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或腳長出一顆顆小水泡,伴隨搔癢感,不停想抓,抓破皮不只疼痛、皮膚還可能變厚、粗糙,不但影響美觀也非常困擾,很可能是汗皰疹惹禍。 陳太太近來發現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側處,出現數顆小水泡,有搔癢感,幾天過去,連左手手掌也出現小水泡,而且越抓越癢,有些水泡乾掉之後,形成小圓圈狀的脫皮,去看皮膚科醫師,確認是汗皰疹作崇。 反覆發作的濕疹性疾病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汗皰疹是發生在手部或足部的濕疹性變化,發作時病人的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的側面,會出現細小的、散在性或如同西米露成串的小水泡,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濕疹性疾病。 汗皰疹在急性期常伴隨著癢感的小水泡,這些水泡經過治療後會緩解消除,但還是會再復發,有些水泡會自然吸收、乾涸、形成脫皮。但要當心的是,若受不了癢感而抓破水泡,很有可能會造成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當汗皰疹反覆發作進入到慢性期的時候,病灶會出現紅色斑塊、變厚、表面粗糙的苔蘚化反應,甚至皮膚會出現疼痛龜裂。 新竹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建和表示,汗皰疹是在季節交替、特別是春季轉夏季時好發的濕疹疾病。根據統計,有70%症狀出現在手,10%是出現在腳,20%是手腳同時出現,盛行率約為0.05∼10%,由於台灣天氣濕熱,患者相當多。 汗皰疹的致病9原因 朱建和表示,汗皰疹的英文名稱是dyshidrotic eczema或pompholyx,由於汗皰疹病灶處,多半在小汗腺汗管處,起初醫學界認為是小汗腺異常或是失調導致,但進一步研究發現,汗皰疹跟小汗腺的異常無關,更合適的名稱應該是「急性反覆水泡性手部濕疹」。汗皰疹的致病原因說法很多,大致相關因素如下: 1.體質:先天體質因素。 2.壓力:壓力大時特別好發。 3.熬夜或作息不正常。 4.氣候或季節變化:季節交替、氣溫或氣候變化大時好發,春、夏也是比較容易發作的季節。 5.多汗症:有研究發現多汗症的患者,特別是手汗和腳汗多的人較常發生,約7.5~33.3%汗皰疹病人,同時合併有多汗症的困擾。 6.抽菸:抽菸是汗皰疹的惡化因子。 7.黴菌感染:大約有10%的汗皰疹患者,可能有潛在的黴菌感染,例如香港腳,當汗皰疹病人反覆性發作時,會建議檢查是否有香港腳,因為當免疫細胞攻擊香港腳黴菌時,可能誘發「自體敏感性濕疹反應」,會使得汗皰疹容易復發。 8.異位性皮膚炎體質:小時候曾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長大後好發汗皰疹的比例較高。 9.接觸性過敏:特別是接觸或吃進含有鎳、鈷、鉻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普遍存在於土壤中,以及罐頭食物、可可、巧克力、堅果、燕麥、豆類……等食物中,還有項鍊、眼鏡、耳環等含有金屬的配件。另外,香精、防腐劑等物質,也可能誘發汗皰疹。 外用類固醇藥膏,不用擔心副作用 黃毓惠表示,汗皰疹的治療以塗抹類固醇藥膏為主,若是情況較嚴重,可以搭配使用止癢的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或是給予短暫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一般口服類固醇是採取低劑量且短期使用,只要配合醫師醫囑指示使用,不必過度擔心副作用的問題。 朱建和也指出,擦外用類固醇藥膏是治療汗皰疹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對類固醇藥物有錯誤的觀念,事實上,只要在醫師的管控下使用,是安全無虞的。類固醇藥膏的副作用是會導致皮膚變薄、血管擴張,有可能二度細菌和黴菌感染。但指側和掌心的角質層比較厚,副作用不明顯,除非長時間大量使用,否則不必擔心。若患者真的擔心或情況特殊,可以改用「非類固醇藥膏」,但目前健保不給付於汗皰疹的治療。 當汗皰疹情況嚴重時,則建議口服類固醇藥物,朱建和表示,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超過3~4週以上,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汗皰疹口服類固醇治療大約不到1週即可,因此,患者擔心的明顯免疫力抑制、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基本上是不會發生的。 如果情況仍難以控制,可以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主要使用於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對於嚴重型汗皰疹也有療效,是屬於比較後線的療法,副作用是會增加肝腎功能的負擔。 光療法是另一種治療選擇 「光療法」則是另一種選擇,朱建和表示,光療法是採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光來照射患部,達到皮膚消炎的作用。國外也有個案報導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同樣具備一定的療效,例如中午大太陽的時候,可以曬手心和腳掌,曬個12分鐘,持續10∼15次,對於部分汗皰疹患者來說,具有抑制的效果。 不過,也有部分患者可能症狀反而變得更嚴重,因此朱建和建議,如果曬個幾天後覺得適得其反,就不要再繼續做;而且建議其他部位還是要做好防曬,以免曬傷,得不償失。 如果是多汗症患者,同時合併有汗皰疹,建議先治療多汗症,可採用「離子電泳法」或「注射肉毒桿菌」,把多汗症治療好之後,臨床上發現對於汗皰疹的改善也有一定效果。 已屬於慢性期的汗皰疹,出現厚皮、反覆搔癢脫屑,會變得更難治療。朱建和建議,一旦變成慢性化疾病,可以用「封密式療法」,也就是擦類固醇藥膏之後,戴上手套或包覆保鮮膜5∼10分鐘,在封閉潮濕環境下,有助於提高療效。 全方位預防汗皰疹 汗皰疹是一種難以斷根的皮膚疾病,只能就「可能」的發生原因加以預防。朱建和表示,由於有部分的汗皰疹患者是接觸到過敏物質,例如常見的如鎳、鈷、鉻等重金屬,尤其以鎳最為常見,可以藉由口服微量「硫酸鎳」,看是否會誘發汗皰疹發作;或藉由「貼膚測試」,在背部貼20∼30種過敏原,第2、4和7天病人回醫院判讀過敏原。 一旦確認是接觸性過敏引發汗皰疹,就要避免這些來源。例如對鎳過敏的人,就要少吃罐頭食物、巧克力、可可亞、堅果、燕麥及豆類等食物,並且少配戴金屬成分不明的耳環、項鍊等。 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黃毓惠建議,手部盡可能少碰水和清潔劑,做家事要戴手套;腳部要保持通風涼爽,適當塗抹乳液,幫助皮膚修復。但如果發病時,要抑制發炎反應,還是要以藥物治療才能見效。 朱建和則建議,要適時抒發壓力,保持運動習慣與情緒平和、作息正常,都有助於減少汗皰疹的復發。他並且提醒,皮膚上有異常的小水泡,最好就醫檢查,特別是「出血型水泡」,很可能並非只是單純汗皰疹,有可能是「皮膚淋巴癌」或「類天皰瘡」的自體免疫疾病,必須做皮膚切片檢查,清楚鑑別診斷,再對症治療,否則會延誤病情。 汗皰疹跟流汗有關嗎? 汗皰疹雖有個「汗」字,但病因與汗腺異常或流汗都沒有直接相關。朱建和指出,有些病人會合併手腳掌多汗症,但與流汗本身無關,而手腳掌小汗腺較多,可能是吃到過敏物質,過敏物質從手腳掌小汗腺排出,接觸到手腳掌皮膚導致汗皰疹,並不是汗水或汗腺異常導致,只是間接造成此病症。 藥物之外,生活方面也要注意! 黃毓惠表示,除了使用外用或內服藥物之外,在日常生活部分,也要注意少碰水、減少洗手次數,患部皮膚盡量不要頻繁使用清潔用品,適時穿戴手套保護雙手,適度使用護手乳、護手霜,都有助於皮膚的保養與修復。 如何區別汗皰疹與香港腳? 跟汗皰疹一樣,香港腳也可能會引起水泡,臨床表現很難區隔,即便連皮膚科醫師也難完全從肉眼判別,但有很好的利器,可以從病灶處刮下皮屑,去顯微鏡下看是否有黴菌的存在,如果有黴菌就是香港腳,也可能香港腳與汗皰疹同時存在。在用藥上兩種疾病大不同,香港腳要用抗黴菌藥物,汗皰疹是以類固醇治療,如果用錯藥是沒有效的。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24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