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共廿大「台灣省代表」是神秘的十人組,那麼民營企業應該就是這次黨代會集體失聲的群體。儘管民營經濟在大陸GDP的占比已超過百分之六十,並提供八成以上的城鎮就業機會。中共建政後,一九五三年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展開大規模「社會主義改造」,私營企業基本消失殆盡,直至改革開放後才獲重生,並逐步成為中國大陸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江時期 放寬民營企業家入黨
面對日益壯大的民營經濟勢力,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民營企業家「入黨」打開一扇門,並促成二○○二年的中共十六大,首度有六位民營企業家當選黨代表。
二○○七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一篇報導稱,「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和政治發生關係。很長時間,他們熱衷於參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隨著執政黨大門向他們敞開,又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競逐黨代表。」
中共十七大,成為黨代表的民營企業家增至十七人。五年後的十八大,民營企業家黨代表更擴大至卅四人。當時,是否有民營企業家成為黨代表,甚至是外界檢視一地開放程度的指標之一。
那一年十八大黨代表公布後,南方周末就指出,「令人意外的是,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的省市,沒有民營企業家代表。」
十八大達頂峰 十九大悄生變
在胡錦濤即將交棒的十八大,不僅民營企業家黨代表人數最多,也更樂於向媒體高談闊論。當時黨代表之一的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在被媒體問到,成為共產黨員有什麼好處時大聲說:「找對象方便、老婆比較漂亮!」雖成為趣談,卻也反映出當時相對寬鬆的言論環境。
但民營企業家在中共黨代會的角色,十九大起出現微妙變化。據統計,十九大來自民營企業的黨代表降至廿七人。過去幾年,隨著地產大亨任志強入獄、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遭整肅,民營企業家們也很快都安靜下來了。這次廿大,已經沒有媒體統計究竟有多少黨代表是民營企業家。
本報從黨代表名單中篩查出的民營企業家大概有:江蘇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安徽三隻松鼠董事會秘書潘道偉、福建聖農發展董事長傅光明、河南春江集團黨組書記裴春亮、貴州岩博酒業董事長余留芬等人。雖然實際人數應多於此,但這已無關緊要,因為廿大幾乎聽不到民營企業家的聲音。
企業家表忠 「聽黨話跟黨走」
周海江從十七大起已連續四屆成為黨代表。月初,中國江蘇網一篇「廿大代表風采」的報導中,周海江則是公開表態,要「聽黨話、跟黨走、報黨恩」,因為「沒有黨的政策,就沒有沒有民營企業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