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面對險峻情勢,你有徹底了解、做好準備嗎?


【高雄畫刊】提供讀者掌握高雄最「夯」的訊息,感受維持不變的人情味與不斷改變的新高雄。 【慈濟月刊電子報】提供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的彙編選粹,慈悲與智慧的雋永語錄,是您日常生活中的心靈資糧!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10/27 第125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臺灣的勝算!臺灣人,面對險峻情勢,你有徹底了解、做好準備嗎?
臺灣青年的處境:孤立無援的夾心階層,居住正義的新方向!
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忙著升學的我,遑論「摸索自己」

新書鮮讀
臺灣的勝算!臺灣人,面對險峻情勢,你有徹底了解、做好準備嗎?
圖/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內容簡介:總長級上將親自執筆,攸關臺灣安全防衛的務實鉅著!此時此刻,你最需要熟讀的一本書。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精粹49年戰略實務經驗,具體闡釋國外政軍高度推崇的不對稱作戰、擘劃臺灣整體防衛藍圖,你知道,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嗎?你有準備好直視恐懼、面對危險嗎?我們該如何「避免戰爭」、「嚇阻戰爭」、「打贏戰爭」

務實面對始終存在的威脅,思索臺海戰爭的可能性。2022、2027、2032、2049年……戰爭什麼時候可能爆發?面對戰爭,我們的勝算又是什麼?

身為臺灣人,面對險峻情勢,你有徹底了解、做好準備嗎?

▍臺灣與戰爭的距離,比你我想像的要近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震驚國際。戰火的煙硝吹向地球的另一端,各大媒體紛紛刊出「下一個會是臺灣嗎?」為題的報導,然而臺灣民眾處「驚」不變、見怪不怪,很快又投身日常。但臺灣的安全局勢,真的如此穩定嗎?

▍第一本全面剖析臺灣國防的重要著作

在種種受限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面對戰爭、共同守護未來?《臺灣的勝算》作者李喜明上將,為第26任參謀總長,在其任內依據「創新與不對稱作戰」概念,發展出臺灣的「整體防衛構想」,務實擘劃臺灣未來的國防藍圖。

他透過長期觀察、解讀中共動向,深入解析其政治、軍事動態與發展邏輯,全面性掌握臺灣整體國防條件與國際關係現實,於書中深入淺出地說明臺海可能戰爭的成因和時機,以及兩岸軍力的落差與國際外援的可能性,並確實根據臺灣處境提出「整體防衛構想」,觀點宏大,關照細膩,涵蓋各個國防軍事作戰領域。

▍關心臺灣安全、未來發展,不可不讀

國防問題攸關全民安全,不能單靠軍隊,需要提供全民正確的國防認知,才能認清現實環境、了解全盤局勢,並喚醒全民國防意識,建立正確觀念與防衛向心。

在中國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國際情勢變換迅速的現在,《臺灣的勝算》無疑是一記警鐘,期待能讓更多人理解臺灣現況,並為未來可能的危機做最佳準備。

む如何閱讀這本書め

1. 關心臺灣國防安全的讀者:閱讀全書,能全面掌握臺灣國防概觀、建立正確國防思維。

2. 關心國家安全、想知道臺灣是否會發生戰爭的讀者:重點閱讀1∼6章,務實了解現況。

3. 對臺灣國防軍事有初步認識,想更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從第5章開始閱讀,重點了解不對稱作戰內涵。

4. 熟悉軍事與作戰概念,欲了解「整體防衛構想」的讀者:從第7章讀起,能掌握「整體防衛構想」全貌。

5. 軍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讀者:讀通全書,獲得作戰實務分析、了解整體國家安全概念,成為實務助力。

作者介紹:李喜明,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官校66年班、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臺北政經學院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美國華府2049智庫客座資深研究員、政治大學社科院兼任教授。出身潛艦軍官,曾於1996年臺海危機時擔任海虎潛艦艦長,率艦出海執行作戰任務。於參謀總長任內提出「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搶先試閱:〈「整體防衛構想」對臺灣安全的重要〉

臺灣的安全,未來當然會受到美中博弈結果的牽動;然而身為地緣政治兩強角力之下的弱勢者,臺灣安全的核心,歸根究柢仍得根植於自我的防衛能力。俄烏戰爭出人意料的戰事發展,讓全球強烈地意識到「嚇阻戰爭」的重要性遠勝過「打贏戰爭」。面對兩岸國防資源極端不對稱的情況,除了有形及無形的戰力以外,此時此刻對臺灣而言,正確的防衛戰略顯得比過去更加急迫。

烏克蘭在二○一四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前,因為疏於國防經營及軍事變革,軍隊基本上是沿襲蘇聯時代的軍事傳統,與現代化軍事體制相較顯得落後不堪,戰力比前蘇聯時代更為羸弱。然而從二○一六年起,經過美國與部分北約國家的協助,在防衛構想、作戰計畫、準則、訓練、裝備各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即便由於國防資源的限制,烏克蘭的大型武器裝備,無論是質或量均遠不及俄羅斯,然而短短的五、六年間,烏軍的實際戰鬥力已有顯著進步。這說明了相對低成本、短時間的軍事轉型與現代化,有可能大幅提升部隊的實質戰力,進而造成敵軍重大傷亡。過去幾年,美國不僅援助了現在廣受矚目的標槍及刺針飛彈,用來執行不對稱作戰的人攜式精準導引武器,更藉此訓練烏克蘭部隊打一場不同於傳統的戰爭。就美國而言,臺灣與烏克蘭在政治、外交、經濟層面雖然顯著不同,但同樣面臨實力懸殊的安全威脅,不難推測這是美國目前大力建議臺灣推動不對稱作戰的考量。

倘若以更務實的角度分析,美國在烏克蘭推動的訓練與作戰準備,並強力建議臺灣採納的不對稱防衛構想,基本上就是美國針對「區域性對抗」的最新策略。也就是,除了政治圍堵及經濟制裁之外,軍事方面則以大量低成本的不對稱戰力,搭配「非�i臺性」的精準武器與彈藥,再輔以情報、監偵、戰場覺知、電子戰支援、網路攻擊等非接觸式軍事協助,直接、間接消耗敵手的作戰能力,進而削弱其整體國力。

這種策略對於美國暨核心盟邦而言,軍事、政治與經濟成本最低,大國之間直接發生戰爭的風險也較低,堪稱是將美國國家利益的極大化,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從美國想要持續居於世界領導地位的最高戰略來看,這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最佳戰略。

對美國而言,俄烏戰爭驗證了以不對稱作戰模式的代理人戰略,不但能夠有效抵抗強敵的全面入侵,也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然而,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看,美國從二○一四年起對於烏克蘭的援助,可能礙於擔心刺激俄羅斯,始終過於自我設限,實質內容太少也太遲,以至於烏克蘭的不對稱防衛成效,僅限於開戰後加大俄軍的耗損、遲滯其軍事進展的層面,卻未能在戰爭前達到「嚇阻」的戰略層次,這對同樣沒有防衛條約承諾的臺灣,應極具參考與警惕的價值。

美國在俄烏戰前明白宣示「不會直接派兵介入」;戰爭爆發後則一再強調「臺灣不同於烏克蘭」。為了展現對臺灣安全的重視,除了派遣前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上將(Admiral Michael Mullen)為首的五人國安團隊專機訪臺以外,跨黨派的國會議員亦來訪不斷。從這些策略考量及政治舉動,都在明確地向兩岸送出信號:臺灣的安全攸關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當然有意願協助維護臺灣的安全,但是臺灣必須建立強韌的不對稱戰力,才能「嚇阻」中共的入侵。

強調不對稱作戰的「整體防衛構想」,不只是臺灣建立自我防衛的能力,以嚇阻中共進犯的最佳防衛戰略;也是美國希望與臺灣合作,協助維護臺灣安全的最佳策略。將防衛臺灣安全的方式與其他國家利益相互結合,才是獲得外援的最佳途徑。

若摒除外援因素不談,純粹從自我防衛的角度看,中共欲以武力達成統一臺灣的目的,目前只有「全面占領」,或「運用軍事威懾、奪取外島、全面封鎖、遠距打擊等手段迫使臺灣屈服」等兩個戰略選項。中共目前已經有能力執行奪取外島、遠距打擊等脅迫選項,但由於戰爭、民心之不可預測性,沒有人能夠保證以這類「有限戰爭」的手段,可以逼迫臺灣妥協談判,因而可確保臺灣屈服的選項,只有全面侵臺占領;而「整體防衛構想」的核心理念,就是聚焦於有效反制中共對臺灣的全面侵犯,此即為其對臺灣安全的核心戰略意涵。

▶▶ 閱讀更多 聯經出版公司 李喜明《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臺灣青年的處境:孤立無援的夾心階層,居住正義的新方向!
圖/衛城出版
書名:《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內容簡介:臺灣是一座「無住之島」。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房價與人均所得比將近十倍,房價更被國際評比為「極度不可負擔」。然而,房價明明那麼高,為何社會仍舊鼓勵買房?除了背負千萬房貸,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住的安穩嗎?身處無住之島的無助青年,真的有可能打破炒房致富的惡性循環,重新定義「家」的價值,找到居住正義的新方向嗎?

這正是長年研究都市改革的廖庭輝,希望透過本書解答的問題。本書藉由回顧臺灣三十年的住宅運動,帶領讀者展開一段「何謂住宅、何謂家」的思索歷程,一步步回顧臺灣高房價的歷史成因,分析各種買房迷思背後的人為與制度因素,同時試圖解開住房商品化的困境。

作者介紹:廖庭輝,筆名洛書,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碩士論文《從無殼蝸牛到巢運:臺灣住宅運動的倡議模式形構與轉化》獲得第二屆「臺灣住宅建築學生論文獎」以及臺灣社會研究學會二ま二一「批判與實踐碩士論文獎」。現任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合聘政策研究員,臺北市政府住宅審議會第三屆委員。

學生時期曾參與巢運的夜宿活動,進入住盟與OURs擔任政策研究員後,推動了《住宅法》、「實價登錄2.0」的修法倡議,是住宅運動政策倡議路線的實際參與者。

搶先試閱:〈臺灣青年的處境:孤立無援的夾心階層〉

政府向來以為面臨居住困境的青年是「剛畢業沒幾年的新鮮人」,例如央行總裁楊金龍二○二一年至立院接受質詢,立委質問青年高房價困境,他回答:「建議年輕朋友不要一開始就一定要買房,負擔不起可以先用租的。」但二○二二年巢運團體進行的「青年居住困境與政策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填寫者年收入高於中位數,他們有百分之九十二介於十八至四十五歲之間,其中更有過半(百分之五十四)介於三十一至四十歲之間,且有百分之四十五已婚、百分之三十二正在撫養小孩。這些人絕非政府所謂「剛畢業沒幾年的新鮮人」,而是支撐起臺灣社會與經濟的中間階層。

然而他們依舊面臨極為嚴峻的居住困境,其中只有百分之九「過去五年順利購屋」,百分之五十二目前租屋,百分之二十五住在父母名下的住宅,僅有百分之十四住在自己的房子;從主觀感受來看,有百分之九十九認為臺灣的高房價問題「嚴重或非常嚴重」,並有百分之四十六認為租屋並不是穩定的居住選項。

在臺灣高房價、租屋黑市且社會住宅數量極少的現實情況下,青年面臨的居住困境是一個痛苦迴圈:一方面高房價讓青年難以購屋,只能選擇租屋居住;但另一方面,租屋又十分不穩定,造成許多人最終還是必須接受高房價,咬牙買房,背負上千萬的房貸。

「租金過高」雖然造成租屋族很大的困擾,但在巢運團體對租屋族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讓租屋族感覺最痛苦的竟然不是高租金,租屋族認為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租屋讓人感覺「不穩定」、「沒有安全感」,以及無法行使合法的權利。

另外,由於房東多數避免租屋事實曝光,因此也不同意讓房客設立戶籍,使得租屋族的各項權利嚴重受損。根據二○二一年內政部的「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調查,透過手機定位分析各地區不同時段人口分布,在臺灣各縣市中,「平日夜間人口」大於「戶籍人口」的縣市只有六個,分別是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新竹縣市,若將夜間人口減去戶籍人口,得出「於該地區無戶籍的夜間人口」,合計總數超過一百二十萬人。

這些夜間在該地區活動卻無戶籍的人會是誰?情形可能非常複雜,有可能是移工、夜班工作者等,電信信令調查無法對此細緻徵別。然而也不難想像,租屋族絕對佔有很大的比例,臺灣租屋黑市情形嚴重,許多租屋族實際上在該縣市生活,卻沒有該縣市的戶籍身分,他們就是「無戶籍的夜間人口」。

但目前各縣市的生育津貼、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幼兒園加碼補助、學區制度

等,都與戶籍制度綁定;另外弱勢群體的福利身分認定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也同樣關聯至戶籍制度。

更關鍵的是,上述這些沒有戶籍的人口,自然也沒有該縣市的投票權,形成「房東有票,房客沒票」的局面,租屋困境因此無法成為地方選舉的重要議題,沒有選票就沒有政治影響力。

英國為了擴大下議院的選民基礎,在一八三二年通過《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此法案規定,在市鎮中「年付十鎊以上房產租稅者」才有投票權。這種兩百多年前的「財產投票制」,竟以租屋黑市的型態於臺灣復辟,自詡為民主國家的臺灣,人民卻生活在「有房產才有公民權」的社會,沒錢買房的租屋族幾乎淪為二等公民。

以社會投資取代社會福利

在臺灣,買房與否看似是個人生涯的「自由選擇」,但如果在沒有房產可以繼承的狀況下,青年想要有穩定、有尊嚴的居住品質,其實選擇十分有限。網路上常見這樣的討論:「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應該下定決心買房?」許多人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當你被房東趕走或漲房租,經歷兩、三次之後,差不多就會覺得必須認真考慮買房了」。

政府以為陷入居住困境的青年,都是楊金龍所稱的「剛畢業沒幾年的新鮮人」,因此大多以社會福利的角度提供補貼,例如內政部提供租金補貼、包租代管、社會住宅等資源,希望緩和首購族的剛性需求以降低房價上漲動能,並提供相應的購屋貸款優惠幫助年輕人買房。

然而真正的問題在於居住世代不公與市場扭曲,以社會福利概念擬定的補貼面住宅政策對青年而言已經不夠。政府於二○一八年跨部會發布「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其中關於「支持生養的住宅策略」僅有兩頁篇幅,規畫「新婚及育有未成年子女者優先承租社會住宅、優先享有住宅補貼」。

但房東即便「允許」房客申請租金補貼,也只能緩解經濟負擔,無法解決諸如租期不穩定、公民與社會權利受損等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社會住宅數量非常稀少,所以難以發揮作用,就算幸運入住社宅,目前對一般戶設定了三加三共六年的社宅租期限制,住戶離開社宅後一樣要面對扭曲的購屋市場,或是進入租屋黑市。此外,入住社宅的租屋族,即便每個月可以因此省下一萬元的租金,並妥善儲蓄,六年只能省下七十二萬元,這筆錢在臺北市或許能買到一坪,在新北市最多不過兩坪,對購屋於事無補。

政府面對青年的居住困境,偏重規劃補貼面的住宅政策,產生的效益非常有限,我認為臺灣必須重新定位青年住宅政策,其中的關鍵就是從「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轉向「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

社會投資不是新穎的概念,在歷史上早已出現。一九七○年代福利國家受到新自由主義挑戰,社會投資的概念逐漸興起,與過往社會福利概念不同的是,社會投資的觀點認為個人的弱勢地位將會持續影響個人往後的人生發展,而且負面影響也會傳遞到下一代。因此若要促進社會平等發展,應該將重點放在「長期預防、促進機會平等」而非「處理社會風險的短期修補」。

比較兩者,社會福利強調解決當下的問題,如果個人無法從市場取得資源(例如個人的經濟條件無法在購屋市場以及租屋市場取得住屋),那麼就以社會福利政策解決個人遇到的困難,然而並不期待這些福利將產生對應的回報。社會投資則是放眼未來,預設這些投資將在未來對社會產生「投資回收」的效益,並且能夠更進一步將個人整合到市場與社會之中。

過去臺灣以社會投資概念設計的政策不多,主要以社福界為主,例如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呂建德擔任臺中市社會局長時,提出「臺中市托兒托老一條龍計畫」,其中的邏輯是「先將小孩和老人照顧好,年輕人就可以放心出外拚事業」,如此產生正面的經濟循環回饋,也能夠促成專職保母與長照產業的發展。

由此回應到臺灣當前的居住困境,社會投資的概念一樣能有所啟發。當前臺灣青年出社會首先就要面對「買不起租不好」的嚴峻挑戰,要投注許多心力處理居住問題,在工作上的表現以及對家庭的照顧都會打折扣,但如果能夠免除居住壓力,青年就能把力氣放在職場與家庭,轉換成對社會有所貢獻的產值。

因此,如果以社會投資的概念看待青年居住困境,關於年輕人的居住政策就不該只是「緩和首購族的剛性需求」補貼,而是要規劃整體市場面的改革方案,目的在於改善「買不起租不好」造成的困境。

▶▶ 閱讀更多 衛城出版 廖庭輝《無住之島:給臺灣青年世代居住正義的出路》

 
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忙著升學的我,遑論「摸索自己」
圖/寶瓶文化
書名:《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

內容簡介:一個政大學生的憂鬱症告白:「有好幾次,我都很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直擊這一世代青少年面臨的多重試煉與憂鬱風暴。一個政大學生令人痛徹心扉的憂鬱症告白:「我是一個自卑的人。」我們大人可曾想過,孩子為獲得大人的認同與愛,為符合社會的期待,他們殘忍地鞭策自己:「週記如果沒有被老師念到,表示我不夠優秀。」「段考如果掉到第三名外,就是我不夠努力。」「其他同學都沒事,只有我受不了,一定是我太脆弱了。」

他是家中獨子,從小父母送他學才藝。讀高中完全沒補習,考上彰師大,之後轉學政大。他擔任班代,也參加系排、系羽、諮輔志工及高教深耕計畫等,更是同學、朋友傾訴心事的對象。他的一切,完美。但,他崩潰了。

他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的治療有其極限,他卻像拿把刀,切開自己的內心,他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這誠實到讓人震顫,但也讓他不再逃避,溫柔擁抱傷痕的自己,而這是他能走出輕度憂鬱症的原因。

莊明翰寫出這一世代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多重試煉,從原生家庭、升學競爭、社群媒體、性向與人際……它們交織成密網,重重襲擊著青少年從不曾了解的陌生,但卻情緒舊傷滿身的自己,以及可能從未在成績以外,探索出的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

特別是成績優異的青少年,他們心上的傷更重,但最令人不忍的是,他們在崩潰、結束生命的前一秒,往往還苛責、批判自己,一如莊明翰總對自己說:「你要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很多人想念書、想溫飽都有困難了。你為什麼就不能堅強、振作呢?」這些是大人不斷灌輸給孩子,內化在孩子血液裡的自我惕勵。

一本令人感到非常疼痛、悲傷,但也覺得是希望的自剖書。

如果你問我,幾次諮商下來,最讓我感動的是什麼。我會覺得,其實都不是我去談了什麼議題而受到解決,而是我終於有了機會可以去看見,內在很深很深的那個自己。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脆弱,能好好地被安撫、擁抱。──摘自內文〈與內在小孩說話〉

作者介紹:莊明翰,二○○○生,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大一時,罹患輕度憂鬱症,在原生家庭、性別認同、人際關係的種種議題夾擊下,開啟了自我覺察的旅程。同時,投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學習,期許能以更同理與慈柔的眼光,看待自己與他人的各類苦難。

搶先試閱:〈忙著升學的我,遑論「摸索自己」〉

我感受到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用我那顆頭腦不斷地記取資訊,把它輸出到一張又一張的考卷上。

回想起國、高中的時日,一天八節課的那些時光,總覺得教育怎麼會這麼殘酷,讓一個年輕的生命在無盡的書本中耗轉。

還記得高三為了準備大考而焦頭爛額,對我來說,午睡是難得可以閉上眼睛,讓腦袋稍微停下來的短暫片刻。

三十分鐘的午覺時間很多嗎?經驗上,光是要靜下心來就需要一段時間,而正當要慢慢地入睡時,下課鐘往往就不經意地敲起來。

我總是疲憊且滿臉倦怠,因此緩步走進廁所,捧一手的冷水往臉上潑,試圖讓自己更清醒一些。

不過,在午覺剛醒來的第五節課,我們嘴嘟的嘟,臉臭的臭,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有時老師仍會有忍不住的時候,還記得有一次班導暴怒,她大發雷霆地罰全班站。

「現在是怎樣?我問問題,都沒有人要回答?」

「你們有情緒,我也有情緒耶!全班給我站起來。不想上課,就都給我站著。」

當下,我可以理解老師的憤怒。她常說自己是唱獨角戲,總是熱臉貼冷屁股。

我也知道老師其實明白我們的辛苦。那種早上被大考、小考荼毒完,中午只有一小時要吃飯加午睡的可憐,所以她不常發飆,但在那當下,我不免也覺得內心有些委屈,覺得那根本不是人過的生活啊。

我們都像考試機器般長大

上完一整天的國、英、數、歷、地、公、理、化、生、地科……隨之而來的是晚自習或補習班。

晚上九點、十點離開學校或補習班後,拖著極為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我已沒有任何精力,再跟父母多說什麼。

但對於隔天的考試,仍不放心,因此勉強再讀一下,最後焦慮地入睡,因為明天又有不斷的大考、小考。

紊亂的心,很難有平靜的片刻。

多數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是嗎?

不知道身為過來人的你,是如何定義這段教育的歷程。但對我而言,那段時間確實水深火熱,甚至在高三充斥著小考、段考、模擬考、學測與指考的時間中,我覺得我完全地失去了存在的感覺與意義。

我所感受到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是用我那顆頭腦不斷地記取資訊,然後把它輸出到一張又一張的考卷上。

說是考試機器,也完全不為過。

我們很少在備審資料或升學考試中,需要與外在世界分享「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或「我要往哪裡去?」這類需要思辨、覺察的過程,因為我們的社會看重的是結果,是你參加了哪一些營隊、你的英文檢定多少分、你的在校成績如何,以及你的學習計畫是什麼。

到後來,更變成栩栩如生的「軍備競賽」。

學生彼此明爭暗鬥,參加活動為的是最後拿到的證書,學英文是為了考多益,而非使用,又服務學習單純是為了時數要求。

不斷地讓學生應付我們的體制,是我們的教育最醜陋的一面。

青少年自殺人數逐年攀升

令人痛心的現況是,根據統計,從九十九年至一百零九年,在十五歲以上的所有年齡層自殺趨緩下降的背景下,只有十五至二十四歲的自殺率仍在攀升;而三十歲以下,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從一百零五年到一百零八年,也以每年一萬人的增幅,持續增加中。

在這些冰冷的數字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

這些生命歷經了折磨與挫折,最終選擇服用藥物或離開人世;之前有人呼籲不要以「輕生」來稱呼這些人的抉擇,因為他們或許沒有「輕忽生命」;反而他們在真實世界中,面對了我們難以想像的重擔,幾經折磨後不得不一躍而下。

至於二○二○年底台大發生的接連自殺事件,更讓社會看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報導者》做了一系列專題,談論頂大生因為肩負太多的期待,導致他們連喘息的空間也找不到;當然不只頂大的學生,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價值,沒有辦法調適生活的困境,沒有能力去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其實,我們都一樣脆弱,一樣痛苦。……(未完)

與內在小孩說話

我會給內在小孩一個深深的擁抱,並告訴他:「你辛苦了」。

有一次,心理師陪我討論原生家庭的議題。

當時我重述很多我在家庭中的經歷。我很想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我期待可以知道如何更好地接受現況,以及如何更穩定自己的情緒。

沒想到後來經過心理師的導引,我反而對於自己的情緒有更多的認識。

我開始知道在家庭當中,我的內心裡,隱含著害怕、受挫、憤怒與失落,也是直到那時候,我才看見自己的脆弱,以及想被好好呵護的那份需求。

瞬間明白,自己是多麼勇敢地在面對這整個世界

在那次接近晤談的尾聲,心理師對我說:

「明翰,在我們討論了這麼多次之後,我可以感覺得到,你其實很努力地在想方設法,希望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輕鬆一點;而我也覺得其實在整個過程中,你都一直處在緊繃及焦慮中。

「面對當下,你其實很徬徨,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與家人相處,但仍要持續地回應現實生活中原本就有的考驗。

「現在,我想請你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內心住著一個小時候的你。那個你,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的掙扎。你覺得他看起來的樣子,像是什麼呢?」

這時,我帶點沉重地回答:「我覺得他蜷曲在一個沒有人看得見的角落。他抱著自己的雙腿,將頭埋藏在膝蓋下。他有些發抖。很久沒有人關心他。他很害怕再有任何一點的傷害,但他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心理師接著問:「聽起來他無助了很久,也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

「那麼,如果你可以接近他,你知道他現在感到很難受,你會想走過去,對他說些或做些什麼嗎?」

在深思了幾秒後,我回答:「我覺得我會走過去,慢慢地坐在他身邊。我會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他,沒關係,我知道他是多麼的堅強與努力,也知道他的遭遇是多麼令人難受。我會一直待在他的身邊,陪他哭。我會讓他知道,他不孤單。」

當說到這裡之後,我開始有些鼻酸。

我好像瞬間明白,自己是多麼勇敢地在面對這整個世界。儘管我知道我的能力不夠,很多事也還在學習,但我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我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韌性。

只不過,我的心也受了不少的傷。面對外界,我所裝出來的堅強形象,反而讓我的內心更加孤單。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理解我的辛苦,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在面對難以負荷的狀況。所有的悲與苦,我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

謝謝一直以來都很努力的自己

另外一次,我與心理師談論我的匱乏與自卑。

那時的我,對於人際關係感到渴求,但同時又因為自卑,容易在關係中感到不被信任。我覺得自己不值得全然地被人接納,但也不知道該如何接納自己。

在過程中,我們談了很多情境,包含面對我的生涯、人際、親密關係與自我。

我嘗試在這些不同的面向裡,看見自己的匱乏與自卑如何作用,連帶地,也明瞭一些不理性的信念綑縛著我自己。

而每一次的晤談前,心理師都會問我最近過得如何,這讓我有個很好的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的樣貌。

無論那一周是開心、平穩或哀傷,都可以拿出來和心理師討論,也使我學習更留心於生活中的各個片刻。

對自己說,即使脆弱,也別忘了那個有力的自己

在晤談的最後一次,我還記得那一次接近學期尾聲,我的心情已然平靜一段時間,對於生活的滿意度,也漸漸上升。

當時,心理師拿出一副卡牌,她說那是一副名叫「紅花牌」的牌卡。她請我從中挑出兩張牌,一張代表過去的自己,一張代表現在的自己。

我稍微地深呼吸幾下,確定自己專注於感受每張牌卡所帶來的感受。最後,我挑出了兩張。

一張是一隻幼小的虎斑貓被捧在一雙手中。牠閉著眼,安穩地躺臥在其中,而另一張是一個短髮的年輕女生,年紀和我差不多。她倚靠在汪洋前的木製欄杆上,獨自一人面對藍天與海,一縷微風輕拂女孩的臉龐與秀髮。

心理師問我這兩張牌代表什麼意思,我回應:

「(過去)一隻受盡傷的小貓,看不見任何縫隙中的光。暗黑中,他已經沒有任何一絲的盼望。他嘗試過了,可惜努力終究沒有帶來什麼。他希望有隻手可以將他捧在手心。他好累,也好脆弱。任何一點溫暖都將是巨大的溫柔,然而他始終等待不到。

「(現在)小女孩獨自站在汪汪大洋前,儘管隻身一人,但她知道有人在遠處支持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些期待,她並不孤單。與大海相伴的她,沉浸在當下,雖然未來難料,但她的心平靜。她知道自己的價值,也願意擁抱所有舒適的時光。

「而我很想對自己說,即使脆弱,也別忘了那個有力的自己。過去的我,謝謝一切的幸運;現在,我想謝謝一直以來都很努力的自己。」

就這樣,我說出了自己的成長。

終於看見,內在很深很深的那個自己

如果你問我,幾次諮商下來,最讓我感動的是什麼。

我會對你說,最感動的,其實都不是我去談了什麼議題而受到解決,而是我終於有了機會可以去看見,內在很深很深的那個自己。看見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脆弱,而因為「看見」了,所以能好好地被安撫、擁抱。

試著與自己的內在小孩說些話吧!你可以告訴他,你知道他的際遇。開心的時候,想為他慶祝,悲痛的時候,想為他拭淚。

當我們的內在有機會被同理,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陪著自己,而且給出的安全感,是別人無法剝奪的。

▶▶ 閱讀更多 我是出版社名 莊明翰《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

 
步入中年後 體重都減不下來?
絕大多數的人都在中年時與體重有所拉扯,主要是我們在三、四十歲有效的標準減肥方式已不再適用。我們可能同樣採用健康的飲食,運動也沒少過,但體重仍然節節攀升,而且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怎麼會這樣?

老市場新靈魂!傳統市場華麗轉身
台灣各地的老市場,這幾年也都陸續在轉型或改裝,迎合新世代的消費習慣,也有百貨商場把傳統市場整個複製過去,提供了更好的購物環境,也保留了傳統市場的人情味。每個世代都可以在各自的生活體驗中,找到跟市場的那份美好連結。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