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因為腦血管擴張後,刺激大腦的神經未稍,進而產生一系列的疼痛、發炎等反覆發生的頭痛,疼痛位置可能出現在中間、後腦等,而不斷變換位置更是常見。 依據國際頭痛學會所發佈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三版」的診斷參考:
頭痛至少發生超過5次,且5次皆符合基準;頭痛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發作持續4小時至3天;至少具下列四項特徵中其中2項:單側、搏動性、中重度疼痛、日常生活會使頭痛加劇或避開此類活動(如走路或爬樓梯);頭痛發作時至少有下列1項:噁心或嘔吐、畏光及怕吵。
根據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頭痛門診統計顯示,民眾因頭痛求診最常見的原因為「偏頭痛」,占比高達6成以上。台灣頭痛學會陳韋達理事長表示,偏頭痛不只是症狀,更是可能導致失能的重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偏頭痛」列為10大健康疾病之一,且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偏頭痛為導致失能與殘疾的第2大原因。
陳韋達理事長說,頻繁偏頭痛可能會導致較高的憂鬱症風險,其中慢性偏頭痛患者有較高機率會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好在近年來偏頭痛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全新年代,健保陸續開放許多新型藥物用於偏頭痛治療。
偏頭痛治療藥物可分為急性止痛與慢性預防,國內較常見的口服藥物,包含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預防性注射針劑藥物則有肉毒桿菌素、CGRP單株抗體等,由於這兩類針劑藥物的半衰期較長,可每個月或每 3 個月施打一次,大幅降低患者用藥頻率,為不願意或無法天天吃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e世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