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日前有官員稱「高樓太多」,引發爭議。
專家認為,網路世界成誘導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場域,毋庸置疑;另青少年流行「自傷文化」,「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族群愈來愈多,割痕、傷疤、香菸燙痕,拍照錄影後上傳網路社團,相互取暖,也可能誘導自殺。
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指出,門診收治了不少「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在網路社團結交同好,相約聚會自傷,疤痕愈來愈多。
臧汝芬說,這些孩子常有家庭、學校人際、專注力等問題,容易合併憂鬱情緒,在網路世界尋求安慰,一旦進入自傷社群,分享自殘照片、影片,如有人傳授自殺經驗,就會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之路。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文君也觀察到相同現象。
周文君說,青少年流行「自傷文化」,在面對焦慮、情緒低落,甚至輕度憂鬱時,常採取非自殺性的自傷、自虐行為,另將傷痕拍照或錄影,上傳至特殊網路社群,希望獲得社會認同。
周文君說,這些社團成員集體累積負面情緒,營造「負面」歸屬感,其中不乏有人鼓勵自殘、自殺,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
精神科醫師江漢光說,具「憂鬱傾向」、「憂鬱病徵」青少年在看到網路相關影像時,可能萌生「別人怎麼那麼勇敢」、「那我怎麼還在這」等想法,產生自殺念頭,甚至付諸行動。
江漢光說,通常當事人出現「自傷、自殺」等行為後,家人、朋友、伴侶驚覺不對勁陪同看診,此時大都已經到了重度憂鬱,治療棘手。
臧汝芬建議,應讓孩子遠離網路,家長帶著陪養三種以上與網路無關興趣,運動、到外面走動、海邊撿垃圾,都比關在家裡好。
江漢光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身上有疤痕,應陪同就醫,約七成個案接受藥物治療、支持性心理諮商兩三個月後就不再有自殘、自殺念頭。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