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職間的爭執,碰上無解時,家長可試著換個角度思考孩子背後的行為動機,不以該如何解決為目標,而是以正向意圖為出發點,引導孩子走向改變的道路上。 我從小是個很有時間觀念的人,喜歡戴著手錶的安全感,這樣才能預先設定行程,也能隨時調整做事情的節奏,長大後,進了醫學院,在忙碌的臨床工作與壓力下,又更強化了我對時間精準度的要求,更難以接受別人慢吞吞跟遲到這檔事。 而真是不巧,我大兒子卻是個「慢郎中」,不太會計畫自己的生活與行程,所以他的媽媽為了不讓他上學遲到、忘記去補習或錯過他最愛的球類競賽,練就了超強的祕書功能,卻也間接讓孩子變得更沒有時間概念。 當我們遇到這類難解的親職問題時,多數人的反應應該會開始嘮嘮叨叨的責備「你為什麼又遲到?」、「你每次都遲到」、「到底是為了什麼讓你每次都不準時?」、「你這樣接下來的事情怎麼來得及? 」 但通常我們得到的回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遲到」、「哪有每次都遲到」、「都是誰誰誰害的,不然我可以準時」、「一堆事全部擠在一起,都忙不完了」,之後,就陷入了沒有交集的溝通循環。 認識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事實上,這樣的對話是不會有結果,因爲我們一直執著於找出遲到的原因,卻忘了現在與未來、忘了保持目標與希望,更忘了去發掘自己的能力及可能的改變。這段話的意思是,雖然你又遲到了,但可以檢視這次是否有好的改善,值得我們提出並放大它,讓下一次能更趨近準時的要求。 這讓我想起一個心理治療的理論,叫做「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創立此理論的其中一位創辦人是韓籍美裔的治療師Insoo Kim Berg,她將東方太極的印象融入理論之中,太極之中有黑與白,黑色部分就像我們一直在尋找問題的原因,而白色部分則是我們持續發現目前還能做的努力及改變,而不是糾結在尋找原因並診斷。......觀看完整詳細文章 ✿同場推薦:「童年創傷」影響未來親子關係!修復內心傷痕,免於惡性循環 ✿同場推薦:幼小銜接怎麼做?資深教師:除了關心學注音,這4個該養成的生活習慣也別忘 【更多內容都在2022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 LIFESTYLE》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