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青春換明天/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2/31 第11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我拿青春換明天/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
親密的性犯罪者/來自觀護人的深切呼籲,聚焦我們與性犯罪的距離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蕭鈞毅/被刪減後的生命與記憶

新書鮮讀
我拿青春換明天/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
文、圖節錄自三采文化
圖/三采文化提供
這裡是用偏見、標籤、弱弱相殘建構階級的地下社會。也是懷抱期待,用今天的青春預購「明天會更好」的夢想之地。二ま一六年的冬天,當小記者意外遇見手槍店女孩,開啟情慾的田野調查,小姐、幹部、酒吧媽媽桑與男師,被追捧的地下偶像及性愛工作坊講師一一登入,一場八大行業的奇幻之旅,就此上路

內容簡介:然而生猛嗆辣與紙醉金迷之後,只留酒醒散場了的淚。不被正視的存在,不被理解的處境,在這裡,真心必須小心收藏,才能保護自己;要面對命運無常與人情冷暖,只好在命理中求個安心指引;當身心都疼痛,想離開卻沒有出路,無助以後,只能繼續沉淪……但在地下社會如此生活的人們,依然有情感不吐不快,仍有故事等待聆聽。這是慾海求生的寫實記錄--歡迎來到天堂與地獄的狹間。

作者介紹:陶曉嫚 ,生於一九八六年,台大經濟系畢業,小時候立志以文筆與畫筆描繪人生風景,長大後成為傳媒業的螺絲釘,從財金線跑到政治線,體制內生涯八年後,轉職為自由寫手與漫畫編劇。二O一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性感槍手》(鏡文學),入選文化部出版與影視跨產業媒合會年度推薦書單。熱愛閱讀、單車、登山與背包客式自助旅行,對好故事永遠飢腸轆轆,在鞭策自己創作的同時,與公民社會一起蜿蜒地進步。個人網頁:vocus.cc/user/@noaxtao

搶先試閱:〈在八大行業能實現夢想嗎?曾是卡奴的媽媽桑在條通找到自己的天職〉

在拚手腕與顏值的台北市條通街區,入夜後華燈初上、計程車載客來去,一間又一間的酒吧俱樂部閃爍著霓虹,不需要加蓋愛情摩天輪,戀愛遊戲的七彩泡泡便滿溢而出。

在林森北路六條通設立「Bar NINE 日式酒吧」的媽媽桑席耶娜Siena,分享她剛進入這一行時,資深媽媽桑教她的培養戀愛客敲門磚:「當你的人生故事不足以分享時,傾聽就對了!」

卡奴小姐在條通找到自己的天職

要一開口就跟陌生人破冰不簡單,自言「不管聊什麼我都能一直講」的席耶娜, 有高潮起伏、絕無冷場的人生閱歷。台中高農餐飲科畢業後初出社會,她在百貨公司擔任櫃姐,每天衣著光鮮地在專櫃點燃別人內心的購物慾,也變相往自己的物慾油庫投番仔火,加上身畔是無數精品和花錢不眨眼的豪客,虛榮的野火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賺進口袋的薪水遠遠跟不上追逐生活品味的開銷,但沒現金還有信用卡,櫃姐申請自家百貨公司的聯名卡享有超高信用額度,如此更是消費無罪享受有理。這麼買買買直到收入連帳單最低應繳金額都付不起,彼時二十出頭的席耶娜才回過神來, 循著報紙分類廣告來到條通求翻身。

在條通的日式酒店,入行三個月是分水嶺,小姐的日文能力必須達到日文檢定(J L P T )N 2 的程度。席耶娜說,在這裡不能「當觀音」,也就是單純外貌賞心悅目,卻不和客人互動的冰山美人類型。「客人問台灣有哪些地方好吃好玩,妳是不是起碼能說出鼎泰豐小籠包?和客人介紹台北一ま一九份金瓜石?如果真的不會講話,總要會唱幾支日文歌吧?」當年她在日式酒店兼差了一個月,就辭去做了三年的櫃姐工作,全職投入這份「自己的天職」。

席耶娜笑著自我調侃,說小時候身材肉肉的、欠缺異性緣,心裡一直渴望成為男人的目光焦點。「可能我是花痴吧?我最喜歡男生了,上班時可以和一堆男生喝酒聊天,他們都看著妳、對妳笑,哇,有什麼比這個更棒的工作?」

想讓金主恩客追捧自己,就要把說話這門藝術練得恰到好處。席耶娜受過各大媒體採訪,她個人的歷程與撩心祕技也屢次被報導,儼然是台灣媽媽桑界的代表人物。許多同行文章跑在我前面,席耶娜還是有從未對外公開的壓箱故事可以聊。「向客人哭窮說,我家很拮据、我手頭很緊、請可憐可憐我,期待對方同情妳而掏錢,那是不對的——世界上有太多更可憐的小姐,為什麼人家要唯獨對妳做慈善?」

想找到願意大額投資自己的金主,必須對每一個熟稔的客人描述自己的遠大夢想︰「我要創業、我想開店!」席耶娜的邏輯是——對十個客人說,總有一個有興趣; 如果這十個人都沒興趣,那就對二十個人說。創業計畫需要的基金必須很具體,讓對方相信妳有做功課,不是閒聊打嘴炮,是「玩真的」。

夢想永遠要玩真的

於是,一位日本客人問席耶娜資金部位缺多少,她回三百萬日幣,當時匯率折合新台幣是九十三萬元。席耶娜分析,在日本想開一間酒吧,動輒需要千萬日幣以上的資金,相較起來在台灣投資一家店的門檻相當低。「對日本高收入的商務人士而言, 很有吸引力。」

漁網撒了出去,某天大清早,日本客人的女朋友、一位條通小姐急叩席耶娜。「快過來,我男友要投資妳!」席耶娜趕到日本客人下榻的飯店,眼前是三百萬日幣的現鈔,她一時間不敢相信。這是雙方第三次見面,素昧平生的男人為什麼會這麼大氣? 當下是驚嚇大於驚喜。「你要對我怎麼樣嗎? ! 」

三百萬日幣現鈔出動了兩個人、一台點鈔機來數鈔票,日本客人只要席耶娜寫一張收據,就讓她飛奔去銀行換匯存錢。

資金到位,更是人性的試金石。條通內沒有祕密,看了店面就等於下單,緊接著要立刻裝潢。席耶娜擔心金主反悔,不敢立刻去找新店址,便把資金先拿去買當時股價在高峰的 H T C。

一陣子股市短線讓席耶娜賺了七萬元,把九十三萬補到一百萬元,她試探地聯絡日本客人。「老闆,我做股票幫你賺了七萬元喔。」日本客人點頭稱是,再問她開店的事情進展得如何?席耶娜此時確定,可以把油門催下去了,立刻開始物色六條通的店面。

Bar NINE 的創業故事說到這邊,聽故事的人忍不住要舉手發問:「媽媽桑會當大金主的女朋友嗎?」席耶娜回答,這裡的分際很重要,日本客人是那位酒店小姐的男朋友,那她和對方就是經營者和股東的關係。

二ま一三年,席耶娜的第一間店在六條通開幕,三十二歲的她從小姐晉升媽媽桑,Bar 18、choi 6、昭和橫丁、Bar NINE 四間店陸續開幕,營業至今的是Bar NINE 。二ま二ま年初,我在一場春酒聚會上再遇席耶娜,她又有了新的創業名目「擒慾書店」,計畫在林森北路這個外界暱稱「五木大學」的慾望聚集地,教大家「射人先射馬、情人先擒慾」,開一間能傳授正確性知識、大方談性以及觀賞情色藝術的實體店,白天賣書晚上賣酒,同時賣情趣用品。

「好幾個人有興趣,說願意投個十萬二十萬……這怎麼夠呢?起碼投個百萬啊。」席耶娜咕噥著。擒慾書店選址尚未定案,相關小聚會已經在Bar NINE 展開,從媽媽桑教妳釣男人到乖乖S P(Snapking 的縮寫,打屁股之意)之夜,要實現遠大的夢想, 就是得敢說敢做敢賭敢要。

▶▶ 閱讀更多 陶曉嫚《我拿青春換明天:八大行業職場說明書,慾海求生的人物群像》

 
親密的性犯罪者/來自觀護人的深切呼籲,聚焦我們與性犯罪的距離
文、圖節錄自台灣東販
圖/台灣東販提供
  你以為的安全,只是建立在「習慣」與「麻木」。暴力犯罪比你想像的還要近在咫尺,見過300名性犯罪者的觀護人疾呼:性犯罪者的犯行絕對不單純!你一點也不安全!每天看新聞、網路報導,我們真的了解什麼是犯罪嗎?新型毒品、非法偷拍、性暴力、從「#MeToo運動」看「權勢性侵」……廣泛、具體地描繪固有的性犯罪與近年來興起的多種類型。

內容簡介:我們經常能在發生悲劇事件時,聽到:「鄰居都說他彬彬有禮」、「平時孝順乖巧」這類與犯罪事實矛盾的描述,除了刻板印象影響了思考,事實是: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能發生性犯罪! 作者負責管理與監督性犯罪者的觀護人,至今已見過300多名性犯罪者,透過其審慎的觀察、研究,分析不同年齡、情況,教你如何守護自身安全,提供性犯罪預防對策。父母、青少年、社會新鮮人……不分男女都該知道的自我保護指南。

作者介紹:安丙憲 ,韓國自2008年起,開始在性犯罪者的身上佩戴電子腳鐐,以便進行管理與監督。保護觀察官(觀護人)會定期面談與輔導電子腳鐐佩戴者,並協助其回歸社會。緊急時,也會全力阻止他們再次犯下性侵、強盜、拐騙、殺人等犯行。韓國的性犯罪是隱含結構性缺失在內的一項社會問題,也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犯罪型態。作者安丙憲身為觀護人,時時站在第一線,管理與監督性犯罪者,意外發現他們看起來既平凡又怯懦,與他們的殘忍行為形成了對比。因此,作者歸納出性犯罪者難以從外貌或長相來看出的共同特徵與習性,並且寫成本書,希望大眾認識性犯罪者的犯罪模式,從此不再有被害者。本書分析不同年齡、情況、場所的性犯罪模式,為讀者提出預防對策。希望本書有助於改善國人的安全,免於遭受性犯罪。今日,作者依然站在第一線,努力遏止性犯罪與守護國人的安全。

搶先試閱:〈從「#MeToo運動」看「權勢性侵」〉

美國好萊塢所發起的「#MeToo運動」風潮也延燒到韓國,社會各領域的女性紛紛站出來表示「我也經歷過」。目前為止,組織內部性犯罪的被害者大多會隱瞞被害事實,因為他們深怕揭發之後自己會遭受不合理的對待。亦即,組織內部性犯罪的被害者打從一開始就身處於不平等的結構中。

2018年,一名女檢察官在節目中披露自己曾被組織內部人士性騷擾,因而引發韓國的「#MeToo運動」浪潮,並且如同野火燎原般快速擴散。從娛樂圈、藝文圈、體育圈、教育圈,到政治圈,各領域都爆出權勢性侵的案例。身為加害者的權威人士原本隱瞞著自己性侵他人的事實,厚顏無恥地照常生活,但#MeToo運動」扭轉了局勢,使他們開始失去社會地位並遭受大眾撻伐。

「#MeToo運動」的特點是透過社群媒體的主題標籤「#MeToo」來揭發。雖然這似乎顯示出,只有名人才會行使性暴力,但權勢性侵的現象其實廣泛存在於社會各處。這代表,你與你的親友也可能遭遇相同的經歷。

如果加害者利用權威或權力來行使性暴力,被害者將經歷非常嚴重的痛苦與創傷。最常見的是財力較高者加害於財力較低者,或者權位較高者加害於權位較低者。因此,被害者通常提告了也無法保護自己,甚至很多加害者不怕被告而繼續加害。

強調「服從命令」的職業領域裡也容易發生權勢性侵。例如,軍隊上級對下級、學校教師對學生、體壇教練對運動員,都可能行使性騷擾或性暴力。這類情況裡,由於前者有權力操控後者未來的人生發展,後者往往不敢積極為自己發聲。以運動員為例,倘若站出來揭發,使教練身陷性醜聞,運動員自己的運動生涯也可能同步面臨危機。因此,很多運動員對於支持自己的家人也不敢坦承,只有一再默默承受;加害者則繼續惡性利用權力結構,為非作歹。

你也可能是旁觀者之一

性犯罪之所以在韓國猖獗,其中一項原因是「明知犯罪事實卻閉口不說的旁觀者」。有人明知同事被害,卻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而漠不關心,甚至嘲笑被害者。這也是為何組織內部的加害者依然繼續肆意妄為的原因。

「#MeToo運動」興起時,許多人在網路上留言鼓勵被害者,為他們鼓掌和加油。但同時,亦有惡意留言指出,被害者的揭發會給社會帶來風波,並且痛恨被害者像炫耀般地不停發言。他們為何會說性暴力的被害者有錯呢?

他們不僅批評被害者的揭發是在散播女性優越主義,還罵:「是你自己行為不檢點,有什麼好炫耀的?」假如你所愛的人只因為她身為女性就遭人怒目,你能夠接受嗎?

我永遠為那些勇敢揭露被害事實的女性們加油,因為她們正在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對於這些女權運動毫不關心的人,都是旁觀者。為了讓社會變得安全並且良好運作,我們應該為她們的行動而加油。我們有責任付出努力,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安全生活的社會。

不要停止揭發

「#MeToo運動」已經進行了約一年,但目前的情勢並不樂觀。檢方正在調查針對被揭露之性暴力的反訴案件,長期受到關注的性暴力案件也逐漸淡出大眾的視線。加害者反而變成被害者,法律上的攻防也使大眾愈來愈疲勞,受關注度也愈來愈低。但是,那些女性依然在孤軍奮戰當中,組織內部的性犯罪依然猖獗,似乎永遠無法根除。然而,請務必知道,即使現況尚未改善,但一直都有人支持著你。很多人都在關注著,希望小小燭火成為燎原之火。

為了讓性犯罪的被害者得到保護並建立一個沒有性犯罪的社會,「#MeToo運動」絕對不能以失敗收場。我希望各位不要將它視為別人的事情,而是積極關注。

▶▶ 閱讀更多 安丙憲 《親密的性犯罪者:來自觀護人的深切呼籲,聚焦我們與性犯罪的距離》

 
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寂寞昭示了我們想要在這個世界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想要擁有的關係與紐帶、我們渴望獲得關注的需求——即使這些需求沒有獲得溝通或傾聽。」——本書作者——寂寞已經悄悄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規模的流行病,在世界各國,身陷寂寞的老人、獨身者與憂鬱症患者,都造成了日益沉重的醫療與社會負擔。這波心理疫情仍在逐漸擴大,但這場大流行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如何蔓延,卻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與討論。

內容簡介:工業化程度愈高的國家,寂寞的問題就愈嚴重。在英國,甚至不得不成立「寂寞部長」來應對日益高漲的醫療與社會問題我們很容易覺得「寂寞」是一種普遍、永恆的固有現象,但事實很可能不是如此。「單獨」(oneliness)在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追求自我平靜,或是與上帝交流的珍貴時刻。但到了19世紀,宗教沒落、工業社會急速發展,「寂寞」(loneliness)這個詞也是在這時出現,且很快就成為一種負面疾病,反映出人與人的日漸疏離。

作者介紹:菲伊・邦德・艾貝蒂Fay Bound Alberti ,英國性別、情緒和醫學文化史學家,現任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歷史學名譽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FRHist)會員,也是約克大學歷史系和英國國家研究創新局(UKRI)未來領袖學者。

艾貝蒂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蘭卡斯特大學、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倫敦大學學院與約克大學,她的著作包括《探討內心:歷史、醫學、情緒》(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2010)、《塵世紛擾:歷史與文化中的人體》(This Mortal Coil: The Human Body in History and Culture, 2016)。

搶先試閱:〈摘文〉

我還記得我的祖母蘿絲住進安養院的情景。自從我的祖父過世之後,她的精神就愈來愈不正常,而且需要全天候的照顧。在她住進一間私人安養院(英國國民保健署的機構都沒有空位)之前,我曾去醫院探望她,當時她的眼神狂亂,神智不清。「這是什麼?」她看著我幼小的兒子坐在嬰兒車裡,一遍又一遍地問。他的頭向前傾,他濃密的金髮因此清晰可見,而我的祖母無法理解嬰兒車裡肢體跟頭髮的組合到底是什麼。就跟罹患失智症的人普遍都有的症狀一樣,她也會問起早就過世的人,並將她周遭的人跟已逝的親戚搞混。她把我當成我母親;把我母親當成她的姨媽;她的亡夫西德尼則是在晚餐時遲到的那個人。

我當時覺得,這種與失智症有關的寂寞是多麼特別啊!它不只是源於蘿絲祖母被關進一個對周遭的人而言完全不同的世界,源於沒人瞭解她說的任何話。它也源於清醒的時刻會突如其來出現,使我的祖母與她周遭的人驚恐地察覺,她與別人之間有著明顯且無法逾越的孤立感。當我之後去安養院探視我祖母,她既消瘦又沉默,待在房間裡不出來。我那富有魅力的祖母曾在一九八○年代數次贏得選美競賽,而且非常相信由歐蕾護膚油、過氧化氫漂白水及超級國王牌(Superkings)香菸所組成的美容生活準則,但她在安養院時,頭髮卻是一縷縷散落,穿著二手運動褲和不同顏色的襪子。她曾指著一個女人抱怨說:「大家一直偷東西。」那個女人穿著一件裙子,下擺有一條我們熟悉的裂痕。還有一個空餅乾罐放在祖母的梳妝台上。那個高高的粉藍餅乾罐就放在一張廉價的刨花板梳妝台上,是唯一一件我能認出她從家裡帶去的物品。除了餅乾罐之外,我還注意到她的床。那是一張窄小的灰色折疊床,很容易移動、搬進或搬出房間。我熟知的祖母會在雙頰抹粉,熱愛鮮黃色,而與她的美學相比,那張床是如此廉價又樸素。

蘿絲祖母沒有在安養院活很久。每次我見到她,她都變得更瘦小、更虛弱,也與周圍的人更加脫節。我們圍坐在一張美耐板廚房餐桌,身邊是其他各有不同脫節程度的老人,這樣的經驗讓我的孩子精神受創,所以他們再也沒去探視過蘿絲祖母。令我難過的不只是祖母像是幼鳥一樣大張著嘴巴,狼吞虎嚥吃下任何餵給她的難吃流食,也不只是這個體型纖瘦、眼小如珠的女人坐在我的對面,熱切地盯著我的雙眼,一遍又一遍地懇求:「妳要帶我回家嗎?拜託帶我回家。」(沒人在意她的話,而慚愧的是,我也別過了頭。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令我難過的還有安養院住民之間不同程度的區隔。整潔乾淨的新住民看著四周,好似他們無法相信體面的人居然會徹底放棄自己;已經住一段時間的中間住民很迷茫,一下子知道自己是誰但一下子又不知道;還有完全遺忘自我的住民,就像蘿絲祖母一樣,他們的存在只剩下從一間房換到另一間,由看護穿上或脫掉薄薄的羊毛衫,然後被擺在房間的一角,任憑時間流逝。

當時我已經意識到,失智症老人的身份既離散又不穩定。他們可能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然後—這比較不常發生—回到上一個階段,轉換時幾乎沒有徵兆或提示。這些老人過著閉鎖的生活與經歷,每個人都孤立於周圍的其他人之外,卻逐漸無法察覺這種孤立。除了偶爾突現的劇烈寂寞感之外,他們已經融合成單一一個器官,聚集成一群活著、呼吸著、稀軟的身體,由他人保持清潔、餵食及清洗。我的反應有一大部分都是源自他們被照料的方式。穿著制服的女人在這些老年男女周圍移動,她們看不到每個人的差異,也不會記住這些老年人對於口味、座位、同伴的偏好。她們的行為—在她們大笑,跟彼此閒聊夜生活時—就好似蘿絲祖母與另一名當天沒有後輩來探視的老太太是可以互相替換的一樣。她們的照顧並不殘忍,但很冷漠。這些老人在餵食期間就像牛隻一樣被聚集起來,沒有任何事物能顯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並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會罹患失智症,不過失智症就跟阿茲海默症一樣,近期也被認為與寂寞有關。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感到寂寞,而非只是處於社交孤立的狀態,這種狀況被視為失智症的預測因子之一。

老年人有許多其他身心上的疾病,可能導致他們所需要的—包括陪伴、實質上的支援、情感與性方面的滿足—與他們所獲得的之間出現脫節。這種脫節代表孤立的老年人因為獨處而出現的不適感受,這些感受與日常的社交活動有所關聯,如沒人幫你在早晨穿衣、幫你購物或倒垃圾,也能代表存在於安養院及小村莊的寂寞感:這是一種對於有共鳴、有參與感的人際連結所產生的深沉情感需求。

我們需要更多研究探討老人與體弱之人的寂寞感,他們因為缺乏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而感到寂寞;我們也需要探討住在偏遠鄉村地區的群體,他們的家人為了找工作而搬離,另外也要探討已經喪偶的老年族群。雖然多數研究聚焦在都市地區的老年群體,以及他們與鄉村地區群體的差異,但更有許多老人在貧困的濱海村莊及旅行拖車營地過著退休生活,他們不僅在社交上孤立又孤單,也存在經濟剝奪、身體限制、心理疾病的問題。

老年人寂寞感的核心並非獨自一人的狀態本身,而是與他人的情感疏離。瑞典有一項研究檢視了老年人對衰老與照護的看法,發現健康老年人普遍恐懼自己會失去認同感,成為「缺乏任何有意義關係的無足輕重的人」。研究人員發現,要緩解這種恐懼,必須察覺及確認這種特質,並提供「始終擁有尊嚴的照護」。

▶▶ 閱讀更多 菲伊・邦德・艾貝蒂《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蕭鈞毅/被刪減後的生命與記憶
蕭鈞毅聯合報
《裡面的裡面》書影。(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朱嘉漢《裡面的裡面》(時報出版)

《裡面的裡面》藉由逃亡者及其家族的多聲道,彼此增補、刪減、回返在「事件」前後,彼此生活的方式、活著的理由,與人生的縱深。小說家循著一條辯義的路線前進,藉由繁複進出角色對事件、議題與價值觀的辯論,抓出情感被逼至極限(和極限後鬆垮下來)的一瞬間,再自其中,找出不合理的部分,緩緩地布置出屬於每個人物各自合理的情感。

如是,我們可以這樣觀看《裡面的裡面》身處的情感座標:哀戚與沉吟。對失蹤者的感慨,來自的不是家族中從此減損一人的現實,而是群體非得從此閉上嘴、闔上眼、掩起耳,以及──不笑。這本小說與其說在寫失蹤者,不如說是面對那個圖騰──或者說,烙印也行──關於失蹤者失蹤之後,與他有所關聯的所有人,該如何面對那個缺席的空位?

毀壞一個隊列最簡單的方式,不是打散隊型,只要捏起兩指輕巧迅速地,抽起一個人就行。

而投射在那個空位上的諸多目光,便是《裡面的裡面》的情感賭注。對應在台灣雖然簡短、卻又痛苦地過於漫長的歷史時間之中,該如何處理「遺忘」這則艱鉅的議題(在某些情況下,「遺忘」同時也是人們為了求生非得承擔的任務),成為多名角色憑藉生活與語言來克服、或實踐「遺忘」的人生責任。

被跟蹤者從此不再只走同一條路回家。看見苦難者不再睜開眼逼視同一種火苗。

從這角度來看,《裡面的裡面》是一則關於剩下的家族成員,對於自己凝視空位時的一則則自辯的口供。口供的意義在於作為審判之用,因此,小說裡充滿著自罪的色彩,而自罪則源自歉疚或陰鬱,但這一切皆源自於失蹤者當年的作為──如果他不是黑名單、如果他不要革命、如果他不要對抗……而這些如果繼續窮究下去,終究會面對到彷彿古典時代的人在命運面前究竟是否坐以待斃的問題,只不過在近代、甚至不久以前的現代,所謂的「命運」,其形貌是不同顏色與材質的辦公桌、文件夾、檯燈、一紙紙判決文,和一枝可能是紅色的筆。

命運不過是紅筆寫下的幾個字的長相。

於是便有人需要將自己摺疊再摺疊,縮進過於巨大卻義同囚牢的世界。缺席的概念也在事件發生的那瞬間得以成立──有個家族成員被除名了、消失了、不復存在。而《裡面的裡面》也從此處才有書寫的契機,雖然小說本身以虛構為手段,看似增補了潘欽信和家族的所見所思,但基於凝視缺席才浮現的書寫,反而更像是藉由增補,倒過來表現了不同角色們那些被「刪減」後的生命。

在《裡面的裡面》,「外面」只是存在卻無法實證的抽象概念。

 
壓力大,想放鬆?芳療師教你紓壓精油這樣挑不踩雷
「芳香療法」是常用的紓壓方式之一,然而,市面上的精油品牌多,有單方、複方之分,還有純精油與稀釋過的差別,用途包括薰香、按摩、嗅吸等,對於初學者來說該怎麼分辨?

機器act up不是動起來 而是出狀況了!
為了如期交貨,生產機台連日運作趕工,大家忙得不可開交之際,傳出一聲驚呼:「The motor acts up!」聽懂這句英文的人都知道大事不妙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