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結婚只是選項之一,但為什麼好像人人必選?三歲那年,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我....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6/01 第128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飛到聲音與棍棒都到不了的國度,就能擁有自由了嗎?
藉由旅行,我發現到障礙,探索了自身的極限。引領我來到世界的盡頭。
明明結婚只是選項之一,但為什麼好像人人必選?跳脫結婚與不婚的人生二分法
三歲那年,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我....任何一個受傷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新書鮮讀
飛到聲音與棍棒都到不了的國度,就能擁有自由了嗎?
圖/聯合文學
書名:《星月夜》

內容簡介:飛到聲音與棍棒都到不了的國度,就能擁有自由了嗎?

備受矚目的日本新文學旗手,首位台籍芥川賞作家李琴峰──再度打造語言豐饒之美,低語呢喃無數美好與無奈的瞬間。一個是星,一個是月,在夜空中光燦又孤寂。

台灣人柳凝月不顧家人反對,隻身遠離家鄉在日本擔任日語講師;與來自新疆維吾爾族留學生玉麗吐孜相識,在不斷尋找歸屬的過程中彼此的心益發靠近,互相吸引成為戀人。原以為獲得重生與自由,柳凝月勾勒著兩人一起在日本生活的未來。然而語言溝通的挫折、異文化的衝突與國族政治的壓迫,使得玉麗吐孜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本書繁體中文版仍由作者本人親自譯寫而成。

作者介紹:李琴峰(Li Kotomi),中日雙語作家、譯者。

一九八九年生於臺灣,十五歲自習日文,同時嘗試以中文創作小說。二○一三年旅居日本。二○一七年,首次以日文創作的小說《獨舞》獲選第六十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優秀作,二○二一年再以《北極星灑落之夜》獲得第七十一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文學部門獎項;同年又以《彼岸花盛開之島》入圍三島由紀夫獎,並獲得第一百六十五屆芥川龍之介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芥川獎的臺籍作家。

已出版單行本作品有小說《獨舞》、《倒數五秒月牙》、《星月夜》、《彼岸花盛開之島》(以上聯合文學出版)、《北極星灑落之夜》(尖端出版)、《生之祝禱》、《觀音之環》;散文集《隔著一層透明的膜》等。譯書除自己的作品外,有東山彰良《越境》(日譯中)、李屏瑤《向光植物》(中譯日)。

搶先試閱:〈首次離開原生家庭,獨自一人在都市裡外宿。〉

高中時期,我首次離開原生家庭,獨自一人在都市裡外宿。那時的我第一次有了可稱作女友的對象,她是我在社團活動裡認識的同學年的女孩,因為學校不同,也無法太頻繁見面。那是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當然也沒有免費通訊軟體,我雖然有手機,但若從自己的手機打電話,記錄著每筆通話時間與撥打號碼的通話明細與帳單便會按月寄至父母那邊,電話講太久,兩個人的關係不免被父母發現,電話費太高又會被罵,積了滿腔的話語只得打公共電話訴說。為了從生活費裡擠出電話費來用,我將一天三餐的餐費努力控制在一百元以下。在吐出的氣息總會凝結成蒼白水氣的寒冷冬夜,我常從外宿地點獨自走到約十分鐘路程的電話亭,站在電話亭裡講電話。和她通話時總覺得時間的流速加快了,往往一不注意,兩、三個小時便過去了。明明一直站著,卻絲毫感覺不到腳麻或腳疼,現在想來也頗為不可思議。十幾年前的事,感覺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前了。如今我已長大成人,經濟獨立,獲得了從前所未擁有的自由,但卻不再有力氣做那樣的事、談那樣的戀愛了。我和那個女友後來進了不同大學,各自努力開拓自己目不暇給的新生活,結果入學後沒幾個月,關係就自然消滅了。

沉浸在回憶裡好一陣後,不知不覺又睏了起來,我便回到床上準備睡個回籠覺。昨晚我為了翻譯工作以及製作學會發表時要用的簡報擋,也熬夜到頗晚。

但儘管我閉起雙眼,卻怎麼也睡不著,明明有睡意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再次睜開眼時我才發覺,透過窗外樹葉篩落的夏日陽光穿過窗簾,灑入室內,剛好就照到我的眼睛上,窗外風一吹,樹葉就跟著顫抖,那光線也就在我的眼皮上來回晃動,這才讓我無法入眠。注意到那搖動的光線之後,我便再也無法不去在意,連翻了幾個身後不僅無法入睡,睡意反而漸漸消失。沒辦法,我只好放棄回籠覺,坐起了身。

夢裡,我在爬一座塔。

那塔沒有階梯,只有一道慢坡呈螺旋狀不斷往上延伸,地板鋪滿紅磚,牆壁卻是白色大理石。那塔沒有窗戶,室內也沒燈光,周遭景象卻能看得一清二楚,我因而明白自己是在夢中。

注意到自己是在作夢以後,我仍繼續往上攀爬。那塔的頂端有個美好的事物在等著我,只要爬到塔頂就能入手──我一邊如此心想,一邊不斷往上爬,但不管怎麼爬,眼前的景象卻都未有絲毫改變,紅磚坡道仍緩緩向上延伸,大理石兀自發著冷冷的光。爬著爬著,我便連自己是否真的在往上爬都不確定了,說不定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一陣冷涼觸感使我醒來,我才發現自己全身都在冒冷汗,棉被和枕套都已沾濕,雙腳還留有一絲疲憊與麻痺感,彷彿我真的長時間奮力爬過塔一般。意識到自己醒來後,我便猛地心頭一驚,反射性地望向書櫃上方。書櫃上放著一個小時鐘,短針依舊指著5。幸好沒睡過頭。嘆了口氣下了床,我將視線移向桌上。桌上鏡子裡映著我的臉孔,一頭亂髮像久未整修的庭院雜草般東翹西翹,鏡子旁擺著I大學的准考證,准考證姓名欄以日本的漢字印著「玉麗吐孜」,標註假名念法為「щюЬョИ」。確認過准考證後,我總算放下心來,做完bamdat(晨禮)後,便走進浴室沖了個澡。

出門時是六點半,時間上還有些許餘裕,我便先到附近的便利店匯款,把W大學別科秋季學期的學費給繳掉。日本學費太貴,光憑便利店的工資根本負擔不起。今年春天以前,我都是請家裡匯款給我,但北京當局對新疆的管制逐漸增強以後,跨國匯款也難匯了,我的存款只得日益減少。我明明是為了獨立自主才來到日本的,但都已經快一年了還無法經濟獨立,未來該何去何從也都尚未明瞭,一想到這,我便好氣自己既不爭氣又不長進,對不起父母親。

▶▶ 閱讀更多 聯合文學 李琴峰 《星月夜》

 
藉由旅行,我發現到障礙,探索了自身的極限。引領我來到世界的盡頭。
圖/馬可孛羅
書名:《景觀中的風姿》

內容簡介:寫旅行,說旅行,無人能比!!透過旅行,探索自己的內心,書籍引領我來到非洲、印度、巴塔哥尼亞,來到世界的盡頭。藉由旅行,我發現到障礙,探索了自身的極限。——保羅•索魯

大半輩子都在旅行的保羅•索魯,寫作之於他,就像是一條回家的長途之旅;繞了地球一大圈,遊子終會踏上歸途,而在遊子返程的行囊裡總是裝載回滿滿異地的故事;是行旅地的故事、經遇的人的故事(可能是路上巧遇,也有登門造訪的作家名人)……對保羅•索魯而言,旅程回到了終點,卻才是每段旅行故事的起點。

《景觀中的風姿》是繼《旅行上癮者》後最新散文作品,結集多年以來的旅行書寫、人物評論及各種主題的散文作品,全書鋪陳出一個觀點,即在於探究景觀之中的人物與地方。本書一開始,保羅•索魯就以他向來犀利的文字談到他的旅行與散文創作的關係。他認為真正的旅行和散文家的探究策略很簡單——謙虛、耐心、孤獨、隱姓埋名和保持警覺。而且,旅遊書寫的唯一而且關鍵原則,是盡可能以非官方性質進行,因為,官方版旅行不會告訴你世界的相貌,非正式的旅行卻可以做到。所以,他鼓勵每個人找出自己的旅行經驗——跨步出去,盡你所能到愈遠的地方去。正如旅行作家諾曼•路易斯說的:「離家愈遠,作品愈好!」

書裡抒發個人的旅行經驗、寫作觀;寫梭羅、格雷安•葛林、康拉德、行旅亞洲的毛姆、探險非洲的史坦利等等,讓人讀之彷如穿梭在人文地景的萬花筒,辛辣、刁鑽、風趣。

如在《荒野中的梭羅》,他看似讚揚實則挖苦地大書特書他怎麼看待梭羅的旅行觀及荒野夢。他消遣梭羅一生旅行最遠的地方,不過是離自己家步行便可輕鬆抵達的華爾騰湖;即便是他著作的緬因森林都是幾個小時可達;他歌頌荒野、讚嘆美景如威尼斯、那不勒斯……但,保羅•索魯對梭羅完全不留情面:「這正是梭羅一向裝腔作勢態度,一名可愛又可惱、只一心死守家園的美國村莊解說者,從未目睹過威尼斯、那不勒斯或土耳其,也無意前往。」

這就是保羅•索魯!當你優游於他的文字海,總會不禁嘆服他的文字之刁鑽與洞見之深刻。難怪連作家韓良憶都不得不佩服索魯了:「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

一個最叛逆的讀者──〈我做為讀者的人生〉

在保羅•索魯的每部作品裡,你總會訝異於他閱讀書籍的海量多元與精闢貫通,閱讀構築起他對世界的探索及旅行的獨特觀點,無人能出其右。這就讓我們更好奇保羅•索魯是怎樣的一個讀者了。在〈我做為讀者的人生〉中,有趣的是,保羅索魯侃侃談到自己的身為"讀者"的形象:「……成長在禁書的時代,一旦某些作家被視為不法分子,我反而很著迷。我心心念念那些禁書和惡名昭彰的作家,尋求那些具有邪惡力量的的東西,在逐漸成為愛書人的同時,也受到深刻的影響。」顯然,閱讀對索魯而言,無異是一種違法和叛逆的行為。

閱讀被索魯視為避難所,無書可讀如同地獄:「閱讀一直是我的避難所、我的愉悅、我的啟蒙、我的靈感,而我對文字的饑渴已達暴飲貪食的地步。在沒有書的閒置時刻,我會去看衣服上的標籤或麥片盒上的營養標籤。對我而言,地獄就是一個沒有東西可讀的地方。」上癮程度可不亞於旅行!!

他追憶父親──〈我親愛的老爹〉

我父親──一位我所愛,也愛我的人──從未看過我所寫的一字一句,即使看過,也始終隻字不提。寫作就像我們分享的一個尷尬祕密,我的一個羞於啟齒的癖好,一種提起來就會令雙方窘迫的事。奇特的是,從一九六七到一九九五年他去世時,我發表了三十多本書,數百篇散文和雜誌的文章,他非得繞道而行才能避開它們,實際上也真的必須跨越而行,因為他家裡就有我很多的作品。

他不是不讀書。他喜歡歷史,特別是新英格蘭區的波士頓的地方史,這個他先祖時代的魁北克省。路易斯與克拉克遠征讓他深深著迷到他會慷慨激昂的述說遠征隊面臨的艱辛,心志堅定的印地安女嚮導薩卡加維亞,以及惡劣的天氣和黃蜂的疫災。他遍讀他所能找到有關林肯總統遇刺事件的記載……我父親不是一個呼朋引伴的人。他朋友不多,沒有密友,所以除了家人,沒有其他見證人。他從不碰酒。他不抽菸。……

回憶、片段、歸納——我的這些回憶似乎沒有實質意義,但這本身就是一個真相。我以為我很了解他。經過反思,我看到的他很陌生,似乎隨著我的寫作逐漸隱去。他就像緬甸、泰國和越南那些骨瘦如柴的老人,我每次見到那些人,都會想起他。

作者介紹:保羅.索魯(Paul Theroux),保羅.索魯出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干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系。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谷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家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了十多年。這段時期,寫了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

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獎;《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其他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暗星薩伐旅》(Dark Star Safari,入圍2003年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深入南方》(Deep South) 等。

搶先試閱:〈我的毒品之旅:尋找死藤水〉

原本以為很單純的一次追尋死藤水體驗之旅,逐漸變得複雜起來,我的腦袋擠滿了一堆畫面──原油從沿著路邊鋪設、被包覆纏住的油管中噴濺出來;年輕膽怯的女孩、年長憤恨的女人的妓女臉龐;嫖客們窮凶惡極的臉孔;咧著嘴的老虎頭蓋骨;有如我拳頭大小的蜘蛛;熱氣;灰塵。

還有恐怖主義。瓦昆告訴我,就在前一晚,離此大約十哩之外一座通往哥倫比亞的橋樑上,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人民軍(FARC,全名為Fuerzas Armadas Revolucionarias de Colombia–Ejército del Pueblo)的一些游擊隊士兵攔下了二十輛汽車。他們用槍脅迫駕駛接下一桶汽油,「澆在車子上,把車燒掉,否則我們就斃了你。」

當天,位於邊境的拉蓬塔角(La Punta),二十輛燃燒的汽車堵住了通往哥倫比亞的聖米格橋(San Miguel Bridge)。

「想讓觀光客打消念頭,」瓦昆以厄瓜多人的保守說法表示。

和瓦昆道別後,我重新加入其他團員,搭乘巴士前往阿瓜里科河岸泥濘的屯墾區齊利查(Chiritza)。無論是在拉戈阿格里奧、道路兩旁、齊利查、或河的沿岸,都豎著濺滿泥濘的標誌,傳遞同樣的訊息:「禁止進入」。之後,我們搭上一艘靠著船外側噗噗作響的馬達發動的獨木舟,蹲伏在巨大樹幹挖空而成的船身內,往下游出發。

順流而下不到一個鐘頭裡,河寬度就從大約一百碼縮減為五十碼,再縮減為三十碼,叢林有如茅草屋頂突出於上,可見到垂落的竹子、蔓生的樹藤和闊葉樹木。船裡乘客緊張地喋喋不休,蓋過了來回飛掠的鳥鳴聲。

航行在這樣一條因雨水沖刷淤泥而呈深棕色的河流,困在這樣一艘看似脆弱的船裡,而且還位在遙遠的地域,不免在我們這群外國佬間製造出不安的氛圍。緩慢穿行在這條叢林間的水路,焦慮感油然而生,如此千辛萬苦地前來,屆時回頭,也一樣苦不堪言吧。我們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沉默寡言的嚮導和一派平靜的船夫手中。我實在不喜歡和其他團員同處在這樣一艘船上。對於自己的來去,我向來需要一定程度的掌控,所以在人群中並不樂意,尤其碰上的還是一群初次嘗鮮的嬌貴女子。

天色漸暗,叢林陰沉下來,河水在獨木舟船身汩汩地流著;然而神奇的是,河流仍隱然可見,維繫著最後的亮光,彷彿日照尚未溶解在混濁的水裡。

「漩渦,」一名船夫說著。

過了漩渦,經過長長的河段之後,便來到村落所在:男人身穿橘色罩衫,其中一、兩個頭戴羽毛和藤蔓裝飾,男孩們緊抓船索,幫忙觀光客上岸。

我們被領往一處公共平台,安置在睡墊或吊床過夜。眼見一群群毛茸茸、指關節大小的昆蟲不斷撞擊或撲打在光亮的提燈上,我對這個安排敬謝不敏,不過主要還是因為我想自己單獨睡。我帶了個小帳篷──折疊起來只有一顆橄欖球大小──以及羽絨睡袋,裝袋後的體積比帳篷還小很多。我在村落邊緣一塊空地搭起了營帳。

出發時我所感受到的惶惑,在接下來的兩天裡愈發強烈,一方面掛念著家裡不知道怎麼了,總有種不祥和驚恐感;另一方面在這裡的混亂,給人的不確定感還要更甚。這座賽科亞村落的悲哀和衰敗,令我益發感到自己是在浪費時間。

我和唐.巴勃羅坐在一根倒臥的木頭上,不時有蜘蛛和螞蟻爬過我正記錄著的筆記本,一旁河水不斷舔蝕著泥濘的河岸。我告訴他我的小說正陷入瓶頸,他則跟我談到靈視。

「這隻眼睛可以看到實體世界看不到的東西,」他說。「有些人的第三隻眼睛已經打開了;其他人則唯有藉助死藤水或其他叢林植物才看得見。」

每天早上,團員都有同樣的問題:「今天晚上嗎?」

「不是今晚。」

到底是吉時未到,還是找來的薩滿沒有按照原定計畫抵達,又或者搞錯了什麼?森林裡苔蘚和黴菌的濕氣瀰漫,令人極度困乏的不安籠罩著我們。

如果有人不知如何是好,會被提議說:「你可以去胡安娜的花園拔草。」

或者也可以畫畫,或幫忙搭建些什麼,或向療癒師討教些植物學策略。大部分外國佬都很高興能夠做些事,但是不耐的情緒滋長成一股不適、失序的感受。原本在基多還一副體面的外國佬,此刻都成了髒兮兮、汗水淋漓、憂心忡忡的模樣。我們之中一名法國人開始嘲弄美國,而那位年輕作家對他的隨口謾罵不表贊同;一個女的描述自己的生命可謂一連串的悲慘事件,然後開始哭泣。這塊叢林裡的空地,隱約傳來哼哼唧唧的低聲吵嘴。

「你到哪裡去了?」人們開始問我。

「四處看看,」我回答,對於有人注意到我不在感到懊惱。我其實會去村落外圍的河邊寫些筆記,或者待在我的帳篷裡避開蜘蛛,聽我的短波收音機。

一天早晨,厄瓜多人安立奎,為了前一晚的醉酒而受到眾人指責。當他遭到羞辱,被迫在那群外國佬的面前道歉時,我笑看這些指控者一副裝出來的純潔。

待他們表演完後,我指出逼迫厄瓜多人的這些人,自己全是老菸槍和吸毒者,所以喝酒算得了什麼?

「酒精對這裡的原住民造成很大的傷害,」一名美國嚮導表示。

我心想:那死藤水呢?唐.巴勃羅繼續解釋給我聽。死藤水就像死亡,他表示:「喝下死藤水,你就死了。靈魂會離開身體。但這靈魂是一隻眼睛,可以讓你看到未來。你會看到你的子孫。等藥性過去,靈魂便又回來了。」

一天,在村落裡感到無聊煩躁,我乾脆找一名賽科亞人帶我深入雨林。

他說:「我們可以看看花、鳥、大樹。」

他走在我前頭,一路用一把砍刀劈荊斬刺,後面跟著一名賽科亞小男孩。這就和柏洛茲的旅行一樣,沒有目標,隨興而至。看來人們總在內心感到困惑時,進行這種毒品之旅。他們不習慣一群人擠在一個簡陋的村落裡,愈來愈沒耐心等待,和我一樣,都殷殷期盼薩滿能召喚我們,進行死藤水儀式。我很高興能遠離那群人激動焦慮的笑聲。

▶▶ 閱讀更多 馬可孛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景觀中的風姿》

 
明明結婚只是選項之一,但為什麼好像人人必選?跳脫結婚與不婚的人生二分法
圖/堡壘文化
書名:《為了幸福,我選擇不結婚》

內容簡介:不結婚不代表孤老終生,結了婚也可能遺憾終身,明明結婚只是選項之一,但為什麼好像人人必選?跳脫結婚與不婚的人生二分法,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

「你都要幾歲了,怎麼還不結婚?」

「要不要我幫你介紹男朋友?你朋友都生兩個了。」

「妳是哪裡不夠好才沒結婚?」

每逢過年就會出現上述類似的問話,與親戚久逢碰面後也少不了這些開場白,亞洲社會似乎將結婚當作人生的分界,隨著時間推進,結婚自然而然成了「正常」,似乎不再被認為只是人生「其中一個」可選可不擇的選項。

七十代的國家不婚主義代表金愛順,與,三十代提倡不戀愛的專欄作家李珍松

和思考更多可能性的你一起尋找生活的不同答案

本書收錄了年齡相差四十歲的不婚生活代表一來一往的詼諧對談,道出彼此選擇不婚身分與實踐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尖銳指出現存社會將許多價值觀與婚姻綑綁的謬誤、常人對於不婚的偏差看法,也幽默地分享一個人生活的訣竅、對於現存社會制度的反思與改變建言。

兩人時而互相認同,時而也因為年齡差異而相互爭辯,讓讀者像是在咖啡廳聽著鄰桌說故事,藉由一個又一個議題反思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尋找生活方式的新可能!

本書精選摘句

  • 人生就是不斷地做出讓自己更加幸福的選擇,而我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為了守護我的幸福所做出的選擇就是不婚。
  • 難道婚後就能立刻感受到穩定跟變得成熟嗎?
  • 結婚跟生產、育兒並不是綑綁在一起的概念。
  • 就像大家擁有結婚的自由一般,我也只是圖一個「不要結婚的自由」罷了。
  • 不婚人士最大的壓力來源其實是來自家人,他人的視線反而不是很重要。
  • 在「不婚」這個詞出現後,眾多女性開始試著開創多采多姿的人生,但這個社會卻仍舊以結婚為中心思想,似乎也沒有想要改變的意思呢。
  • 只要一提到女性不婚就會立即聯想到是否跟宗教有關,這種慣性思考模式似乎代表著社會大眾認為女性要獨自過日子並非易事。
  • 雖然是獨自的個體,但保持與他人的聯繫也很重要。
  • 「不婚=不正常」的這種視線實在相當暴力,這全是因為大家習慣性地認為結婚生子才是所謂的「正常家庭」與「正常」所導致,所以大家才會推崇非殘疾人、異性戀者、同人種之間的婚姻型態。
  • 那些嚇唬別人說不結婚就會孤獨終老的人,會不會是平時都沒在做家事啊?

作者介紹:金愛順(김애순),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出生於全羅北道任實郡,大學時期參與過學生運動,並於五一六軍事政變時入獄服刑。自建國大學政治外交學系畢業後,成為社會福利領域的公務員,之後也曾於雜誌社及出版社工作。擔任國會議員秘書官期間,有了想為國家跟社會服務的想法,卻因十月維新及光州民主化運動兩次的國會解散而接連受挫。離開國會後在多個非營利社會團體中擔任事務總長。

從未想過要結婚,持續投身於公益服務。與其說是在獨自一人的孤單中跌跌撞撞,不如說是在開心工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誕生於這世上的價值及自豪感。為了讓拒絕結婚及對抗偏見開拓人生的單身者得以齊聚一堂,組織了韓國國內第一個獨身女性團體「韓國女性同心會」,讓這個社會得以知道單身女性們的存在及生活方向。著有《獨身,其無限的自由》、《獨身,其帥氣及魅力》以及《單身者們的天堂》。

李珍松(이진송),「我只不過是在人生中刪除了「結婚」這個選項,但是卻連跟我素昧平生的人都因而立即預言我的未來會很悲慘。這是一種對於女性只能以『妻子』或『媽媽』身分才能擁有快樂結局的陳腐信念,而我拒絕這種皆大歡喜,我只想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世人能將不婚視為一種平凡無奇的人生方式並給予尊重。」

曾就讀於梨花女子大學國語國文系,主修女性學,並完成同所大學研究所的韓國現代小說博士課程。二ま一三年發行了談論「不戀愛的自由」的《單身季刊》創刊號,目前仍繼續發行中。著有《不戀愛的自由》、《就算不那麼做我也是女人》以及與他人合著的《討人厭的小夥子》等作品。

搶先試閱:〈· 一九八八年生的李珍松是不會栽在婚姻手上的〉

不婚=臨時狀態?

我曾在國外機場遇見一個韓國家庭,當時外國空服員以為我們是一行人, 請我幫忙一些事,而這也成為我跟那家人搭起話的契機。一個帶著兩名女孩、約三、四十歲的女人在男人取車的期間跟我聊了起來,她一邊稱呼我為「小姐」, 一邊說著很羨慕我不僅有時間,甚至還那麼年輕。雖然她的態度相當親切有禮貌,但我卻能感受到她把我當成年紀很小的人看待,那是一種「長輩」對待晚輩特有的從容及語氣。綜合我們的對話內容來看,我們大概也才差個兩、三歲吧,要是我判斷有誤的話,她搞不好甚至比我還年輕。但就因為我沒有結婚,因為我是個被稱作「小姐」的不婚女性,我的輩分就這麼自然而然地被定了下來。在我們分道揚鑣前, 她對我這麼說道…… 「趁一個人時多去旅行吧,我因為沒能在婚前多出外走走而感到很可惜呢。」那是一句認為還是個「小姐」的我總有一天會因為結婚而變成不再是「一個人」的假設,但畢竟我跟她只是一面之緣,所以我當下只是給了個官腔反應,選擇輕鬆地一笑置之,並在笑著轉身之際覺得這番話真是令人咋舌。我這輩子可是打算都要一個人過日子喔。

為了不結婚的自由

我隨時隨地都坦蕩蕩地對外表明自己不婚主義者的立場,大家聽到我這麼說通常會有「果然」或「很難說」這兩種反應。前者認為我這種「強勢」的女性會做出這種決定並不意外,後者則會以一種小心翼翼的姿態詢問我是否在成長過程中碰過什麼陰影或傷痛,才會導致對結婚這件事如此忌諱。這些人期待我會淚流不止地講述著自己不幸的童年故事,想要邊安撫邊灌輸我結婚生活有多幸福的念頭,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我是可以「改變」的。噔噔,你們通通答錯了。真要說起來,我反而像剛出爐的麵包,是在非常溫暖的家庭裡長大,所以我才更心知肚明。我很清楚安定的結婚生活跟所謂的理想家庭會對女性造成多大的「折磨」,然而這個社會卻將這種驚人壯舉視為理所當然的「標準」,未能達到標準的人就會遭到他人貶低與興師問罪,而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不知不覺認為得以別人「母親」跟「妻子」的身分接受社會大眾的評斷。一直到二十幾歲開始過上自炊生活後,我才明白家事活並不容易應付。單照顧我自己一個人都那麼辛苦了,要是超過兩人以上呢?光是想像就感到一陣背脊發涼。即便我在兒時曾描繪過身穿白紗的新娘,卻從未畫過她身旁的那個男人,到頭來因為畫不出男性而放棄漫畫家夢想的我,決定揮手拒絕這一切。啊,結婚還是算了吧。我這少了婚姻的人生,也許會被別人認為是失敗或是未完成的作品,而我搞不好哪天也會對此感到後悔,但每晚蓋著被子躺在床上不斷被「我當初就該那麼做才對」的想法所包圍的狀態才是所謂的人生吧?就像是當下眼前正浮現著昨天沒能買下的特價品一般。我並不是因為不婚比較完美,或是比已婚更具優越感才做出這種決定。我甚至也沒有信心以後不會對此感到後悔,我只是純粹認為自己更適合這種生活,覺得這是我想要的樣貌,而這足以讓我心甘情願地承擔可能會產生的各種不便。我決定不要結婚,這並不特別,也不奇怪。就像大家擁有結婚的自由一般,我也只是圖一個「不要結婚的自由」罷了。

▶▶ 閱讀更多 堡壘文化 金愛順、李珍松《為了幸福,我選擇不結婚》

 
三歲那年,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我....任何一個受傷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圖/寶瓶文化
書名:《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

內容簡介:回憶的碎片如此鋒利,我們如何縫合傷口,又如何療癒?第一本由倖存者與陪伴者合著的創傷陪伴之書,最溫暖的力量 ──

▍他用《不再沉默》告訴每個受傷的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現在,他用這本書竭力宣告──

▍任何一個受傷的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三歲那年,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我。整整三年,如同禁臠。」

曾經他想吶喊,卻沒有聲音。

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埋藏多年不願面對的痛苦回憶如惡火襲來,他癱軟在地,退回到三歲的自己,脆弱、敏感、被恐懼與不安籠罩罩……

2016年以《不再沉默》一書揭露童年創傷的陳潔�腄A多年來在妻子徐思寧的陪伴下,艱難但堅定地,一步步走在復原重建的路上。在妻子無盡的愛與耐心傾聽、理解中,一顆被冰封的心逐漸拾回跳動的勇氣。

本書由陳潔�葳P妻子徐思寧共同撰寫,詳述兩人長期的相互陪伴與療傷之路。這是台灣第一本由創傷倖存者與陪伴者共同撰寫、從「陪伴」角度出發的理解與療癒之書,為陪伴者指引方向,也為創傷者帶來希望與力量。

▍「縱使痛苦如地獄之火,我願一起置身火海。」

我想知道他的需求,我在意他的感受。或許這份傷痛永遠有不能觸碰之處,但我願意在餘生的時間,進入他孤獨的世界。──徐思寧

不是透過妻子的眼睛,我看不見真實的自己。時間一點一點慢慢在轉動,我像是薛西佛斯,每天背負我能背負的重量,一點一點搬移過去的困難。──陳潔��

看著潔�葳P思寧溫柔而細膩的文字,我忍不住掉下眼淚。感謝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看見倖存者與陪伴者在復原途中,艱難但堅定的每一步。──王婉諭(立法委員)

看過潔�葀臚@本書,到這本他與思寧的創作,想起曾有位勵馨服務的倖存者在復原歷程中頓悟:「受害不是我的錯,但讓自己好起來是我自己的責任。」而好的親密關係品質,對復原有著極關鍵的作用。潔�艀b探索心靈幽暗地下室的過程中,因著思寧的陪伴,加上二人用創作轉化創傷的方式,為陪伴倖存者的創傷療癒之路,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注意聽!孩子說的故事裡總是包含著嘲弄邪惡的元素,但有些孩子的故事沒有,他們以沉默處理邪惡,或者以恐懼,或者以其他。讀者從這本書裡將會聽見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而這類故事並不總是有思寧的陪伴。所以我們那麼需要您,每位讀者,對您身邊的人打開好奇的耳朵。──鐘穎(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版主)

這本書無處不展現了兩個人共同靈魂合一的神奇完美!常常前一個提到的伏筆,就連著由另一半接續說完,或是其一在文字雕琢中發出接近追尋問題的核心哲理時,另一邊則會靜靜聆聽並給予肯定。尤其,當悲傷記憶排山倒海而來,嚴重到真實感受如同世界崩毀,已經無法理智,已經無法思考,已經放棄一切時……另一半包容並陪伴著,一起沉浮、一次次告訴對方:「你沒有錯,你不應該被這樣對待。」無比揪心,卻又是我所見過最偉大的愛。──小劉醫師 劉宗瑀(外科醫師)

作者介紹:陳潔��,藝術家。34歲時發現自己童年遭受性侵的回憶,透過閱讀、書寫與創作,尋找復原方向。著有《不再沉默》,述說童年經歷的許多傷痛。《蝴蝶朵朵》繪者。相信即使世界滅亡,也要守護愛的人。看劇會忍不住流眼淚,正在學習與創傷共存。喜歡煮飯,切菜時會覺得平靜。成立「貓獅子工作室」,推動兒童性侵預防與創傷復原。

徐思寧,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學士,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蝴蝶朵朵》繪者,《人本教育札記》「萬千視野,照見兒童性侵」專欄作者。曾於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及兒童藝術教育機構工作。透過兒童發展與創傷復原的知識,陪伴先生陳潔�艀@尋復原之路。曾見證人性的黑暗,但不想放棄。投入推廣兒童保護的倡議,長期研究跨國兒童性侵議題。期許每個小孩都可以平安長大,每個受傷的靈魂都得到療癒。

搶先試閱:〈我的三歲老公今年長大兩歲 ◎思寧〉

很多人都說,結婚後,老公變了另外一個人,他之前不是這樣的。當時我沒辦法體會,直到婚後第六年,潔�葀蚸騝Ёあn,成為第二代老公。我來不及道別,也來不及準備,我認識的潔�艀b一個晚上後,就不見了。

潔�萰市摀o一刻三十年了。這是他對三歲的自己所許下的承諾:「活下去,不要忘記。我希望有人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情。」

潔�葽礄氻T十四歲,隱藏在回憶深處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童年一切被遺棄、虐待、性侵的回憶,一夜後變得歷歷在目。我們的生活也自此不再回復過去的平靜安逸。

無法出門是我們生活的第一個大改變。出門對當時的潔�艀茖央A實在太可怕了。因為在街上,你無法控制會遇見什麼人,聽見什麼聲音。

男人是可怕的,因為太像三十年前說要殺死潔�萿漸云芋C

女人是可怕的,因為太像三十年前跟她先生一起性侵潔�萿漸介�。

青少年是可怕的,因為太像把精液給小潔�蒆隉A還強迫潔�葶陞L口交的小哥哥。

少女是可怕的,因為太像小姊姊。小姊姊的溫柔是一種計謀,會讓天真無知的幼兒自願為她口交。

幼兒的身影和聲音,會讓潔�艄�身僵呆,無法動彈:「我被虐待時,就像這個孩子那麼小嗎?」

眼神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接觸,街頭上所有人都變成梅杜莎,只要不小心與他們的眼睛對上,潔�葖K會在原地石化。

我們只能窩在家。潔�葽|躲在他的安全角落,用被子把自己包得緊緊,只露出小小的眼睛,在房間的暗處看著我。記得不要跟他直視,要不然對上眼的一剎那,他會再次躲起來。

三歲的老公不會帶來任何麻煩,是生活的好夥伴。讓我困擾的是他不多說話。我想知道他的需求,我在意他的感受,但大多時間他只是靜靜地待在我身旁。

這像是一場考驗,我要有耐心。要理解三歲老公的需求和感受不容易,眼前的他被恐懼與不安籠罩,他時時刻刻都小心翼翼,觀看著我的反應。兩人過往的互動經驗變得沒有參考價值,這是一個新的世界。潔�葙閉O在重新認識自己的感受,辨認自己的需求。

在這個重新啟動的歷程,第二代老公沒有笑容,沒有胃口,也沒有行動力,整個人被掏空無法再支撐自己。潔�蒆s續多天沒力氣起床,也沒吃多少東西。我感到恐懼與迷茫,以前的潔�艀b哪裡?

我不知道家有三歲老公的生活要維持多久。三歲小孩兩年後會變五歲,但沒人能預計三歲老公明天是幾歲。無法預測的未來讓人不安,不過無論潔�葧X歲,我還是希望他能吃好睡好,而且我永遠愛他。

我擔心他對吃失去欲望,輕輕問他:「有想吃的東西嗎?」潔�艄怷虩礙熔敞型搧菃琚A久久沒說話。我知道要慢慢等待,眼睛不能看著他,要不然他會有壓力。時間慢慢過去,我的提問漸漸在空氣中消失無蹤。我正猶豫是否要再問一次,潔�艉p聲地說:「我想吃冰淇淋。」

潔�葙酗@個小孩看著我,深怕我會拒絕他。我心裡不捨,回想著我們一起生活的六年,我因擔心他氣喘復發,常常不鼓勵他吃冰淇淋。我不想讓潔�艀A次感到匱乏,當下立即把氣喘藥放在包包,一起出門吃冰淇淋。

冰淇淋自此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神聖的食物。為了冰淇淋,三歲老公總會願意出門走走,而且三歲老公乖巧有禮,永遠只挑選最便宜的冰淇淋。雖然冰淇淋配氣喘藥好像不太對,但只要潔�萴椐鵀s活有所期待,那就不要計較太多。我們心裡也清楚,冰淇淋不能減輕潔�艀b面對的痛苦,但在復原的路上能有一絲安慰,至今我依然對冰淇淋心懷感激。

童年的創傷回憶曾把潔�萺ㄚ情A但我知道他每天都很努力跟內在的三歲小孩對話。我們搬到偏遠的山上,離開眾人的眼睛。新家的螞蟻、菜蟲、蝴蝶成為三歲潔�萿熒s夥伴。潔�葽|為蟲蟲拍大頭照,讚嘆牠們的表情精緻多變。他會跟蹤螞蟻,並放黃糖在牠們回家的路上,祝福牠們的小孩平安長大。潔�艀陵伄�夜未眠,等待蝴蝶孵化。蝴蝶也認得潔�萿熒贗X,來回飛到潔�艉滮W,久久才開始遠行。動物的眼睛,也給潔�葖雃h安慰,我們有時出門就是為了尋找一貓一狗。

眼前的三歲老公,依然是我認識的潔�腄A對世界溫柔善良,就像三歲的孩子一樣。年幼的他被殘酷的世界遺棄,過去累積的哀傷與寂寞,從來沒有好好得到安慰。受傷的靈魂被放逐在三十年前某個黑暗的角落,沒有機會被好好愛過。我每天起來,都會好奇老公今天幾歲,有時是三歲,有時是五歲,有時是三十五歲。無論老公今天幾歲,我都會緊緊擁抱眼前這位從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一起走過所有脆弱與寂寞。

【節錄】傷害將我們與所有人連結 ◎潔��

過去傷痛將我與所有人隔開。現在因為理解傷痛,我和所有人連結。

我想要相信,我們都可以得到幸福。

人生困難的是不講道理的事一項項飛過來。生存不講道理、戰爭不講道理、死亡不講道理。不過我覺得美麗的,是人願意付出自己微小的生命,去營造一段共同的關係,在這樣的關係裡,共同面對這個殘酷的環境。因為有這樣的關係,所以人有活下去的意願。

很明顯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關係,或在生命的早期得到這樣的照顧。所以,我們被殘酷的生存所吞食,在不講道理的世界裡求生。內心深處深知,當時沒有來吞食我們的恐怖怪物,隨時在伺機毀滅我們的生命,或所有我們認識、重視的事物。

但我內心總有這幅圖像:深知我面臨死亡,但以我渺小的生命,我冷靜選擇傳遞美好的事物。如同凜冬烈火,肌膚被寒氣切割,被烈焰紋身,在深切的痛苦中,我靜靜擁抱生命即將熄滅的火焰。

許多受過深刻痛苦的人,都會提出同一個疑問:該怎麼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瘋狂、恐懼,而滿足地接受?他們很多人在追求答案的路上刻劃出相同的精神性:為另一個生命犧牲、奉獻。在奉獻的過程裡,他們為自己所屬的群體,刻劃出一個美好的未來希望:因為犧牲者的選擇與努力,在人世間活著的痕跡,所以所有誕生及未誕生的微小而可愛的生命,將擁有更多美好的回憶。

人生的倖存者與曾經被愛過的人,有著相同的願景卻完全不同的情感。深切體會失去的痛苦之後,我們成為異鄉人,無法再像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一樣,單純投入熱情去燃燒、去義無反顧地愛。異鄉人所有的愛與情感,都在提醒著我們死亡與失去。因為這樣的雙重視角,讓異鄉人品嘗生命的甜美時,同時體會到生命的苦澀,在所有微笑裡,都包含著悲傷。

因為失去所以懂得珍惜,是多數人中年以後的功課。不過生命的功課殘酷不講理,它不一定會等待你長大,很多孩子出生時就是在做這艱難的功課。總要知道失去了什麼,才知道擁有的重量。早期就被剝奪的孩子,痛苦而疑惑:究竟自己為何而活?為何大家沒有他失去的痛苦與困擾,路變得曲折而迷惘?

有過追求與愛之後,回顧自己的生命才能理解,為何這條路如此曲折困難,以及深切地感受,不應該讓另一個稚嫩生命有如此的體驗。這些因為失去而淬鍊的情感,是凝結人類群體的核心。

我們會因為烏克蘭總統慷慨激揚的演說而感動,並不是因為他個人,而是我們意識到整個群體失去的美好。有著美好未來的兒童與青年,因為某些狂人的幻想,失去生命、失去所有美好的可能性。這不應該是我們人類的選擇。我們內心深處的靈魂都在狂躁吶喊:這是錯的!我們每個人應該都要站出來捍衛生命更美好的可能性!

人是如何從一個個體連結到群體的?是什麼東西讓一個社會凝聚?是誰讓你哭泣?回答靈魂的呼喚,它必然引領你到生命的源頭,看見群體的靈魂。烏克蘭的國花是太陽花,士兵身上會帶著一袋太陽花種子,象徵著自己在為捍衛國土死於荒野之時,口袋裡的種子會發芽,太陽花會綻放,並且面向陽光。無論未來的人是否記得這些犧牲,孩子們會看到一片面向太陽的花海。那些失去幸福機會的人們,心中曾經描繪一幅什麼樣的未來?我們為了什麼事情而堅持?我們可以在下一代孩子的眼中,看見這樣的光芒嗎?

心中踏實的純淨土壤,不是存在於幻想的天堂、一個永無侵略與鬥爭之處,而在於靈魂的連結。母親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看著小小的身軀,深信自己將以一切可能守護這脆弱的生命。父親看著熟睡的家人,疲憊中深信付出一切去支撐眼前的安穩,就是意義。孩子看著父母的眼睛,無論在何時,都想告訴自己最愛的人心中的快樂與悲傷。也許世界終將毀滅,但因為靈魂的連結,我們最終選擇以生命互相守護。

愛是守護,亦是空缺。終有一天這份愛也會隨著生命逝去,留下來的人感覺到一份永遠無法彌補的空洞。在空氣中,我感覺到你;在雨中,我感覺到你;在幸福中,我感覺到你。在一切之中,我感覺到你。在深刻體會永恆的斷裂之後,我們重新體會到,這個世界是無盡的連結。在空缺中,亦有愛和連結。只要你願意,你就會看見愛。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感受到愛。而讓這份連結繼續傳遞下去的,是我們的信念與選擇。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陳潔�腄B徐思寧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

 
如何贏得職場先機?
職場如戰場。在戰場上,情報決定了生死勝負,職場也同樣如此。你不但要會蒐集情報,更要會判斷情報的真假優劣、解讀情報的微言大義、並且對情報進行分類管理。

洋牧師佇留的印記 真理大學建築群
新北淡水的觀光景點多元,層次豐富;有老街、河岸美景、種類繁多的庶民美食,還有300多年前荷蘭人在此留下的淡水紅毛城、前清英國領事官邸,以及網美拍照打卡最愛的時尚風景,讓前來朝聖的遊人總是絡繹不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