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央行跟美國財政部上周五共同發布匯率政策與外匯資訊揭露的聯合聲明。據了解,美國財政部對台灣釋出罕見的高度信任,與南韓、瑞士等國不同,台灣並未被要求揭露外匯存底的幣別比重。財經官員認為,這形同美方給予台灣匯率政策上的「一票信任票」。
金融圈人士分析,台灣外匯存底中,美元資產比重相對較高,對美方而言,這可以代表台灣對美方的「投名狀」,也因此,非關稅壁壘的談判才會先於關稅部分完成。
不過,財經高層也透露,這顯示台美關稅的整體協議已近尾聲,有機會在近日公布。
央行官員說明,台美在此次關稅談判中分成兩條線併行。一條是行政院負責的「關稅」談判,主要處理投資、進出口與稅則;另一條線則由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直接對談「非關稅壁壘」談判,內容涵蓋匯率、外匯資訊揭露等。
央行官員表示,美國在與多國進行非關稅壁壘談判時,均會就外匯干預和儲備透明度提出要求,對台灣除了要求跟其他國家一樣,提升外匯干預的揭露頻率外,未有額外義務,主要原因是台灣長期維持高比率美元資產。目前外匯存底中,美元資產占比約八成,在美方評估中屬於相對穩定的儲備結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今年第二季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美元占比約為百分之五十六,較二○○○年超過七成的水準大幅下降。在美元占比走低的背景下,美方更加重視各國外匯干預的頻率與資訊揭露方式,而台灣此次調整揭露制度的幅度,與美方期待相符。
央行官員進一步說明,美國財政部與各國協商揭露頻率有一定順序,台灣是第六個完成協議的國家。排在前面的日本、瑞士、南韓、泰國及馬來西亞,都已依美方要求調整干預揭露方式。
官員指出:「日本現在是每月公布,瑞士為每季,南韓也從半年改為每月;台灣則是從半年調整為每季,美方對台灣的要求並沒有特別嚴格。」
但台灣卻沒有如瑞士、南韓一般,被美方要求定期披露外匯存底的幣別部位,金融圈人士認為,這應該是台美雙方互信所致。
依周五聯合聲明內容,台灣將從明年起將外匯市場干預資料的揭露頻率,由目前的「半年一次」調整為「每季一次」,並依照IMF的「國際儲備與外匯流動性模板」揭露遠期部位等相關資訊。
外界關注美方是否要求台幣升值,央行官員再次強調,談判過程中並無此要求,美方從未對台幣走向提出特定期待。聯合聲明中也明確記載,雙方將避免以匯率作為爭取競爭優勢的手段,干預僅限於市場「過度波動或失序」的情況。
台美周五公布完成協議後,新台幣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夜盤立即急升,一度突破卅點五元,匯銀人士認為,今日新台幣開盤恐怕會強勁升值,不過央行應會適度調節,不讓新台幣單日升值幅度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