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知識份子對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證詞!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2/21 第130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新疆維吾爾知識份子對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證詞!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
「陷入愛河」不過是一種修詞,寂靜的緯線,故事從一對新婚夫妻說起
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新書鮮讀
新疆維吾爾知識份子對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證詞!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
圖/衛城出版
書名:《等待在夜裡被捕:維吾爾詩人的中國種族滅絕回憶》

內容簡介:「我額頭上的靶心,也不能使我下跪」誠實面對恐懼、永不放棄自由,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 首部維吾爾知識分子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以及個體生命的堅韌勇敢!

家園被毀,語言遭禁,摯愛的人隨風而逝。這是無數名新疆維吾爾人的現實,也是詩人塔依爾的生命經歷。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是一位知名的維吾爾詩人與知識分子,他在家鄉執導電影維生,與妻女過著恬靜的生活。然而,在少數民族備受歧視的中國政權底下,塔依爾與族人的性命和自由,始終都操縱在別人手中。

二ま一六年,中國政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維穩」措施,以防禦恐怖主義與分離主義之名,對維族人展開全面性監控跟大規模逮捕。市民商家被迫加入反恐陣線、人們被鼓勵監視彼此,店舖刀具被拴住、收音機被銷毀,然而最駭人的是塔依爾開始看到熟悉的鄰居、朋友、家人一個接著一個消失蹤影。面對四面八方滲入的恐懼,塔依爾開始在夜間準備耐穿的鞋子與暖和衣服,以便在夜半被警察帶走時,能夠保持溫暖。而對塔依爾與妻女來說,離開深愛的家園似乎是唯一的希望……

《等待在夜裡被捕》是一部令人心碎與警醒的回憶錄。作者塔依爾以飽含詩意的筆觸,寫下他的家園、文化、社會被毀的經歷,並記錄極權體制下,國家發展出的高科技監控與政治信用體系,如何深入日常,扭曲每一個人的肉身、心靈與記憶。作者寫下本書,既是為當下此刻,仍在新疆再教育營受難的維吾爾族人發聲,也向我們揭示一個殘忍與希望並存的世界,那個世界值得我們投注恆久關注的目光。

「新疆有才華的維吾爾作家多如繁星,但據我所知,在大規模抓捕展開後,成功逃出中國的只有塔依爾。」──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中研院近史所助研院員、《等待在夜裡被捕》英文版譯者

「十年或二十年後,如果人們想了解那一刻,他們會讀這本書。」──戴倫.拜勒(Darren Byler)/加拿大卑詩省西門菲莎大學國際研究助理教授、《新疆再教育營》作者

本書特色:

1.第一部新疆維吾爾知識份子對中國實施種族滅絕的證詞

2.以詩意節制的筆法,書寫維吾爾族人的歷史傷痛與受迫害處境

3.一段嚴謹而審慎的證詞,記錄中國高科技監控對常民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

作者介紹: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詩人、導演,維吾爾最重要的作家與知識分子之一。一九六ま年代末生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古城喀什市,八ま年代前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就讀,求學期間飽讀中國現代詩與西方文學,以現代主義詩歌創作見長。 一九九六年,塔依爾從烏魯木齊前往土耳其留學時受到國家不實指控,被逮捕監禁三年。一九九八年,塔依爾獲釋回到維吾爾自治區,成為一位知名導演。二ま一七年,在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展開大規模逮捕與監控下,塔依爾和家人前往美國尋求庇護,目前定居於華盛頓特區。

搶先試閱:〈風暴來臨〉

美國之行雖然讓我們留下美好回憶,我們卻還沒準備好放棄一切搬到海外。但往後半年,中國政府對我們家園的壓迫水漲船高,終至展開大規模逮捕維吾爾人的行動,我們的看法也有了轉變。經歷過派出所地下室那次令人恐懼的經驗後,我們開始低調準備離開這個國家。我們託付李陽訂了赴美的機票,又在黑市用人民幣換了些美元。現在就差幾星期,等女兒開始放暑假,我們全家要去美國玩的故事會更有可信度。只是我們必須祈禱夏天到來前不會出什麼亂子。

二○一七年六月中,烏魯木齊的天氣轉熱。公司那邊如果有事要做,我會盡量在下午稍微涼爽時再過去。有一天下午在公司辦公後,我在傍晚六點左右開車回家。我一如既往駛出團結路,走外環路到中泉街,往前一小段路後進入南灣街。我沉浸在思緒中一路向前開,回過神才發現路上車速慢了下來。我好奇發生什麼事,打開車窗探頭看。

只見路旁左側有許多武警陸續跳下敞頂運兵車,每個人都佩有自動武器。

運兵車後方,有三輛警車在停靠路邊。從警車走下的警官開始指揮武警單位,把所有人分成幾組派往小巷。除了他們,一旁還有七、八名居委會職員,他們頸上掛有藍色識別證,手裡拿著藍色檔案夾。

空氣凝重又緊繃。過去只在電影裡看過的場面,現在卻是日常生活可見的風景。

一聲令下,武警快步衝進巷弄,目標是巷道兩旁的小平房。他們不是要搜查住家,就是要逮捕屋裡住的維吾爾人。

烏魯木齊是一座漢族人口佔多數的城市,也是多少受到全球關注的自治區首府。比起我們家鄉其他區域,烏魯木齊的管控向來比較不嚴格,我們在這裡的生活相對安逸。但現在連在首府的生活,也開始往我們不曾想像的方向改變。過去幾個月聽到的恐怖傳言正化為現實。

這一個月來,我公司的業務戛然中止。我幾乎沒出家門,每天什麼事也沒做,只是吃飯和睡覺。我漸漸覺得自己像一頭羊,養肥了等著被宰。焦慮持續不斷壓在心頭,我的身體和精神每一天都更加沉重。

我發現自己沒法工作,就連看電視或讀書都無法專心,更遑論寫詩了,想來都覺得可笑。我與太太和女兒也找不到話說。只有傍晚出門散步能帶給我些許寬慰。

「別在外面逗留太久,不然我會擔心。」瑪爾哈巴提醒我,她每天都說同樣的話,怕我會當街被拘留帶走。

我沿著公寓小區前的大街走,路面被夕陽染得血紅。

我每天傍晚出門,希望散步能帶來平靜,卻發現自己總是不由自主想到城裡發生的一切。無數的人被召回家鄉或遣送到再教育營。在這座首府,維吾爾人從來都是少數,現在又更少了。剩下的人都深陷在恐懼和騷亂中。

我繼續走。舊城區的維吾爾鄰里空無人煙。

路上我遇見一個認識的男人,他的名字叫波拉特,跟我一樣是喀什人。他也在晚飯後出門散步。我們招呼寒喧後同行,我告訴他前些天在南灣街上看見的景象。我們一面走,他向我說起他在喀什的家鄉發生的一件事。

五月時,政府要求喀什地區所有維吾爾人交出家中一切信仰物品。多數人懼怕正在發生的抓捕,都乖乖交出與自身信仰相關的物品:經書典籍、禮拜毯、念珠,乃至於衣物。有些虔誠的人不願意放棄他們的《可蘭經》,但在鄰居甚至親戚都相互出賣的時節,留下《可蘭經》的人很快就會被發現並遭到拘留、受到嚴懲。不久前,在波拉特父母的村里,有個七十多歲的老漢意外在屋裡找到一本《可蘭經》,前一個月當沒收令下達之時,他怎麼樣都沒找到那本經書。老漢擔心要是他現在交給村委,對方會質疑他先前怎麼不交出來,於是他拿塑膠袋套住書,把那本《可蘭經》扔進圖們江。怎料為了安全起見,圖們江每一座橋底都裝了鐵絲護網。人員清理護網時發現那本《可蘭經》,上交給當局。警察在書裡找到老漢的身分證影本。很多長輩習慣把重要文件夾在自己常讀的書裡,要用時才找得到。警方很快循線追查到老漢,以涉及非法宗教活動的罪名拘留他。不久前老漢才被判處七年徒刑。

波拉特一面講這些,一面不停張望四周。只要人行道上有人走近我們,他就會馬上住嘴。

這樣的故事如今在維吾爾族間何其常見。我們只能用耳語互相訴說。

那陣子前後,瑪爾哈巴和我決定去探望她表姐。我們開車前往市區東北角她表姊住的公寓小區。

瑪爾哈巴的表姊也在二○一○年搬進這種新建公寓。這些公寓充其量只能說是堪住。但先前住在拆遷區的居民現在生計被毀,能有個地方住已經謝天謝地。

瑪爾哈巴的表姊與兒子住在六樓的一房一廳公寓。三年前她和丈夫離了婚,兩年前兒子阿爾曼從大學畢業,拿到公路工程學位。但如同多數維吾爾族大學的畢業生,他也找不到所屬領域的工作,大學畢業後一直四處幹雜活。

晚飯後,阿爾曼告訴我們過去五天裡社區裡發生的事。這裡所有居民和新疆各區的居民一樣,每天都必須出席升旗典禮。星期一,居委會和警察在晨間升旗典禮發布緊急聯合命令,要求每一戶人家都必須在三天內,把所有伊斯蘭物品交給村委,否則後果自負。小區居民頓時陷入恐慌,很多人把《可蘭經》和其他信仰物品交去居委會。有些人則擔心把這些東西交給國家焚毀是罪過,所以把經書和禮拜毯藏在家中。但謠言四起,說警察有特殊裝置能偵測藏匿的信仰物品。藏著伊斯蘭物品的人愈聽愈害怕。於是前晚天一黑,他們開始偷偷摸摸把物品扔進通往小區下水系統的下水道井口。為免人多礙事,他們先躲在樓裡,一個人去扔完回來下一個人再跑出去,東西往井口一扔就跑回樓內。整個過程迅速且隱密,但因為要扔東西的人太多了,行動持續一整夜。有的人一衝出去就撞上別人,兩個人只好都退回樓內。阿爾曼從窗戶望見這一切,忍不住咯咯竊笑。天破曉後,大家發現不少人沒扔準,屋樓前方散落一地聖物。後來當天上午,居委會員和警員來巡視社區,找了些人問怎麼回事。之後他們從井裡把所有扔棄的物品全部打撈起來,裝上一輛卡車開走了。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塔依爾・哈穆特・伊茲格爾《等待在夜裡被捕:維吾爾詩人的中國種族滅絕回憶》

 
「陷入愛河」不過是一種修詞,寂靜的緯線,故事從一對新婚夫妻說起
圖/麥田
書名:《寂靜的緯線》

內容簡介:去聽樹的低語,找到萬物之心。到那座山上,等預言裡的人。他們在自己的故事裡失去記憶 又將在彼此的宇宙中再次相遇。故事從一對新婚夫妻說起……

脫離殖民國的那一年,植物學家與篤信鬼神的妻子遷居小島,信奉科學的理性丈夫難以理解鎮日對草木囈語的感性妻子,兩人終於成功孕育了新生命之後,一場海嘯卻捲走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失去雙親的女兒、遭政府監禁的革命軍、國界邊境走私維生的商人……一年又一年,他們的故事在同一條緯線上各自上演,也路過彼此生命。

從島嶼、山谷,到聖山裡雪白的高原雪漠,失去記憶的人終於想起闊別許久的摯愛,故事彷彿又回到最初,一對新婚夫妻共結連理,見證太初……

今時的山谷是昔日的海灣,過往的島嶼是此刻腳下的山峰,宇宙沉默地見證不斷變化的國境線如潮起潮落……科學家和通靈者、貴族與鬼魂、母親和革命者,共譜一曲俯瞰印度今昔樣貌的魔幻之歌。全書爬梳南亞次大陸歷史,重新檢視人、神話、科學、自然之間的關係。藝術雜誌《格爾尼卡》形容本書「以浩瀚的時間尺度提醒我們,地球是有生命的」。當今人類,如何擁抱土地的記憶?如何回應人性對愛與連結的深切渴望?一幅當代印度的文學風景,也開展和諧自然的全新世界觀。

作者介紹:舒班吉・史瓦盧普,印度當代最受矚目文學新星。《寂靜的緯線》於印度推出後立即登上排行榜,被譽為繼《微物之神》、《虛妄的地圖》之後,印度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部文學小說。於歐美推出後,恰逢新冠疫情時期,被譽為「最適合居家閱讀的一部文學小說」。史瓦盧普現居孟買。

搶先試閱:〈「陷入愛河」不過是一種修詞。〉

在驚惶及渴望的經緯交錯之處,平起平坐的夫妻生活實屬罕見,是從未有過記載的現象,就像在南極生產的白鯨,或是在南亞交配的白象。

吉里亞.普拉薩德和錢妲.德維很快就意識到,「陷入愛河」不過是一種修詞。戀愛的展開不像熱天午後跳入清涼河水那般直截了當,也不像學習如何走路是本能的一部分。戀愛不像梵文詩歌是那種最高形式的知識寶庫,也不是浪漫主義者口中的那種「甜美哀傷」。

作為一對平等夫妻的艱難不只是一個民族誌學主題,還牽涉到許多不同學科領域。親密和疏遠如同潮汐般起落──白日時開始漲潮,用餐時會一次次漲起,而月亮如同兩人共享的一杯茶,將他們的互動拉抬到巔峰。夜晚則是一片乾涸,尚未征服的土地隔開了他們的眠床。

鳥之間的溝通非常仰賴難以精確解讀的聲響、歪頭、展示羽毛,還有舞者般的動作及走位。瓦爾瑪夫妻的交流也是如此。他會在進房間時清喉嚨,而既然他不直接作出要求,她也學會解讀他舉動間的心意。當他用空茫眼神望向地平線時,渴望的其實是茶;一旦餓了,他的肚子會發出幼獸般的低吼;如果額頭皺起來,臉上也出現輕微紋路,代表他正深陷於某種思緒。累的時候他會把頭低低垂下,想睡的時候則歪向一邊。若是把身體坐得或站得筆直,表示他正在注意周遭環境,此時他觀察的或許是鳥鳴和風的轉向,又或許是葉綠素氣味的增加。研究環境的科學家看起來就跟警戒的動物沒兩樣,他們都會因為可能的掠食者及捕食目標而生氣勃勃。要是發現他在廁所裡待很久,那代表對他脆弱的體質而言,她準備的食物太辣了。雖然完全沒見過他素描,但她常發現丈夫下班回來時,指尖裹著一層鉛,衣服上也有削鉛筆落下的碎屑。這畫面等同於看到一個男人心情愉快地吹著口哨回家。

錢妲.德維的丈夫發現,他的妻子是個非常複雜的研究對象,需要透過植物學家、鳥類學家,還有天文學家的技巧才可能參透。她穿著棉質紗麗在家中走動,聲音就像微風掃過葉片。她的吐納就像樹一樣難以察覺,她會將空間內所有的空氣吸進去,再芬芳地吐出來。她凝視的雙眼如同鳥一般熱烈,眨也不眨,有時只是一個點頭,她凝望的彼端就瞬間轉移,從停在手腕上那隻蒼蠅的那對藍眼睛,變成島上某處倒塌的紫檀木,接著又變成正游入海灣的一群海豚。儘管跟錢妲.德維待在同個空間內,吉里亞.普拉薩德卻常懷疑她四散在各處,也不知道她是否有發現自己獨自處於不同的時空或宇宙。但他仍心懷希望,總有一天,他希望自己也能夠穿越時空,抵達錢妲.德維凝望的彼端。

她的存在無法用任何一條直線描繪,而是一道迂迴的風景。工作時,他會在官方檔案文件的邊緣,試著用筆捕捉她的樣貌,包括她的曲線、她的雙眼,以及肚臍下方扇狀發散開來,幾何上無比精準的一道道打摺,但就是畫不好。總之這段過程就是永無止境地精修輪廓、進一步刻劃、抹除,之後又重新再來,是吉里亞.普拉薩德無法透過十四行詩或頌歌傳遞出來的體驗。

只有死者同情這對夫妻的房事困境。自從她在雨季的蜈蚣月份來到此地,夠好小屋中的鬼魂就因為他們的悲慘處境顯得生氣勃勃。就跟那些無脊椎動物一樣,這對夫妻擔心各自的渴求遭到誤解。

要這些鬼魂只是袖手旁觀實在太難了。那位旁遮普的叛變者宣稱,如果瓦爾瑪夫妻身處他在北印的家鄉,錢妲.德維現在早懷上孩子了。他認為都是吉里亞.普拉薩德受的英國教育讓他為人變得娘氣,尤其是那身英屬印度時期的服裝。這位叛變者就跟憂心的婆婆沒兩樣,還建議錢妲.德維睡前給吉里亞.普拉薩德喝熱牛奶配扁桃,好強化他的性慾。

夠好勛爵研究過愛的各種極端狀況,靠的是鬼魂才有的後見之明。在太平洋諸島上彼此隔絕的不同種族之間,他偶然撞見一種食人儀式:那個種族的人會為了弔念死去的愛人,直接把對方心臟吃下去──真可說是兩人結合的最終極形式。但面對自己的心時,勛爵採取的是維多利亞式的典型自制心態。他愛慕著他的靈感繆思──他的妹夫──但只敢遠遠地這麼做。他只能用指尖輕柔撫摸著古希臘缸面的雕花,圖樣是個有鬍鬚的老男人插入一名青少年的身體。如果可以的話,他真想告訴年輕的瓦爾瑪夫妻,某些男人會在愛上別人時懷疑自己。他們會擔心自己不夠好。

至於那名日本士兵,為了吸引錢妲.德維對性生活的注意力,他的做法是將一隻手掌握成通道,再用另一隻手的手指穿刺進去。他不是好色,只是想讓她知道那檔事是怎麼做的。

但欲望沒膽去開疆闢土的所在,就會被恐懼佔據。夠好小屋中的居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件事。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舒班吉・史瓦盧普《寂靜的緯線》

 
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圖/寶瓶文化
書名:《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內容簡介: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讓我們陷入親密恐懼的惡性循環!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但生存策略築起的防衛心牆,無法讓我們認識彼此,反而強化我們對「生存策略」的依賴,自我價值更低落,最終,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最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為了活著,我們都很努力;我們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六種親密恐懼,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一、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

二、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

三、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四、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五、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

六、「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

作者介紹: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也有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搶先試閱:〈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從小,小芯對爸媽的記憶,就是不停地吵架。每次爸媽吵架,她都非常害怕。上小學時,爸媽離了婚,小芯跟著爸爸,離開了媽媽。因為爸爸工作忙碌,將小芯託給爺爺奶奶照顧了一陣子。後來爸爸交了一個女朋友,沒多久他們結婚了,才把小芯接回家。

結婚後一年,繼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對當時已經是小學生的小芯來說,生活變得很不容易。繼母並不是故意的,但剛出生的弟弟總是需要比較多照顧,因此會忽略小芯是正常的。小芯很努力幫忙繼母,例如當繼母忙的時候,幫忙做家事、照看弟弟、做好自己的功課……小芯努力做好她能做的每件事,大人有叮嚀的,她一定做好,大人沒叮囑的,她會主動幫忙,做了許多超過她這個年紀能做的事情。

小芯的爸爸工作很忙,把照顧小芯的工作交給了繼母。不過,當爸爸回家時,十分在意小芯的功課表現。小芯很努力,但覺得自己似乎永遠達不到爸爸的標準,因為她感覺爸爸一直不滿意她的表現。

再加上,有一次奶奶來家裡看弟弟時,看著小芯,突然有感而發:「小芯,你要乖一點啊,你爸爸現在有兒子了,你不乖一點的話,會被送走喔!」

實際上,小芯的內心一直隱隱帶著這樣的恐懼,被奶奶這麼一說之後,她更是戰戰兢兢,努力想要讓爸爸和繼母滿意,做好每一件事情。

對繼母來說,與其說小芯是自己要照顧的女兒,倒不如說是超方便的生活小幫手。因此繼母跟小芯的關係雖然不親密,也還算和諧,一般的生活起居,繼母會照看小芯,提供她需要的物質,而小芯又是一個很會照顧自己的人,因此對繼母來說,並不麻煩。

小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考上爸爸要她念的學校與科系,畢業後,就進爸爸的公司工作,後來,和爸爸很欣賞的、一個爸爸好友的兒子阿哲相親。阿哲的家世、學歷、工作條件都非常好,長相也不錯。小芯想: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了吧!於是,小芯開始和阿哲談起了戀愛。

不過,原本看似斯文有禮的阿哲,卻在交往之後,變得十分任性霸道。許多事情,時常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如果沒有順從他,對方就會生氣,而這都讓小芯非常焦慮。

因此,小芯盡量順從、討好阿哲。每次遇到阿哲生氣,小芯都非常緊張,更努力討阿哲歡心,做到他想要的要求;阿哲自然對小芯的順從相當滿意,但小芯卻發現,阿哲的要求越來越多。從希望小芯穿裙子,到「約會時不准小芯穿長褲」;從「希望她注意力多花在兩人的感情上」,到「不准小芯單獨和朋友聚會」。

當小芯感覺到不對時,才發現自己的服裝、外型、交友圈、生活……每一項都在阿哲的控制當中。只要一點不從他的意、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時,對方就會勃然大怒,於是小芯非常害怕,再次順從對方的要求。

而爸爸一直很滿意阿哲,兩方家長也在催婚,但當阿哲的媽媽提出:「因為我們是大戶人家,不希望媳婦結婚之後還出去拋頭露面,希望小芯嫁進來之後,可以專心待在家,不要去工作,也才能好好照顧小孩。」

對於未來婆婆的這個提議,小芯知道自己內心是不願意的,甚至她不是很確定,是否真的想嫁給阿哲。但是爸爸已經替自己答應了這件事,同意讓小芯結婚後就離開公司。

小芯忍不住想,這真的是自己要的生活嗎?

「我必須要順從別人」的恐懼

從小芯的故事中,我們會發現,帶有「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人,對於別人的情緒、需求都是非常敏感的。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天生,也可能是後天訓練的。

天生的意思是,有些人對他人的情緒、需求與非語言線索特別敏銳,這使得他們能夠很快速地了解別人的感受與情緒,且能力上也做得到,就可能會主動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比如我認識一個朋友,一 群人聚會時,她總是會很快地發現別人的需求,並給予協助。對她來說,這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她能輕鬆地注意到別人的需求,且她覺得遞個餐巾、拿個餐具是舉手之勞,也不會對她產生壓力。

※ ※ ※

但有些時候,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後天訓練的。例如經驗過小芯這樣的童年,生活環境不停變動,主要照顧者也一再更換,小芯一直感受到自己並不安全的危機感,因為主要照顧者可能會更換,且他們對小芯的在意程度並不高,因此,為了獲取安全感,小芯養成了一個很有效的生存策略:聽話。

「聽話」,包含了討好與順從。這個策略,其實與兩種能力有關:

不僅僅是對他人的情緒敏感度高、容易知道他人的需求;也代表著,這個人能做到別人期待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超乎他年紀所該做到,或能做到的。

令人心疼的「小大人」

也就是說,就如同小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暫時安全」、能夠生存,她努力發展自己的生存策略,讓自己做到超過本身年紀做得到的事情,滿足大人、身邊的人的欲望,成為一個「很方便的人」。

這樣的小芯,就是所謂的「小大人」。成為一個小大人,是小芯當時沒有太多選擇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的確讓小芯有些獲得,但也有很大的犧牲。

她犧牲了可以當小孩的童年,可以被照顧的機會,她成為大人的助手,甚至替代了大人的位置。那些撫育、被照顧、被理解……都離她很遠。

大人沒時間給她,以為她不需要,然後,從未得過這些的小芯,也以為自己不需要。

小芯以為,她的人生,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她的內心,也因為那些過往的危機感,導致她習慣在心中裝滿別人的需求,把能力用來滿足別人,而不知道,原來她也有需求,也需要被滿足。

只是,從沒有得過的東西,要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呢?

這或許就是小芯在關係中,最苦惱,也最痛苦的部分。

因為,當一個小大人,最大的犧牲就是:

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而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

那種內心恐懼、焦慮所造成的心情擺盪,讓我們一直只能是一個小大人,懷抱著匱乏與不安,扮演著僵化的角色,沒辦法安撫、滿足自己的需求,沒辦法提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沒辦法保護自己,永遠成為他人的得力助手,但永遠都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這樣的經驗,又讓我們自我懷疑,懷疑自我價值,時時感受到內心的匱乏沒有被滿足,而獨自啃噬著不安、獨自傷心著。

對他人情緒的恐懼與被遺棄的恐懼

處在「我一定要順從別人」的親密恐懼中,而什麼會讓他們形成這樣的恐懼,其實有著兩個更大的關鍵點:

如同小芯的狀況。小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到了自己可能會成為多餘的那個人,因此努力順從別人、讓自己變得有用、不麻煩別人,可以讓自己保有這個家的位置,保有物質照顧的資源,保有自己不被遺棄的條件。

被遺棄的恐懼,的確在「不得不順從他人」的親密恐懼下,更深一層地牽動小芯不安的心。

但還有另一個關鍵點,使得許多人處在「不得不順從別人」、無以名狀的害怕裡,那是:極害怕別人的情緒會傷害我、吞噬我。

小芯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很小的時候,面對父母劇烈的爭吵時,孩子很容易把問題怪罪在自己身上,即使那其實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那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這種無力與脆弱感實在是太可怕了,因為這代表我可能是會被傷害的,而這環境不安全,我什麼都做不了,無法保護自己。

因此,學會順從、討好別人,就是小芯用來「管理」他人情緒,讓自己不被傷害的方式。

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

有些孩子,從小必須要面對情緒起伏相當大的家人,甚至有精神與肢體暴力,每個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生存策略,保護自己不被對方的情緒傷害,而帶有「我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孩子,則是在當時,學會了「討好與順從」這樣的生存策略,用來安撫那個會傷害自己的人,也用來保護自己。

在我們小時候,十分仰賴主要照顧者,希望對方能成為那個保護我們的人,而在對方保護我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

■我是值得珍惜、關注的。

■我是有界限的,可以自我保護的。

■我可以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對他人說不的。

這種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對我們至關重大,因為這幾乎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也是建立自我界限的基石。而當父母、主要照顧者這麼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知道:「我是可以為自己這麼做的。」

但若如同小芯或許多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被大人保護,甚至必須保護自己的心,不要被大人的情緒、行為傷害。面對權力、資源都比我們強大的大人,使用「討好」的策略,幾乎是我們能做的最好選擇。

既不會像「戰」一樣,互吵,造成自己的傷害;也不會像「逃」或「僵」一樣,讓我們失去與對方連結的機會,失去資源。

因此,如同我前面所說,「討好」幾乎是一種「戰」的變形:我積極面對問題並解決,但用的是安撫對方的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能力非常好、優秀的人,卻困在一段被錯待的關係裡。明明他擁有很好的條件與能力,卻只能待著、順從著、討好著。

因為,當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用在別人身上、用來服務別人時,就會被別人的評價與感受、反應給「控制」,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感受,而無法感受到自主與自由。

當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需求與感受,而奉獻出自己的心力時,即使再有能力,都會受困於那種「被控制」的感受,而沒有辦法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因為那些能力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它永遠不能被辨識、被肯定,只能在我們做到別人的需求與期待時,讓自己暫時鬆了一口氣,覺得暫時安全了。

也就是說,因為「不得不順從的恐懼」,把力氣用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不會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帶著焦慮,看著別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當對方的情緒穩定了、臉部表情放鬆了,我們才覺得自己「及格」而鬆了一口氣。

不管多努力,做得多好,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好,只覺得暫時安心,暫時及格。

這也讓我們沒辦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們的心,總懸在別人身上,我們的能力,總用在他人身上。

而自己,變成精神上很窮很窮的一個人,內心會覺得匱乏、憂鬱、自我懷疑,也是非常正常的。

※ ※ ※

當童年時為了要長治久安的生活,或是為了暫時的安全感,必須不停順從別人時,會讓人感覺不到自我,甚至會懷疑自我的價值;而有些時候,即使從小經驗到照顧者對我們有足夠的關注,卻可能會被對方的關注壓得喘不過氣,深深感受到自己被控制的感覺,那種「對方口口聲聲說為我好,我卻感覺不到好」的感受,會困著我們,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懷疑與掙扎。

到底是要靠近你,被你控制?還是要遠離你,讓自己安全不要被傷害?那種「想親密,但靠近了就會被吞噬自我」的感受,形成對愛的複雜心情與矛盾,就這樣體現在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中。

⏩⏩閱讀更多 寶瓶出版 周慕姿《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踏進男仕理髮的神秘領域 探索台式理容文化
今(2023)年三月上映的電影《本日公休》,女主角阿蕊一輩子從事理髮,在小小的店裡看遍悲歡離合,也與客人交織綿長情感。《本日公休》的故事彷若台灣理髮廳的縮影,職人們用生命的尺幅守著理髮手藝,客人也以忠誠回應,「剪習慣了,就不換了,一剪一輩子。」理髮廳裡究竟有著什麼神秘的魅力?

《下一球,勝利》失去,很容易讓我們忽視了還擁有的
《下一球,勝利》是部很親和大眾,有趣味,又有感動的電影,不是什麼大場面,也沒有深到會痛,但就娛樂片來說算很不錯。如果塔伊加導演的目標本來就是讓一般大眾看得開心又能得到一點思考,那他的這一球絕對有踢進。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