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誰能掌控能源,成為下一位世界霸主?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3/03/09 第12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全球地緣政治大洗牌,誰能掌控能源,成為下一位世界霸主?
家.國.安全│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

新書鮮讀
全球地緣政治大洗牌,誰能掌控能源,成為下一位世界霸主?
圖/聯經出版
書名:《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內容簡介:普立茲獎得主、《石油世紀》作者、白宮能源專家——丹尼爾.尤金全新力作,全球地緣政治大洗牌,誰能掌控能源,成為下一位世界霸主?美國×俄羅斯×中國×中東,全面剖析後疫情時代的能源版圖及未來趨勢!

能源,是國際關係最核心的議題!它能驅動世界運轉,也能引燃國家衝突,掌握能源,即擁有主宰世界局勢的力量!

能源、氣候變遷及國際衝突力量的碰撞,動搖了這個世界。頁岩革命改變了美國經濟,結束能源短缺的時代。美國轉瞬間成為世界第一能源大國,顛覆全球政治的棋盤。然而對氣候變遷的擔憂,打亂了全球的推估與盤算,更對相關產業及生活方式提出質疑,加速對再生綠能的探尋。

這些發展粉碎長期以來對於全球秩序的假設,一種新的冷戰出現了。俄羅斯在全球施加其影響力,與中國聯合起來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中國在努力滿足其能源需求的同時,也致力於在各方面展現其力量與影響;而一戰後底定的中東版圖,成為伊斯蘭聖戰士與革命衛隊抨擊的對象,並正努力應付因頁岩油崛起導致的油價暴跌。這些都對全球化版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丹尼爾.尤金在《全球新版圖》中揭示逐步向全世界逼近的能源與地緣政治之巨大變革,既詳盡又縝密地敘述全球領袖如何產生衝突,以及歷史如何被造就出來,是一部理解當今局勢及未來趨勢的適時之作。

★走過石油世紀,放眼21世紀全球能源新版圖:

美國新版圖:頁岩革命翻轉全球市場,地位大躍進的美國,下一步棋怎麼走?

俄羅斯版圖:油氣出口是對歐洲的政治籌碼,牽動俄烏戰爭,各國如何角力?

中國版圖:因龐大能源需求,在所有面向擴大觸角,主張其版圖包括整個南海。

中東版圖:若石油未來數十年失去價值及重要性,中東各出口國將何去何從?

未來路線圖:電動車、叫車和共乘的移動服務等,對石油市場構成巨大挑戰?

氣候版圖:新政策尋求「淨零碳排」,將轉型到逐漸仰賴再生能源運作的世界。

作者介紹:丹尼爾.尤金,1947年出生於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劍橋大學博士,並曾於哈佛大學任教,是能源、國際政治和經濟學各領域備受推崇的權威,現為標普全球(S&P Global)副董事長。曾任全球知名的資訊與研究公司IHS Markit副總裁、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布魯金斯學會董事,創辦劍橋能源研究公司,並長期擔任美國總統的能源顧問。

搶先試閱:〈向東轉〉

二○一四年五月,普亭在大批政府官員和商業人士陪同下,到上海進行國是訪問,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歡迎。俄羅斯的「向東轉」有了新的緊迫性。因為此時是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兩個月後,戰爭在烏克蘭東南部開打。歐盟和美國提出最初的一籃子制裁措施,雙方關係迅速惡化。德國總理梅克爾幾年前表示,與俄羅斯有「安全穩固的夥伴關係」,現在改口譴責俄羅斯違反「基本原則」和國際法。她還尖銳批評,普亭「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上海之行將展現出,在普亭的世界裡,亞洲愈來愈大,此行表明能源和戰略如何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二○一四年五月在上海,是普亭與習近平在十四個月內第七次會晤。但是這一次不太一樣,如同俄羅斯一位評論家所言,面對「西方試圖叫國際孤立俄羅斯」,「先前想與西方整合的美夢」結束了。中國提供一個替代選項。普亭表示:「我們在全球和區域範圍,都擁有相同的優先事項。」俄羅斯與中國都反對「單極性」和美國「霸權」的國際體系,反對激進主義分子與非政府組織教唆的民主和政權更迭。他們倡導多極化,最重要的是「絕對主權」,尤其是自己的主權。

兩邊的頭等大事是大規模的天然氣協議。談判緩慢進行十年,但達成協議是眼前的當務之急。中國決心進口更多天然氣,為不斷成長的經濟提供動力,減輕令人窒息的汙染。俄羅斯需要多樣化,擺脫對歐洲客戶的依賴,並將未來錨定在對石油和天然氣都有巨大需求、在戰略和經濟都更兼容並蓄的國家,包括國家主導型資本主義的「北京共識」。

這些全都強化轉向的必要。一份俄羅斯外交政策概念的文件宣稱,俄羅斯必須適應「全球實力」正在向「亞太地區」挪移,並迅速採取行動,成為「這個快速發展的地緣政治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轉向明顯集中在一個國家─中國。普亭一度被問到是否在「中國籃子」裡放了「太多雞蛋」,他回答:「我們有足夠的雞蛋,但能放雞蛋的籃子不多。」

二○○六年到二○一三年之間,中國的天然氣消費成長到三倍之多。儘管協商十年,但天然氣的「大交易」還卡關在價格問題。莫斯科想要與歐洲售價相稱的價格,並與(仍處於高檔的)油價掛鉤,北京則希望降價,以符合國內能源價格,能與煤炭競爭。

在上海的談判很艱難並拖延很久,但任何一方都無法承受無疾而終。最終談判一直持續到凌晨四點,當天稍晚宣布此一重大交易─為期三十年,價值四千億美元。這份合約使中國成為俄羅斯天然氣外銷的第二大市場,僅次於德國。中國還將為規模高達四百五十億美元,一千三百英里長的「西伯利亞動力」(Power of Siberia)天然氣輸氣管計畫提供融資。普亭簽約後表示:「這會是未來四年全世界最大建案,一點也沒有誇大其詞。」他可憐兮兮地補充道:「我們負責協商的中國朋友很會殺價。」但這筆交易透露,俄羅斯以後不必過於依賴銷售天然氣給歐洲。3

背後的地緣政治訊息是,中國和俄羅斯之間迅速發展的戰略關係。這個過程很漫長,中國和蘇聯曾經激烈交鋒,爭當共產主義世界的領導者和全球革命運動的先鋒。毛澤東直言不諱他對蘇聯人的看法,他說:「他們是叛徒和無賴。帝國主義的奴隸和幫凶、虛偽的朋友,講一套做一套。」雙方敵對狀態於一九六九年爆發,在遠東的邊境發生槍戰。

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開始擔心,中國人會向人口稀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擴張。但普亭就任總統後,重點看待中國和亞洲。因為西方的疏遠,他在北京找到肯搭檔的夥伴。習近平在二○一三年以國家主席身分首次出訪的第一站就是莫斯科。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貿易夥伴,各自的角色很明確,中國提供製造業、消費產品和融資;俄羅斯提供石油、天然氣、煤和其他大宗商品,並在地緣政治上結盟。

普亭稱呼中國為「我們的關鍵戰略夥伴」,習近平投桃報李,稱兩國互為「最值得信賴的戰略夥伴」。雙方的關係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來,俄羅斯海軍部隊參加中國在南海的軍演,而且普亭宣稱「非區域強權」─也就是美國,不應涉入南海爭議。儘管中國從未上過歐洲戰場,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勝利七十週年,中國軍隊與俄羅斯士兵一起踢正步穿越紅場。俄羅斯將先進的蘇愷35戰機和S-400導彈防禦系統賣給中國,儘管先前擔心中國會進行逆向研究加以複製,但在制裁之後,隨著與中國的關係不斷加深,這種擔憂被拋諸腦後。俄羅斯國防部長表示,擴大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是「絕對優先事項」。

這是普亭珍視的強權對強權關係,他曾說過:「事關全球領導力─不在爭辯一些二流的區域議題。競爭存在於世界強權之間,這是定律,問題在於競爭的規則。」對於規則,莫斯科和北京幾乎已經達成共識。

在能源方面,轉向非常明顯。斥資兩百五十億美元,全長兩千八百英里的西伯利亞—太平洋油管(ESPO),有利於此事的推進。二○○五年,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僅五%賣到中國。現在增加到近三○%,俄羅斯超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第一大供應國。中國為了未來二十五年的石油供應,已先支付俄羅斯石油公司八百億美元的預付款,為此一石油貿易提供財務支柱。

但是仍有可能妨礙這種戰略夥伴關係的問題,俄羅斯擔心大批中國人跨越曾有爭議的邊界,經濟蕭條的俄羅斯遠東無人地帶以後可能人滿為患。有人估計,大約兩百萬到五百萬中國人已經合法或非法地移民過去,其他的估計數字低很多。無論多寡,普亭警告,如果不能扭轉那裡的經濟頹勢,遠東區的俄羅斯人口最終將說漢語。

中國有人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稱做「外滿洲」,中國因為十九世紀簽訂的兩份「不平等條約」,才把那裡轉給俄羅斯,但如今邊界已經確立,雙方對此並無異議。

二○一八年九月,海參崴舉行經濟論壇,雙方以「薄餅外交」展現新互助水準。普亭和他的貴賓習近平在會議過程中抽空,穿上藍圍裙煎俄羅斯薄餅,還塗上魚子醬,並以伏特加互相敬酒。

在此同時,俄羅斯在遠東地區舉行自一九八一年蘇聯軍演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演習,這場多邊大戰的模擬演習為期一週,中國軍隊和軍機也共襄盛舉。

差不多一年後的二○一九年夏天,俄羅斯和中國開始聯合巡邏太平洋地區。當聯合巡邏隊飛抵南韓防空識別區時,此一新安排公諸於世,南韓還匆忙讓軍機升空攔截。

這些舉動不僅是在為將來可能發生的衝突預做準備,也說明今日地緣政治的結盟關係。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家.國.安全│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
圖/麥田
書名:《家.國.安全》

內容簡介:若我們不曾進入恐怖分子的內心世界與心路歷程,該如何理解這些人看似毫無理性的過激行為,甚至試圖改變?從英國、印尼、法國、巴基斯坦、德國、比利時、丹麥到美國,克服極端化的仇恨社會,尋找聯繫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可能。

《古蘭似海》作者卡拉•鮑爾走訪世界,探訪各地的「暴力極端分子」與「去激進化社會工程」,帶領讀者看見人性幽微、發掘勇氣帶來的巨大改變,以及直視自己身為記者、同樣身而為人的同理心局限!

恐怖分子「與正常人無異」的事實,很可能才是恐怖主義最可怕的地方。恐怖分子往往比你想像得還要理性且有同理心。

恐怖主義是真實的、自殺攻擊是真實的,死傷也不僅是統計數字,而是血肉模糊的悲劇與人倫破碎。然而,對穆斯林社群、伊斯蘭議題研究甚深的本書作者卡拉.鮑爾,從這些破壞生活日常的「壞蛋」、「怪物」與「單純邪惡」刻板印象之外,尋訪細究這些激進分子的樣貌,進一步提問「為什麼」——為什麼這些人會做出各種看似超乎常理的「激進」選擇?是什麼原因讓人掄起軍事武器?他們眼裡的世界長什麼模樣?這些人如何思考「家」與「國家」的意義,又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愛的人?為何會投向激進主義的懷抱?又有哪些進行中的策略與社會計畫,有機會將他們帶回社會、回到人群?另一方面,隨著各個國家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因應本土政治暴力課題,許多難題紛紛湧現:我們如何在國土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 是否有辦法教導人民接納強健有力的多元主義,甚至只是多一點點包容? 在去激進化方案的制定上,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 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

# 我們該捫心自問:現今身處的社會有足夠的韌性與應變能力,接住每一個人,攔截住原本你我之間的「普通人」搖身一變「暴力極端分子」嗎?

書中展開了橫跨各國、了解各式「去激進化」計畫的探索之旅。作者拜訪反恐政策顧問、研究者、政府主責人員、教育家、社會工作者到「恐怖分子本人」與其親友;從遭受恐怖攻擊的英國,分別為加害者母親與被害者母親的訪談開始、到穆斯林大國印尼的「前恐怖分子大會」、巴基斯坦救助前塔利班兒童民兵的學校,以及原本是新納粹分子,而後轉換角色成為幫助白人放下種族優越等實際案例。沿著這趟旅程,作者發現有些人從「聖戰士」成功回歸社會、有些人因為其他理由放棄自己原本的「過激行為」,但也有一些人終究是作者難以理解或同理的「他者」。

作者誠實面對這些人的生命與世界觀,故事也不一定都有美好的結局。儘管恐怖主義、暴力與不寬容對人類社會造成無比的威脅與傷痛,但是,唯有區辨出「邪惡」的根源,才有可能改變這一切。

# 能讓人脫離激進化的線索,往往從最細瑣的線團開始……

作者介紹:卡拉•鮑爾,耶魯大學畢業,取得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當代中東研究碩士(M.Phil),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學位。記者生涯始於一九九ま年代為美國《時代週刊》提供來自歐洲、中東與亞洲的報導,議題聚焦於穆斯林社會、全球社會議題與文化等。

鮑爾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曾是基督教貴格會的成員,鮑爾雖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但隨著家庭曾移至伊朗、印度、阿富汗、埃及與義大利居住。身為世俗女性主義者,但因有過沉浸於中東與亞洲的生活經驗,鮑爾從小與伊斯蘭結下不解之緣,並時刻思索「他者」與「異文化」的建構與相關議題。

搶先試閱:〈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

(⋯⋯)九一一之後,政府與媒體莫不在暴力極端主義與伊斯蘭聖戰組織之間劃上等號。關於恐怖主義如何從九月的蔚藍晴空橫空降臨美國的故事,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訴說。將近二十年過去,許多美國人非得經歷另一次全國性創傷,才終於看清統計數字所呈現的、也是有色人種早就透過經驗得知的事實:最嚴重的恐怖威脅並非來自異國、深色人種和穆斯林,而是來自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就像恐怖電影裡的保姆發現連續殺人魔並沒有躲在樹林中,而是藏在屋裡,美國終於意識到暴力極端分子就在我們身旁。「我們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內部,而不是外部,」前國防部長查克.海格(Chuck Hagel)說,「受政治因素啟發的武裝叛亂分子、極端主義者、法西斯團體和其他活躍的破壞力量,如今已是美國常景的一部分,正如我們見到象徵美國民主搖籃的國會大廈上星期遭到了襲擊與占領。」

隨著國家絞盡腦汁思索如何因應本土政治暴力課題,許多問題一一浮現。我們如何在國土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是否有辦法教導人民接納強健有力的多元主義,甚至只是多一點點包容?在去激進化方案的制定上,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正當的政治異議與社會威脅的界線在哪裡?

這本書探索其他國家如何克服此類問題的方法,並簡單研究美國的幾位去激進化先驅。我跟警察、政治人物、神經醫學家、社會工作者和ISIS激進分子的母親對談,尋找把人們推向暴力極端主義的原因。我前往印尼和巴基斯坦,看看社區如何改造恐怖分子;那些恐怖分子不是陌生的異鄉人,而是人們的鄰居和親戚。我在丹麥和比利時見到幾位警官,他們為原本抱有極端思想的人精心策畫了被批評者斥為「擁抱恐怖分子」的創新方案。在比利時,我訪問一位想方設法阻止市民投向激進主義的市長。在德國──一個因檢討其納粹歷史而成為感化行動先鋒的國家──我了解到該國七百二十項去激進化方案的潛力與局限。

在這趟過程中,我見到曾執行邪惡計畫的人──無論是密謀炸毀長島鐵路,或計劃持刀砍殺和平遊行的抗議者。我漸漸學會以新的角度思考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但也帶著一股古怪而顯著的樂觀情緒。全球各地都在實驗人性化且創新的替代方法,取代監獄及武裝防衛等傳統對策。我在書中描述的許多解決方法或許看似激進,但正如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言,「真正的激進是讓希望得以成真,而不是讓絕望成為具說服力的選擇」。

不過我說得太快了,待我慢慢道來。

唐納.川普宣誓就職幾天後,我在德州待了一星期,開啟最終成為這本書的一趟旅程。一個在達拉斯對國際事務感興趣的協會,邀請我談談我的第一本書──《古蘭似海》(If the Oceans Were Ink)。我抱著希望,但願那天晚上是逃離整個冬天新聞上關於仇恨、高牆與封閉邊界等種種談話的機會。我一走進會場,立刻見到令人寬心的跡象。在貝聿銘設計的建築物裡,一群衣冠楚楚的人士優雅地吃著起司和水果。該協會會長是一位銀行家,他正在用法語跟一個巴黎人聊天。一名巴勒斯坦裔的美籍醫生跟一名阿爾及利亞裔的美籍女企業家商量著籌辦即將到來的募款盛會。

我的書堆放在美耐板桌面上,負責顧攤位的是個留著鬍鬚、穿著寬鬆T恤、活潑而年輕的書店員工。《古蘭似海》講述我與一位傳統伊斯蘭學者的友誼,以及我們共同研讀《古蘭經》的點點滴滴;這本書是一次嘗試,看看身為世俗的美國女性主義者,我自己的世界觀跟來自印度鄉村、受伊斯蘭學校教育的保守派宗教學家會有怎樣的激盪與碰撞。大出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們兩人找到了共通之處──一片由共同的道德觀構成的廣袤之地。我們都相信民主、科學、理性、多元包容與人權的價值,也都致力將我們的女兒培養成堅強且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女性。長達一年的聆聽練習,令我跟一個擁有和我截然不同世界觀的人意外合拍。

我寫《古蘭似海》來說明伊斯蘭教是個正當且人性化的信仰,和登上新聞頭條的那些激進組織所展現的不寬容與暴力大相徑庭。以前曾有人質疑我的這項論點,但環顧那天晚上在達拉斯的這群都會名流,我但願他們能放我一馬。

事實證明,我想得太美了。

在隨後的提問環節中,一位骨瘦如柴的長者舉起了手。「妳的整場演說完全沒有提到聖戰,」他責難地說,「我這裡有一份清單,列出從網路上查到的、伊斯蘭教中有關聖戰的說法。」他攤開一疊紙張,逕自讀起摘自《古蘭經》的一段話:「殺死偶像崇拜者,無論你們在哪裡找到他們……」

「是的,」我俐落地打斷他,「那是所謂的『殺戮詩句』(Verse of the Sword)。恐懼伊斯蘭教的人和聖戰士同樣都喜歡引用這段話,因為那似乎讓暴力師出有名。」

各位讀者,我得承認,我對他板起面孔,擺出十足的教師派頭。這樣的言論並不新鮮──從《古蘭經》擷取特意的一小段話,然後得意洋洋地拋出震撼彈。

「不論從歷史或文本的角度,這段經文太常被斷章取義,」我慷慨陳詞,臉頰泛紅,「如果你讀完整段經文,而不光是你引用的這幾句話,你會發現它其實和《古蘭經》的整體精神一致,都在勸人寬大為懷。」我緊接著說,很少被人提及的,是這段經文的下半段:「但假如他們悔改、定期祈禱並樂善好施,那就為他們開路,因為神是寬容的,是至仁至善的。」換句話說,假如敵人求和,就跟他們和平共處。

除此之外,我繼續說,這段經文不該被用來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當作是對待非穆斯林的圭臬。不論《古蘭經》或先知穆罕默德的話,都反覆要求穆斯林包容猶太人和基督徒。「殺戮詩句」是先知在伊斯蘭歷史的一個特殊時刻得到的揭示;當時,早期的伊斯蘭族群正在跟一群非常特定的異教徒對抗。

那人收起紙張,嘆了一口氣,眉頭緊蹙,八成是為我的天真嘆息。

▶▶ 閱讀更多 麥田 卡拉•鮑爾(Carla Power) 《家.國.安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