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改革終於塵埃落定。義務役再度進入戰備部隊,似乎困擾國軍的缺人問題可以獲得解決,但答案正好相反;國軍的志願役人力問題,將會惡化到空前的境界。國防部對人力評估與安排,還有一連串問題要回答。
國軍部隊編制員額,總計十八點八萬。國防部長期無法達標,就發明一套理論,認為部隊只要維持百分之九十人力就夠。
以此推算,國軍各單位的人力總需求,應該是十六點九萬餘人。九成編現比的目標,除了二○二○年下半曾經一度達到,其他時間從未及格過。以國防部在立法院的答詢,最新的編現比數字只有百分之八十三。
最辛苦的野戰部隊,編現比都低於平均數,總有一些人不在其職,例如受訓、借調、長假等,實際的志願役人力,有時七成都不到,對幹部造成極沉重負擔。
國軍近年擴編新單位,岸置反艦飛彈、攻陸巡弋飛彈、無人機、電戰等單位,這些屬於高技術,就算延長兵役,大部分人力仍須由志願役擔任。
在強化後備戰力方面,陸軍新增五個新訓旅,代表多出三千人以上的常備幹部職缺。
原本不足的志願役人力,在國軍轉型徵兵以後,分母大幅增加,使編現比惡化。
義務役役期在扁政府時期,由兩年減為一年,國防部在民國九十二年推動招募志願役士兵。隨著兵役法於民國一百年底修訂,義務役男服四個月軍事訓練役。民國一○七年十二月卅一日以後,常備單位十八點八萬人全部由志願役人員組成。
一年期義務役恢復,國防部還要不要積極招募志願役士兵?國軍志願役與義務役士兵理想配比是多少?各部隊的志願役與義務役士兵比率,是否會維持相同?還是部分精銳單位盡量維持最大比率志願役,義務役集中非第一線打擊部隊?
國防部近年改善部隊管理,夜間未輪值勤務官兵,可以申請回家,未來單位中又將同時擁有志願役與義務役人員,他們的生活待遇是否一視同仁?還是依據身分不同而有區別,可能造成其中一方的不滿,軍方想過如何化解這些問題了嗎?
近年台灣社會對於影響居民生計,甚至帶來意外風險的演訓場,強力杯葛。使得國軍在演訓場地方面,呈飽和狀態。隨著義務役的到來,部隊規模擴充,場地塞車問題也勢必更加嚴重。
國軍部隊早先經過精實、精進、精粹三次精簡人力,加上志願役士兵加入,部隊不需要所有役男,這些人轉往替代役,由其他政府單位運用。軍中志願役士兵比過去比率更高,代表有更多役男擔任替代役。到目前為止,在軍方以外的所有政府機關,完全未聞相關政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