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阻隔台海近三年來,其實是給蔡政府一個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就是讓台人見識到兩岸人員不交流的「優點」。接下來,如果有具相當戰略眼光的團隊趁勢規劃、發展論述,或許台灣內部對兩岸交流看法,會朝綠營希望方向走。用毛澤東的話做粗略類比,有點像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但從兩岸經貿交流數字、乃至於最近政府回應小三通是否通的理由看來,綠營似乎輕放了這個時機。既然在隔絕兩年多期間,蔡政府還是想不出減少兩岸交流的好說法與做法,那外界恐怕更難以期待綠營對台灣的長遠規劃了。
蔡政府近日宣布國門將在十月十三日開放,相關措施包括入境免居隔、開放非免簽國家入境,旅遊則取消禁團令,但卻仍對陸港澳地區設限,金馬小三通也未同步開放。
相對於七月底交通部長王國材曾說,「國境開放,小三通就會開」,事到臨頭,民進黨政府卻轉趨保守。陸委會指出,我方對於陸港澳籍人士入境管制措施,係依據疫情變化、防疫需要、兩岸互動等因素進行調整;還質疑對岸做通關檢驗的「CIQS」可能沒準備好。這些理由,實在不夠充分。
就疫情來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已表示,指揮中心只是訂出政策大方向,接下來由各部會各自調整。既然國門要開,顯見防疫已經過專業考慮,所謂陸港澳業務由陸委會決定,就只是政治及技術部份而已。至於對岸政府準備如何?兩岸隔絕已久卻常惡言相向,中共開放立場又很清楚,不會跟蔡政府講沒準備好這些話。陸委會所言,純屬猜測。
既然連小三通是否該通的相對小事都找不好理由,未來台灣該何去何從的戰略問題,恐怕更沒在想了。說小三通事小,是因為通與不通的高明理由好找。兩岸若通,立刻會變成和平暗示,甚至可讓外界遐想,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還是可以交流。而在媒體風向下,此時開放也可以獲得體察民意美名。
反之,政府還想擋一陣,或許也能想想,小三通之所以停航,是當初金門與連江縣政府先因應地方民意,擔心疫情與醫療量能不足,提出減班及停航要求所致。現在台灣確診人數仍處高原期,金馬人民怎麼想?而中共方面仍堅持「動態清零」,看十一長假到來,流行就地過節情況,陸客恐怕也不會為了來金馬觀光,回去被關十天。把這層顧慮講清楚,陸委會再對金馬民眾做個民調,說不定會得到出乎意料結果。
只看小三通好對付,更重要問題是,蔡政府不可能在開放國境前提下,堅持封閉路線太久。那要開放嗎?戰略目標又是什麼?這是綠營專屬的大哉問。原因是從疫情期間官方作為看來,執政黨希望的,應是兩岸重回冷戰時代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台扈從美對陸競爭推波助瀾。但在全球化時代下,美中經濟脫鉤猶在爭論,兩岸經貿數字卻已迭創新高;再加上中共軍演剛歇,兩岸再繼續不溝通,蔡政府又專注延長役期、採購武器等積極備戰舉動,再遲鈍的人民恐怕都會知道兩岸處在戰爭邊緣了。
但人民會埋單嗎?從歷史經驗看來,不是全無可能。冷戰拉開帷幕時,喬治肯楠發出了著名的長電報,論證對付蘇聯的長期戰略,必須採取圍堵政策的理由。這主導了數十年美國輿論。而李前總統認為中共即將崩潰,即便許多人不同意,但也推出了堅持數年的「戒急用忍」。
蔡政府面對中共即將向金馬展開的「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除了考慮拒絕拖延或開放小三通外,有何長期戰略規劃?外界恐怕更應該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