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智慧手機無助學生的課業成就,太多數位雜訊反而讓學生分心。美國部分州與市政府提議禁止學生帶手機到校,更多學校禁止智慧手機用於非學術用途。 「常識媒體」調查發現,逾33%的青少年自述花太多時間滑手機,97%的11歲到17歲青少年在上學期間,平均使用手機43分鐘。 學生若在下課、用餐或午休時間使用手機,可能因此忽略與朋友交談、運動,甚至單純閒晃的社群活動。 社會心理學者海特(Jonathan Haidt)著有《焦慮世代》(暫譯),書中探討社群媒體「改寫」童年且對發育中的大腦產生影響,危害心理健康。海特認為,年輕人必須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與同儕玩樂,而在這種相處過程中,青少年會學到如何因應社會動態,培養應對各項活動與未來挑戰的技巧,同時遠離憂鬱和焦慮。 手機不僅蠶食學生的課外時間,丕優研究中心訪查教師意見發現,72%的受訪公立高中教師表示,手機干擾是一大課堂問題,若學生偷看手機,他們就不可能專注學習內容。海量證據指出,人腦無法多工處理,只能專心致志。 數據顯示,智慧手機未讓學生變得更聰明。美國大學入學測驗(ACT)是用以衡量學生是否具備大學一年級所需的英語、閱讀、數理知識,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的ACT分數降至30多年來新低。不少大學教授也反映,智慧手機普及前,許多學生可以專心閱讀長篇內容,但現在能耐心讀完長篇大論的學生愈來愈少了。 手機應用程式的通知功能,很容易讓學生分心。常識媒體研調查發現,青少年的智慧手機平均每天收到237則通知,其中25%在上學期間收到。 海特說:「與手機形影不離的青少年,很難學會與人相處的社交技能,而當這些人獨處時,也很難安靜地與自己相處。」 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生應該適時放下手機,專心與同儕互動、學習,並充分融入當下環境,而不是讓數位內容、網紅和網路迷因掠奪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