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是否進入了「垃圾時間」?如果這一垃圾時間很快終止,台灣是否就是下一支表定上場的球隊?
烏軍由初春高調宣揚的「春季大反攻」,拖成「夏季大反攻」;最後雖打了幾場零星的戰役,俄防線卻仍固若金湯;如今秋色籠罩,烏克蘭已被認為正走向失敗。
這一形勢從澤倫斯基日漸下墜的行情即可嗅出。七月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峰會,路透社拍下的一張澤倫斯基落單照片,生動地傳達了烏克蘭已然遭逢的冷遇;而兩個月後澤氏首度現身在紐約聯大會場上演說,但這一或應贏得尊敬的慷慨陳詞,台下卻只有一半座席有人。
只看這些場景或許不該遽下結論,真正讓人驚詫的,反而是他演講的隔日,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的發言,他稱,「波蘭不會再把先進的武器裝備送給烏克蘭,波蘭要把它們留下來保衛自己」。表面上這只是兩國因糧食禁令造成的齟齬,但戰爭爆發後接收了最多烏難民的波蘭,竟撂下對烏軍事斷供的狠話,應被認定為一次轉捩點事件。
波蘭是烏克蘭西部邊境最重要的鄰國,也必有極其凜冽地唇亡齒寒的認識,如為了區區糧食利益而斷絕軍援,實在過於悖逆情理。這一動作反映的,很可能是波蘭對戰事前景的真實評價,否則何需為此背負罵名?
波蘭的舉措可能讓許多人感到錯愕,但這並不奇怪,二戰率同盟國反擊納粹德國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早就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歐盟成員若都開始認為,支持烏克蘭反而讓自身利益大損,他們的支持就可能瞬間戛然而止。
「垃圾時間」是球賽術語,當雙方比分已拉大到與勝負無關時,到鳴笛之前就成了拖完比賽的垃圾時間。那麼烏克蘭已走入「垃圾時間」了嗎?波蘭的動作應視為重大訊號。同在聯大演說,波蘭總統杜達甚至將烏克蘭比喻為「溺水者」,說溺水的人非常危險,他可以把你拖入深處,讓救援者淹死。這話的內在意涵即:援烏不但讓波蘭受損,甚至是致命的錯誤。
關注國際政治者都深知,波蘭與立陶宛是美國在歐洲的內應,行事往往聽令華府,波蘭吹響背棄烏克蘭的第一聲號角,不免被當成美國拋出的風向球,澤倫斯基或許也聽到了華府冷峻的脈搏。
「垃圾時間」的長短,除取決於美國自身,也取決於俄、中。對於美國而言,拋棄烏克蘭的難題在於它必須維繫民主盟主的顏面,若扔下烏克蘭不管更有損於其全球霸主的威嚴,一時之間自然難於下定決心,拜登因此仍然見了小澤,又再擰出一些錢來,表明力挺到底,連波蘭總統杜達都看懂白宮猶豫不決,竟硬拗總理的話被誤解;但美眾議院不讓小澤演講,卻反映美國內部對是否繼續援烏也已分裂。
對俄、中而言,俄羅斯勢想早日脫離這苦悶的泥潭,中國大陸卻希望它能拖久一些。後者雖一再提倡早日透過和談結束戰爭,卻擔憂俄烏一結束,台海就要生波;即令美國此刻看似正在尋求對中國和緩。
台灣與烏克蘭是全球公認的戰略支點與衝突前緣,東歐舊賽事一完,東亞新競賽很可能緊接著上檔。在前一場「垃圾時間」結束前,台灣可以冷靜思索,究竟該選擇熱身出賽,還是機智棄賽?明年總統大選,其實就是一次出賽與棄賽的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