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以西的地區曾一度被廣闊的戈壁沙漠所覆蓋,長期受到風沙困擾。這裡平均海拔約2920米,白天陽光普照長達8小時。乾燥、貧氧、土地貧瘠等生態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如今,在共和縣的塔拉灘,已有超過700萬塊深藍色光伏板在綠色草甸上展開,昔日「風吹石頭跑」的蒼涼景象已不復存在。 中新社報導,這裡有榮獲金氏世界紀錄的最大裝機容量水光互補發電站—龍羊峽水光互補發電站,還有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園區—青海海南州光伏產業園區,讓曾經寸草難生的荒灘蛻變成如今的「光伏海」。
報導稱,青海海南州光伏產業園區內的光伏電站,在發電效率和運維管理上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方面,發電業務仰仗大自然,即使是晴朗的日子,也受到太陽角度、雲層遮擋和樹蔭的影響,導致發電量波動。另一方面,電站規模巨大、設備眾多、地理位置偏遠等因素導致運維工作量極大,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資源。
數字技術應用,成為提升效率的關鍵。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與華為數字能源研究後發現,在光伏發電方面,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融合可以提高光伏電站的穩定性,增加發電量,並簡化併網流程,有助於新能源快速普及。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近期表示,在綠色發展中,數字技術大有用武之地。在新能源的生產領域,光伏、風電融合數字技術,可有效降低工程和維護成本,提昇發電效率,助力新能源的規模化開發應用。
青海海南州光伏產業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光伏逆變器中植入了AI(人工智能)算法,AI能夠根據雲遮擋和雲層移動等情況,計算出支架的最佳轉動角度,這一創新提高了1.5%的發電量。同時,無人機和AI圖像識別技術也被引入電站運維中,實現了智能巡檢,將原本近兩個月的巡檢時間縮短至僅需兩天,既提高了運維效率,也確保了發電性能的穩定。
受數字技術加持的光伏電站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目前在每塊光伏板的「庇護」下,風沙帶來的影響已經大大減少,其中光伏園區的土壤濕度增加了32%,平均風速降低了41.2%,空氣濕度增加了2.1%。
這些改善也吸引著曾經因缺乏優質牧草而離開的牧羊人重返故土。兼具發電和生態養殖的「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創新模式,實現「綠電+生態+民生」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