種心情。當壓抑成為慣性,傷痕也會在心中越刻越深……

資深臨床心理師李賢秀認為,媽媽內心的傷口,會對孩子產生立即性的影響,許多人卻缺少家庭的後盾、專業機構的幫助,因此比起被動接受幫助,若能藉由打開「內心的恢復開關」,培養「自我治癒」的力量,才是最佳的解方。

本書透過22則直面內心壓力的心靈處方箋,幫助妳走上全方位的自我修復之路,當妳能夠放下「媽媽」的角色,把焦點轉移回到自己身上,正視潛意識的呼救,就能開啟改變、治癒內心的傷口、重新找回自己的能量,為自己和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

作者介紹:李賢秀(이현수),畢業於高麗大學心理學系,並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擁有臨床心理專家、精神健康臨床心理學家一級證照。在醫院身心科擔任臨床工作逾二十年,致力於讓病患回復心靈健康狀態,無須再仰賴藥物與治療。目前擔任治癒心理學院院長,以長期的諮詢經驗和腦科學研究為基礎,提供兒童、青少年、成人不同階段需要的心靈療癒法,並於心理諮詢、演講、教育以及書籍創作等多有涉獵。

搶先試閱:〈為了治癒受傷媽媽們的心靈藥房開張了〉

育兒真的是件很累人的事,先不說身體的勞累,就連在面對自己最珍愛的孩子時,心中有時也會冒出「孩子阻擋了自己得到幸福」的想法,這樣的狀況總讓人無助得想哭。媽媽們的心被沒有人理解自己的辛苦與價值的極致孤獨感給占據,但凡是人,心中不免會渴望當一個備受寵愛、能得到尊貴待遇的人。但媽媽們從成為母親的那一刻開始,就彷彿是被禁止了懷有這種渴望的權利,被擠到這世上的角落。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媽媽會拚命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但這樣的舉動反倒會讓某些人在她們頭上扣上像是「好勝心過強的媽媽」等評論的大帽子。這些媽媽們為找尋自己價值所做的努力,最後只會化成另一支箭,再次射向她們自己。她們身邊的人,甚至是理應最親密的另一半,有時都無法理解這些媽媽們為什麼總是要這麼拚命,這樣的不理解讓媽媽們的心總是傷痕累累。

但我想,媽媽們周圍的人並不是刻意要傷害她們的。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媽媽們身旁的嬰兒太過脆弱了,相較之下,媽媽就成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存在,這讓周圍的人忘了媽媽們也需要關心和安慰。家中的第一個孩子之所以會感到委屈也是同樣的道理。原本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王子或小公主,在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就會被「打入冷宮」,因為剛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看起來實在太弱小了,排行老大的孩子相較之下就會像個巨人,被大人們要求必須自己把事情做好。

總之,人只要受了傷都應該要得到安慰和治療,而媽媽們的傷口更應該盡快處理。因為當媽媽們受到傷害時,痛苦的不只是她們自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媽媽們所受的傷都會立刻對孩子造成影響。我每天都會在諮商室裡與許多媽媽們相遇,我發現她們之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周圍的人身上得到溫暖和安慰,甚至在和家人相處時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求助專業機構,也很難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假如要讓因為心中的傷變得鬱鬱寡歡的媽媽們重新站起來,家人和社會就必須成為她們最堅強的後盾,但家庭裡的成員們光是要解決自己所面對的課題就很吃力了,而就現實面來看,我們的社會也沒有辦法照顧到每個媽媽受傷的心。我針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最後想到了一個方式,那就是幫助媽媽們重新獲得自我治癒的力量。

聽見到頭來還是必須培養自我治癒的力量,妳是否已經感到有些洩氣了呢?但我們一起冷靜地思考一下:這麼久以來,那些請求他人理解自己、幫助自己的吶喊是不是都成了一陣陣空蕩虛無的迴聲?當妳越渴望從他人身上得到幫助,心中的無力感是否就變得越強烈呢?從現在起,已經沒有可以倚靠的地方,身後也沒有退路了。

各位可能會想,自己是否真的有那種力量?這個答案是無庸置疑的。每當孩子肚子痛的時候,媽媽們經常都會施展「媽媽的手是最好的藥」這個魔法,用手揉揉孩子的肚子,這麼一來孩子就會奇蹟似地不再感到疼痛。之所以會發生這麼神奇的事,是因為媽媽們的身體裡有間藥房,如果要說得更準確一些,那間藥房的所在位置就在媽媽們的心裡,只是之前我們沒能好好運用這股存於內心的力量而已。只要能夠從媽媽身上感受到愛和溫暖的關懷,孩子們就能恢復活力,即便是已經長大的我們,在身心都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如果能夠感受到同樣的關愛,就能夠立刻重新站起來,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渴望似乎有些不切實際。既然從他人那裡行不通,我們就自給自足,好好愛自己吧!這也正是我們必須要有媽媽心靈藥房的理由。

就像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常備的急救箱一樣,我希望媽媽們在身陷痛苦時,也能馬上在各自的心靈藥房取得最合適的藥。

試著在媽媽心靈藥房的匾額上寫下「自重自愛」吧!就算有時會對著孩子和丈夫破口大罵,妳依然是個非常珍貴的人;即使蓬頭垢面,穿著隨意套上的寬大衣物,妳依然是個可愛的人。別把暫時因為壓力變得一團糟的自己當成是妳原本的樣子,那些看似有些狼狽的模樣其實只是一種提醒,告訴妳現在的生活中有某些問題需要去解決而已,並不能破壞妳的價值與存在本身。希望各位都能真心地愛自己、珍惜自己。先做到這點,才有可能達成「他重他愛」。那麼,現在就跟我一起打造媽媽心靈藥房吧!

撐起我們生活的勞動

上一節提到因為育兒是新手媽媽們初次踏入的勞動世界,所以難免感到辛苦和慌張,但只要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些都不是什麼高難度的勞動,也不需要用上什麼特別的能力。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會為育兒感到吃力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育兒沒有所謂的休息時間,無時無刻都要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光是這件事就足以讓人感到疲累了。但我認為育兒之所以會讓人感到吃力,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心理上的抗拒。首先,育兒其實就是單純勞動的循環,這樣的循環會讓人莫名有種精神枯竭的感覺。每天重複著換尿布、泡牛奶、準備副食品等勞動,還要維持家中的整潔。對髒亂的房間視而不見,一股腦往床上躺的我們來說,這些勞動很容易引發煩躁感和壓力。最重要的是,這種單純的勞動沒有任何創意性可言,也無法找到對「我」的自我認同。我們有時也會想稍微展現我們心中的那個「我原本的樣子」,但在育兒的時候,光是要撐個十分鐘就有困難了。過去的「我」是個舉止優雅、體貼、善於溝通的人,現在卻變得十分急躁、經常大吼大叫,總是一副手忙腳亂的樣子。這不免讓我懷疑起自己,產生像是「我是為了過這樣的人生才那麼拚命念書的嗎?」等想法。我在育兒初期也時常感嘆:「其實國語、英文、數學什麼的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只要把家政課學好就行了。」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其實隱約有些看不起體力活。就像在為某些事情而努力時,經常會說:「真的行不通的話,大不了就去工地搬磚頭,或是到菜市場賣菜就好啦?」當自己做著過去曾認為不夠高尚的體力活時,會產生自己也成了卑微存在的錯覺

養育生命的泉源:身體的勞動

我們必須要學著改變自己對勞動的認知,正視身體勞動的價值。隨著年紀增長,我逐漸意識到替我和家人們準備食物、穿衣,讓我們能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的行為,正是這世上最高尚的勞動。一路走來,我一直以為成功的人生、看起來意氣風發的樣子就是人生的一切,事實上卻從來沒有真正地「活過」。這個缺了一半的人生一直到面對育兒這個挑戰後,才真正取得完美的平衡。育兒兩個字不再是書上空泛的內容,身體力行才能意識到自己真的是在養育著一個生命,讓某個人的心臟繼續跳動。我這才了解真正能讓人類變得像個人的並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高尚地過生活,而是能面不改色地將孩子的排泄物清理乾淨,那種看似有些狼狽不堪的人生。

還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就算起晚了,餐桌上也總是會有熱騰騰的飯菜嗎?慌慌張張地出門上班、上課的時候,會發現鞋子早就整整齊齊地放在玄關了。出了門後,坐上準時抵達的公車,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恩惠」,其實背後都是家人和無數人付出的勞動,現在不過是輪到妳當付出的那個人而已。學習付出的時期是否比妳想像中來得還要早呢?明明還想要再享受一下人生,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卻要在「我的花朵」綻放之前,幫助另一朵花成長、開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無論是誰都會覺得極其荒唐吧?

想著世界上最珍貴的「我的孩子」有獨占媽媽全盛時期的魅力與體力的權利,心裡可能會比較好受一些。開始育兒的時間越晚,體力就越跟不上。光是抱孩子就覺得累,聽見孩子說要玩球就全身無力,在孩子運動會上的媽媽賽跑也跑不出好成績。孩子們的自尊心總是建立在奇怪的事情上,他們看似不在乎,但其實非常在意教學觀摩日時,媽媽是否帶著和藹可親的微笑站在教室後頭;也很在意運動會的時候,媽媽是否在跑步時展露了矯健的身手。

但就算必須要養幼小的花朵,妳的美麗也不會突然消失。請試著回想一下直挺挺地站在幼苗身旁的向日葵吧!向日葵其實和幼苗一樣,看上去是那麼的美麗動人。「我的花朵」仍在持續綻放,我們和生下孩子後就會失去自身生命的某些生物不同,人類的媽媽和孩子會一同成長、一同盛開,所以請不要為此太過憂心。

美國的某位學者曾經讀過這樣一篇文章,內容是在為育兒訂定合理的年薪,換算成台幣大約是三百萬元。假如養育孩子是一個能有如此高薪的職位,或是一個會受眾人尊敬的志願服務的話,媽媽們可能就不會感到這麼痛苦了,不過做這樣的假設其實並沒有任何意義。說到這裡,我彷彿已經能聽到某些語帶嘲諷的聲音說:「自己的小孩自己養,扯什麼年薪和志願服務?」但我想表達的重點是,育兒的價值正是如此,不僅值得這樣的高薪,也是一種應當被人尊敬的志願服務。

在這個議題上,我們的政府也不該袖手旁觀。雖然育兒的當事人,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只能以主觀且有自己一套思維的方式養育孩子,但我們的政府和社會能夠以客觀的方式將育兒的價值數值化。在歐洲,育兒的責任通常都是由男女共同承擔。尤其是在荷蘭,丈夫和妻子會公平地分擔家務和育兒任務,育嬰假期間的工資也能百分之百得到保障,這樣的政策讓許多國民都認為如果不請育嬰假就是自己的損失,可見北歐國家的幸福指數之所以會比較高都是有理由的。

假如政府能為了讓身為未來國民的孩子們好好長大,制訂相應政策的話,我想媽媽們就不會整天想著什麼時候才能逃離育兒地獄,甚至在育兒過程中罹患憂鬱症,而夫妻為了養育孩子的問題而大吵的比例也會大幅減少。育兒的初衷不就是為了變得幸福嗎?只要修剪掉那些不小心劃傷人的雜枝,育兒原本的價值就自然會散發光芒。那麼第一個需要修剪的雜枝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是要先掌握媽媽們感到痛苦的原因,並制訂可行的應對方案。

我有一些話想對爸爸們說。如果你發現妻子經常會陷入憂鬱的情緒之中,動不動就發脾氣的話,請為她安排一段能好好休息的時間,恢復耗損的體力,並嘗試體諒妻子,這麼做帶來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突然要做這樣的事可能不太容易,但人人都說女人心海底針,比起搞懂妻子比海還深的心思,減輕肉眼可見的疲勞不是更容易嗎?只要妻子們身體的疲勞能稍稍得到改善,各位就算是幫了大忙了。而妻子的心靈藥房也是在這個時候才能正式開張,畢竟想要在心靈藥房製作出藥來,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體力。

媽媽自己也不了解的脆弱

前面提到產婦在分娩之後,能夠產生正面情緒的荷爾蒙會流失百分之九十以上,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們怎麼還有辦法去愛孩子,給孩子良好的照顧呢?媽媽們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母體在分娩後會立刻分泌大量的良好荷爾蒙,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催產素」。當我們和相愛的人有眼神交流時,體內就會分泌催產素,產婦們在分娩過後也會自動開始分泌這個荷爾蒙,而這個神奇的荷爾蒙能讓孩子們在媽媽眼裡看起來特別可愛,讓她們自然地忽視孩子帶來的所有不便。事實上,催產素又被稱為「愛的荷爾蒙」,有不少研究顯示,在鼻子上噴灑催產素能幫助憂鬱症患者產生愉悅的感受,也能提高自閉症患者的社交能力。多虧了催產素的幫助,在一般狀況下,媽媽們似乎很快就能克服產後憂鬱。但如果誘發產後憂鬱的心理因素過多,就算有作用如此強大的催產素幫忙,也無法徹底改善產後憂鬱的情況。

育兒會誘發脆弱

最能準確形容媽媽們產後心理狀態的用語應該是「脆弱」。布芮尼.布朗在《脆弱的力量》一書中曾針對脆弱做了詳盡的說明,所謂脆弱可以定義為「不確定性、危險性、情感的暴露」。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為「育兒可能會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的說法感到驚訝,但千萬別急著下定論,仔細聽聽布朗的說法吧!布朗針對脆弱列出了幾個例子,例如提出和多數人相反的意見、向某個人請求幫助、被公司解僱、晉升之後卻失去了把工作做好的自信、等待病理檢查的結果、做出來的商品沒有得到任何迴響等。只要好好回想自己在上述這些情形下的感受,就能更理解布朗所說的脆弱是什麼了。總歸一句,脆弱通常伴隨著失誤或失敗帶來的壓力、正在進行事情可能會出問題的預感,以及無法被他人認可或受到尊重的恐懼感。

除了上述的情況之外,在向某個人表達情意,或是妻子先向丈夫求歡的情境下,也有可能會引發脆弱。這是因為我們在渴望愛情的同時,又會害怕被對方拒絕,或是後續的情況不照自己的想像發展。更諷刺的是,即使在心情愉悅的時候也可能會感受到脆弱。有多開心就有多痛苦,人們在開心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害怕起之後會發生不好的事。如果身上還背負著要負責某些人事物的壓力的話,心中的脆弱感就會更強烈。

那麼現在各位了解為什麼育兒會誘發強烈的脆弱了嗎?雖然孩子看起來是那麼可愛,待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心情也會特別愉悅,但於此同時,在面對孩子時需要負起的責任也一直在那。在育兒時會不停想著「如果我如此深愛的家人,我的孩子出了什麼狀況該怎麼辦?」脆弱也會在這樣的擔憂中反覆出現。孩子出生之後,夫妻經常會因為在家中的角色分配和各種責任問題而爭吵,一旦夫妻間的爭執變得頻繁,就會開始對愛情產生懷疑,而這樣的疑心等同於是在脆弱感上火上加油。想要克服心中脆弱一同攜手向前的話,至少要確保在任何情況下,自己和相愛的人共同訂下的目標都不會動搖,但頻繁的爭執只會讓自己距離這樣的目標越來越遠。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在生完孩子後會哭成那樣了,因為愛有多深,恐懼就有多深。過去無論是看見嬰兒笑著的照片,還是抱著孩子露出幸福表情的父母,我都會有種生了孩子後,就能像住進「坐落在綠地上、如畫一般的房子」裡那樣,過上美好的人生。然而,真的生下孩子後,卻覺得自己彷彿站在懸崖上,整個人變得很沒有自信,被不知道自己能否將這件事做好的不安和恐懼給壓得喘不過氣。

光是要處理這些育兒時會有的負面情緒就夠痛苦了,女性們在分娩後還需要承受許多社會壓力。針對這點,布朗在書中舉出了不少例子,像是「女人要完美,不能吵吵鬧鬧」、「女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讓人覺得不自在」、「女人要忠於家庭、配偶和職場,同時還要富有性魅力」、「女人要懂得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讓別人生氣或傷心」、「女人要完美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但在做自己的事之前,必須要哄孩子入睡、遛狗和打掃家裡」,但這些全都是社會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壓力。一想到無論在韓國還是在美國,社會對女性,特別是媽媽們都有雙重標準,就讓我不禁失笑。

而當作為當事人的女性們無法理性地推開這些壓力,反倒讓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壓力誘發內在的羞恥感時,這個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媽媽們在分娩後變得脆弱的同時,她們和丈夫及周遭人的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有些緊張。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發脾氣,但其實此刻她們的心裡正處在一個極容易陷入「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無法獲得足夠的愛和歸屬感」的想法之中,並為此感到羞恥。女性在分娩後究竟變得多麼脆弱,從她們因為對自己的外表感到羞恥而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就能知道。我在諮商時,有非常多的媽媽們都向我吐露了關於外表的煩惱,她們認為自己生了孩子之後,就變得不再有魅力了。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人之所以會感到羞恥,是因為那個人的自我還不夠強大,但事實絕非如此,因為活在這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從未感到羞恥的。年紀越輕,就越容易感到羞恥,尤其是在最脆弱的幼年時期,當能夠左右自己命運的父母表現出一絲抗拒的態度,孩子就會立刻產生「是不是因為我有什麼問題,爸爸媽媽才會討厭我」的想法,並為此感到羞恥。沒有一個孩子能完全避免這種羞恥感,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就算父母不是真的想要拒絕孩子,但在他們感到疲累、痛苦的時候,看著孩子的眼神就會不由自主地變得有些冷漠。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壓抑自己內心的羞恥感,抑或是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但羞恥感並不會完全從心裡消失。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我們變得脆弱,心中那份羞恥感就會再度冒出頭來。同樣的道理,女性在分娩之後之所以會特別容易感到羞恥,是因為她們的壓力在產後到達了最高點,身心也都處在一個非常脆弱的狀態。

媽媽的育兒焦慮:我總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

來到諮商室的媽媽們最常有的煩惱就是剛剛討論過的「對孩子生氣」,第二多的煩惱則是「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其中這種擔憂也是出自於太愛孩子的心,越愛就會越害怕、越不安。人生原本就充滿不安了,現在又要擔心對自己而言最珍貴的孩子會出什麼問題,整個人只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但是和其他的不安相比,「育兒的不安」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透過想法或行為的改變而減少的。孩子的年紀越小,能夠移動的範圍就越小,他們會像向日葵看著太陽一樣,只看著媽媽,所以只要好好地保護孩子,其實基本上不會發生什麼令人擔心的事情,媽媽們那顆不安的心才是「育兒的不安」背後的真正原因。

關於孩子無法好好長大這句話,我想每位媽媽的定義都不同。但在這裡,我會將這句話定義為「身體和心靈沒有正常發育,無法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以這個概念作為標準,審視育兒過程是否真的存有缺失。

當我們以上述這個概念作為判斷基準時,孩子可能無法好好長大的情況如下。

當孩子遭受虐待或被以粗暴的方式對待時

當孩子請求幫助,卻選擇無視時

對孩子放任不管,不關心孩子時

不提供孩子生活必需的食衣住行時

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所有者,過多地干涉或控制孩子的行為時

批評、蔑視或鄙視孩子,讓孩子感到羞恥時

父母親陷入過度的自我陶醉,並表現出完美主義的態度時

如果孩子受到虐待,不只身心會立刻受到傷害,他們的靈魂也會受傷。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親的放任、無視或過度的控制,無法完全認可自己的存在,同時也會喪失生活的目標與動機,陷入無盡的徬徨之中。曾有這些經歷的孩子們大致上會有兩種應對方式,一種是將自己的傷口深深地壓在心底,另一種則是用行動表達自己受傷了。前者可能會表現出憂鬱、畏縮和極度不安的樣子,後者則會表現出反抗、具攻擊性和復仇心態。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最近的電視劇或電影在描述精神疾病患者的童年時期經歷時,無一例外地都會出現遭受父母親虐待的場面。將受到的傷害化為行動的狀況如果太過嚴重的話,就很可能患上精神疾病;而壓抑創傷的情形過於嚴重的話,就會脫離現實,罹患妄想症或是產生幻覺。如果演變成這樣的情況,就真的是「沒能好好長大」了。

但我想,至少會讀這本書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像上述的情況那樣對待孩子,所以各位大可放心。只要沒有發生上面所說的情況,孩子沒能好好長大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低的。假如沒有上述那些行為,還是覺得孩子似乎沒有好好長大的話,首先應該要思考所謂「好好長大」的定義是什麼。也許孩子也是在依照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認同成長,只是這樣的成長方式正好和媽媽的標準不同而已。即使這樣的獨立性無法幫助孩子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無法幫助孩子進入理想的職場,但那也絕對不能說這樣的方式就是錯誤的。很多媽媽都會認為孩子要以和別人差不多的平均值成長,自己才算是有好好養育孩子,所以只要孩子稍微偏離這個標準,媽媽們就會急得跺腳。

當一個隸屬於平均值的人有很多優點,如果具備平均值的學歷和資歷,看起來就會像個平均什麼事都能做到的人,也會得到更多能夠過著平均值生活的機會。將平均值的生活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安穩的生活,大多數父母都會希望子女能夠安穩地融入這個社會,安穩地步入下一段人生,例如上大學、就業、結婚和生子等。唯有過著安穩的生活,才有機會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為了讓孩子能活在平均值所做的努力是有其價值的。

但就算真的平均地完成了所有任務,如果孩子自己感到不愉快,甚至感到自己的靈魂正在逐漸枯竭時,這所謂安穩的人生也會逐漸崩毀,例如離婚、離開工作多年的公司,甚至還會因為某些荒腔走板的行為,讓自己的經濟狀況陷入危機。

在擔心孩子能不能好好長大之前,首先要先思考所謂的好好長大究竟是什麼。孩子長大成人後,必須要對自己的食衣住行負起責任,所以應該要具有相應的能力。除此之外,能夠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人生有責任心,能夠和周遭的人一起快樂地生活著,這樣不就是有好好長大了嗎?以這樣的標準養育孩子的話,心中就不會經常感到不安了。

只要不是前面所說的那七種情況,孩子無法好好成長的可能性其實非常低。就算其中有一兩個情況是符合的,孩子也不一定就無法好好長大。會因為那樣的狀況受到傷害是肯定的,但孩子也有可能可以在父母以外的人身上得到幫助,克服心裡的創傷。

但也有可能會出現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說,就算父母並沒有做出上述的任何一種行為,也非常細心地照顧並保護孩子,孩子還是有可能沒辦法好好長大。舉例來說,孩子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交錯朋友,或是遭受某種意料之外的牽連,進而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但就算發生這樣的情形,只要平常親子間的溝通有做好,父母夠關心孩子的話,就能夠立刻察覺到孩子的不對勁,及時介入,阻止憾事發生。

孩子的生命力比大人還要更強大

在「擔心孩子無法好好長大」的煩惱之中,擔心孩子會生病的不安應該是讓父母親最焦慮的一個了。雖然不是說媽媽不去擔心,孩子就不會生病,但從結論來看,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強大,他們的生命力和免疫力並不比大人差。不,應該說是比大人還要更強才對。在媽媽的肚子裡都能堅持十個月了,碰到小感冒或是一般的病痛,花不到幾天的時間就能恢復健康。孩子發燒或是咳嗽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帶孩子去看病對吧?在經過醫生的診斷之後,我們會拿到一些藥,回家之後,也都會照著時間定時餵孩子吃藥對吧?就算送去幼稚園,我們也不忘再三叮嚀老師吃藥的時間。就這樣過了幾天,原本沒有半點活力的孩子又像是從沒生病過一樣,整天嘻嘻哈哈的,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我年輕的時候總是很擔心孩子生病,每次孩子生病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當時的我根本沒意識到原本病懨懨的孩子,怎麼總能在幾天之內就恢復健康,現在想想,就像發生了什麼奇蹟似的。年紀大了之後,就算只是感冒,都很難在幾天之內就好起來,但孩子之所以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康復,是因為有父母親迫切希望孩子能痊癒的心意、周圍人的幫助,最重要的還有孩子與生俱來的生命力,只有這些全結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蹟。

孩子的生命力就是如此強大,連媽媽的手都沒有碰過,就能在肚子裡堅持了十個多月才來到這個世上。「聯合新聞TV」曾在二○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做了這樣的報導,在美國,大多數感染過COVID—19的產婦所生下的嬰兒都是帶著抗體出生的。針對一千名以上的產婦及新生兒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曾經感染過COVID—19的八十三名孕婦中,有七十二名孕婦透過胎盤將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轉移至嬰兒身上。整個大自然和神都在幫助我們保護孩子。

儘管如此,孩子生病的時候總會成為職場媽媽最想辭職的時候。丟下生病的孩子去上班時,每一位職場媽媽心裡都會產生「我也沒盼著要享受什麼榮華富貴,怎麼忍心丟下孩子自己來上班」的想法。但作為一名媽媽界的前輩,我想告訴各位,只要孩子不是病得非常嚴重,就要抱持著「就算孩子生病,日子還是要繼續過」的想法才行。就算昨晚為了哄因為發燒不停哭鬧的孩子完全沒睡,抱著孩子哭了整晚,只要今天有辦法將孩子託付給某個人照顧,就算心痛也要放下孩子,繼續妳原本在做的事。

其實當我們會拿「榮華富貴」這四個字出來說嘴的時候,背後的原因並不百分百是因為孩子。原本就因為孩子生病覺得很辛苦了,還要到公司忍受職場上的壓力時,妳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就算孩子生病了,如果上班的時候辦公室的氣氛很好,又或者是一天能賺一百萬韓元(約為台幣兩萬元)的話,我也就不會說什麼「榮華富貴」了。在妳要做一些重要決定的時候,可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拿生病的孩子當藉口,因此,我希望各位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好好生活。

當職場媽媽認真考慮要不要辭職的時候,通常就是如前面所說的,孩子病得非常嚴重時。例如醫生明明說過一段時間就能痊癒,現在已經比預計的時間多了兩三倍了,孩子還是沒有辦法恢復健康的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遇到光靠孩子天生的生命力也無法承受的問題,如果沒有人能幫忙在家看孩子的話,父母親就必須要將所有心力放在照顧孩子身上,畢竟孩子都病得這麼重了,根本不可能再將他送到幼稚園或安親班去。如果孩子只是暫時有點小病痛,就要堅強地繼續過生活,但如果病情嚴重的話,在面對和孩子安全無關的事時,都要果斷地做出決定。只要心裡很清楚面對這兩種情形下該如何應對,日後就算孩子真的生病了,也不會過於惶恐不安。

如果真的因為孩子生病而不得不辭職,心裡便會冒出許多不安的念頭,像是「現在辭職的話,以後還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嗎?未來復職的時候,我的上司可能會是年紀比我還要輕的人,這未免也太傷自尊心了。」我曾經也有過那樣的想法。有一次,孩子感冒了半個多月都沒有好轉,我服務的醫院裡的醫生幫孩子換了幾種藥,也給了我很多建議,但結論是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只要我再等一陣子看看。當時我很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別的問題,整個人變得極度不安,工作的時候總覺得做什麼都不順。那時我就在想,如果再過一週,孩子還是沒康復的話,我就打算提離職了。但下一秒,我的腦海裡就冒出了上述的那些想法,陷入了苦惱之中,但幸好孩子在那個週末就突然痊癒了,曾想過離職這件事也被我拋在了腦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我偶然有了重新審視當時那些想法的機會。「現在辭職的話,以後還能找到這樣的工作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就算很難重新回到同樣的職場,但一定會有類似的地方的。不是因為沒有地方去而不去,純粹是因為「我不想」才不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突然發現「上司成了年紀比我還要輕的人,這實在太傷自尊心了」的想法其實也是一種過分自戀。如果我因為養育孩子,停了一段時間才重新開始工作的話,當然會跟不上屆時的潮流,那麼讓那些能夠完美掌握當下趨勢的人當上司,不是很理所當然嗎?如果我有足夠的實力,我就能追上對方,如果能力還不夠,就還要繼續學習。如果用職涯中斷這個詞,就會有種像是斷了手還是斷了腳一樣的感覺,似乎一旦面臨這個情況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會讓人的心情變得很糟。但如果將這樣的情形說成是「因為有一段時間沒工作了,所以需要再適應」的話,就不會讓人感到喪氣了。

假如孩子已經病到需要父母親辭職照顧,卻還是因為某些理由死撐,硬是不提離職,在職場上也很難好好地工作,到頭來只會在職場上不停受到挫折,表面上看起來是在上班,但其實已經進入一個內部經歷中斷的狀態。一間企業最想要的人才,應該是一個能夠全心全意專注在公司的業務上,不被任何事情所影響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獲得升遷的機會。所謂職場,就是一個如此不人性化的地方。

成為媽媽之後,升遷、育兒、提高年薪和家庭的穩定之間必然會有矛盾,有時還會冒出:「明明別人就可以家庭事業兩得意,為什麼我的路就特別坎坷呢?」的想法,甚至開始埋怨起自己的八字。即使如此,如果決定要先提離職專心照顧孩子,之後再復職的話,我希望媽媽們都能記得一件事,那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並不是只有一條而已。復職之後,就算過去職等比我低的人成了上司也沒關係,因為上司必須要承擔許多責任,在底下工作的我工作起來會更輕鬆,對於工作以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忙的媽媽們來說,這反倒是一個非常好的職位。當然,能夠領到的薪水勢必會比上司還要低,但同時也可以得到更多能和孩子一同度過的時間,金錢並不是唯一的價值。

如果沒有孩子的話,大概到死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但如果是為人父母的人,就一定會認同世上沒有比孩子生病更可怕的事了。和孩子的健康相比,其他像是職等、年薪還是名譽等壓力其實都取決於個人的想法。身處高位固然有它的好處,但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其實生活也能繼續過下去,這件事對是否能好好生活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用兩句話做總結:在父母正常養育孩子的狀況下,孩子無法好好長大的機率非常低。雖然經常會有一些小病痛,但孩子本身的生命力非常強大,恢復的速度非常驚人,所以可以不用太過不安。

▶▶ 閱讀更多 平安文化 李賢秀《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平台或雙邊市場有兩群顧客,究竟孰輕孰重?
圖/衛城出版
書名:《隱藏的說客》

內容簡介:洪財隆,是一位喜愛讀書思辨、深具人文素養的經濟學家,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他過去長期擔任台灣經貿政策的幕僚,對國際經濟關係、產業發展脈動和經濟思潮見解獨到,也在大學授課,並時常發表文章,釐清政策方向。他經歷了臺灣從八ま年代至今的各種經貿挑戰,從自身經驗出發,對當代經濟學、經濟學家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

在本書中,洪財隆回顧他在各個時期,參與過的國際經貿協定(含兩岸ECFA論戰)、公平交易案件審議,特別是和美商高通公司的和解談判。說到經濟,民間經常著眼開放和成長,洪財隆卻看到更值得追求的面向:台灣的經濟自主、社會公平和成長品質的提升。因此,不能只有「成長」這單一目標。經濟學也不只是數學模型,其中更有許多價值的選擇和判斷。

作者介紹:洪財隆,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奧地利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大學經濟學博士,德國曼海姆(Mannheim)大學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畢業、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APEC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等職。著有《邊緣戰略:台灣和區域經濟整合的虛與實》一書,翻譯《克魯曼驚奇》。興趣:桌球、西洋棋、脫口秀研究。

搶先試閱:〈「價格不見了」源於不對稱定價〉

由於平台或雙邊市場有兩群顧客,究竟孰輕孰重?針對此一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困境,平台通常會採取不對稱的訂價策略,先讓一邊的顧客達到一定規模,好讓生意做起來。針對有更多交易選擇機會的一方,通常價格會比較優惠,甚至免費。

不僅Foodpanda 或Uber Eats 等餐飲外送平台的商業經營策略,即使是大學時期的舞會,通常只針對男孩子收費,而女孩子則多半免費。其背後邏輯,大抵也是如此。

數位平台經營者通常會先以低價補貼,甚至免費來籠絡某一端的消費族群(先擁有更多的忠誠會員),然後憑藉大量的閱覽流量和個人資料,吸引另一端的交易對象(廣告商),並透過演算法自動媒合機制,精準投放廣告。

簡單來說,平台往往免費提供服務給終端使用者,同時向廣告端收費,這個變現(monetarization)的樞紐則是數據資料(data)。這豈不正是臉書(目前全球已有三十億的註冊臉友)的經營和獲利模式?可以說,具有產出、蒐集並運用大數據的能力,才是當代平台經濟的最大特色。

掌握大數據優勢,加上演算法不透明且難以規範等特性,在在使得平台得以享有既有的競爭優勢,並進一步構成市場進入障礙,使得潛在競爭者難以進入市場。其結果就是市場高度集中,更常常只剩下一家事業獨占市場的局面,而且市場競爭難以自我恢復。

有趣的是,以前辯證法常講「量變產生質變」,現在則因為大數據的巨量或海量特質,「量即是質」反而成為包括谷歌、臉書、亞馬遜在內等平台經濟的重要特色,並與傳統產業迥然不同。

早年有個玩笑說,重要的東西都來自管子,例如鋼筆,現在則來自平台。傳統的平台可以出產石油、天然氣,新時代的平台則藉由演算法蒐羅並產製大數據。

平台經濟下,數據已成為生產要素,而非只是資訊,甚至有「數據是二十一世紀的石油」之說。其實這話只講對一半,因為數據使用符合公共財「非敵對性」(non-rivalry)的特質,亦即額外多一個人使用,並不會減少原先使用者的滿足程度。

數據固然帶來不少商機,在治理方面卻相當棘手。除了資安、民主體制是否受到威脅等疑慮之外,個人隱私權顯然因為超級平台的出現,更容易受到侵犯。各國的競爭法機關更多半因為數據引發競爭難題而忙得不可開交。

面對數位經濟的風潮,國家原先的管制工具或競爭規範架構是否仍然足夠?事前特定管制或事後再由競爭法介入,孰優孰劣?以及如何結合競爭法和消費者保護來妥善處理大數據(資料)的各種糾葛,正嚴厲考驗著國家的治理能力。

全球各地都在積極研議如何接招,而且不僅止於立法。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先後都已成立「數據處理委員會」的專責或獨立機關來做因應。尤其是資料的流通使用和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權衡,以及數據的所有權歸屬及其價格估算,更是重要關鍵。

看來誰能先解套,誰就會在未來國家發展上取得先機。

平台經濟的競爭難題

雖然平台經濟興起之後,競爭疑慮(限制競爭與不公平競爭)、消費者權益(自主選擇空間),以及隱私權保護(含數據使用權利)這三大議題之間的界線已逐漸模糊,但競爭仍是核心議題。

由於不少平台使用都是「免費」,「價格不見了」這件事,的確會為競爭法的執法帶來難題。

例如:市場界定標準必須改弦易轍。以往的市場界定,主要環繞在價格約束與替代,但「價格不見了」所衍生的技術難題,反而不難解決。可透過包括閱覽流量和訂閱人數等數量衡量方法,加以取代。

「價格不見了」最大的問題是帶來錯覺,以為消費者福利將不受影響,甚至毫無疑問必然增加。這方面應可加入行為經濟學的洞見,協助建立競爭傷害理論。

歐盟在二○一八年第二次裁罰谷歌,指控其要求手機製造商必須預載套裝應用程式,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裁決書中也提到「現狀偏誤」,指出因消費者行為具有黏著性,以致不容易轉換到其他替代性商品或服務。

多年前,我曾訂閱紐約時報線上版,對預設選項(自動續定)這件事,也有一些體會。由於後來沒時間仔細閱讀而想退訂,卻發現退訂手續並不太友善。除非下定決心,不然的話往往就是繼續訂閱。

更惡劣的模式則是先免費試閱,然後一樣在退訂手續中製造不便,藉此達到讓消費者打消退訂的目的。

這種藉由增加些許不便或交易成本(尤指額外花費的時間),就能大大影響消費者決定的現象,在數位時代可說屢見不鮮。晚近則有兩個新詞彙描述這種情況。

第一個是「汙泥戰術」(sludge)。意指藉由繁複煩人的文書作業,讓人們對原本想做的事情自動打退堂鼓。另一個則是「暗黑模式」(dark pattern)。尤指運用反覆干擾、隱藏選項、迷惑性表述等設計伎倆,引導使用者做出設計者想要的行為,甚至違反自身利益。之所以稱作暗黑,乃因為影響的方式往往是利用使用者的無意識或注意力不足,手段上已接近時下正流行的認知作戰。

尤其是過去二十年來,谷歌、臉書、蘋果、亞馬遜和微軟等科技巨擘興起,藉由掌握大數據等優勢,進而利用消費者的行為偏誤(操控其偏好)來牟利一事,各國政府莫不思考如何加以反制,以保護消費者權益。

重點在於要求科技巨擘,將特定的「預設選項」(option by default)替換成清楚且客觀的「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同時創造網路環境,好讓使用者可以選擇多宿或多棲(multi-homing)。這裡尤指可同時使用不同平台(相容性),而且在平台之間的轉換(switching)也很容易

▶▶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洪財隆《隱藏的說客》

 
如何找到心儀工作?過來人給2方向:這條件最好
日前一位上班族對工作感到迷惘,指出自己雖然是國立科大商學院畢業,但對數字不敏感,無法擔任業務或銀行櫃員,擔任了會計後發現自己不適合,離職後已經待業一年了,她不禁疑惑「大家是怎麼找到不討厭,或是適合自己的工作?」對此,過來人認為「準時下班、收入穩定」最好。

面試時不要再說"That's all"
準備好轉職的請注意了!轉職面試不比初入職場,犯錯空間更小、專業要求更高。面試結束前有人會說 No. That's all. (沒有了,就這樣)很多人覺得反正都說完了,不必補充。但聽在面試官的耳裡,意思是「沒啥可說、乏善可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