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林采宜表示,即便美國等自發性地降低對大陸出口的依賴程度,將部分低端製造業訂單轉移至東協,但由於東協在上游原材料端仍依賴於大陸進口,實質上是轉口貿易和產業鏈的再分工。林采宜昨(2)日以「中國出口數據後面的表象和真相」為題在自家微信公眾號指出,從表象來看,東協在出口結構上,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對中國大陸存在一定的替代作用,主要緣於其在勞動力成本和稅收政策上的優勢,但其在運輸效率和成本及其他基礎設施方面仍存在劣勢。
短期內東協對大陸的出口替代作用相對有限,但在其基礎設施改善後,必然將逐漸替代大陸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林采宜表示,真相是即便美國等發達國家出於產業鏈安全考慮因素,自發性地降低對大陸出口的依賴程度,將部分低端製造業訂單轉移至東協,但由於東協在上游原材料端仍依賴於大陸進口,實質上是轉口貿易和產業鏈的再分工。
從美國進口視角分析,美國自東協進口比率增加時,自中國大陸的進口就會減少,但同期大陸對東協出口比率提升,其中存在連鎖效應。
同時,中國大陸出口部門存在一定韌性,2022年,大陸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4.7%,連續14年居全球首位。
未來隨著在勞動力人口增長放緩和老齡化進程加快,大陸無論出於被動還是主動都必須進一步加快產業鏈升級,推動對外貿易的高品質發展,提高新能源汽車、智慧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占比。
另外,林采宜預估,海外貨幣緊縮政策將導致全球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外需疲軟是大陸出口回落的主要原因。
IMF預測,2023年全球GDP增速將下滑至2.66%,遠低於2021年的5.8%。大陸出口和全球經濟增速高度相關,且出口波動大於全球經濟波動,以2016年為例,全球GDP年增2.8%,大陸出口下降7.7%。由此可以推斷,2023年海外經濟衰退必然導致大陸出口規模相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