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突如其來地,試射了一枚型號應是東風卅一AG的洲際導彈。當它飛過一萬兩千公里,準確落入南太平洋時,不僅可能頃刻之間改變了美國對中國的視角,恐怕更徹底改變了中國對自己的角色認知。
這一認知與定位無它,就是大陸以這一次試射,祛除了所有心理上的負擔,宣告並承擔了自己做為一個真正核大國的角色。這猶如一次自我授冕的儀式,即大陸更為清晰地認知,自己已無可避免地必須肩挑起美蘇冷戰期間,蘇聯曾經扮演的那個核平衡者的角色。
這未必是中國自己情願的,而是經年累月的地緣變遷逐漸造就的形勢所使然。首先,第一個形勢是,由於俄羅斯至今無法恢復蘇聯鼎盛時期的工業能力,以至於它究竟能否支撐蘇聯遺留的核武庫,已產生更多的猜疑。亦即,它所繼承數量龐大的蘇製核彈頭,恐有高比例處於不堪用的狀態,在蘇聯解體超過三十年後,俄羅斯的核力量很可能已大形失色。
這可以從被西方稱為「撒旦 II」、射程達一萬八千公里的薩爾馬特導彈日前嘗試發射,卻在發射井中爆炸的事件,得到一次可徵的佐證。據CNN報導,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師說,這已是薩爾馬特連續第四次測試失敗。雖不至於危及計畫,但至少會進一步推遲使用,並引發對這個項目可行性的質疑。
眾所皆知,這一款新型導彈正是要取代蘇聯開發的、被西方稱為「撒旦 I」的SS-18導彈。薩爾馬特受阻,反映的正是俄工業實力的侷限;而薩爾馬特難堪的井中自爆與四天後東風卅一AG快意的天際馳騁,不但呈現鮮明的對照,更意外創下了一次標志性事件。亦即,平衡美國核力量的主要承擔者,首次從莫斯科向北京移動。
第二個客觀形勢則是:中國軍事科技的迅猛飆升。特別是它在研發航天火箭上的技術積累,讓其在核導彈的投送里程與瞄準精度上,大幅躍進。當全球全神貫注定睛於美中登月競賽的最終勝負時,卻忘了這實即意味著中國的核導彈投送能力已邁上全新的台階。而在核彈頭數量上,美國國防部推估,到二○三○年中國將擁有一千枚戰略核彈頭。而這一數量,已與此刻美國常規部署的近一千五百枚,相去不遠。
可以說,北京在時間遞嬗中,漸漸地領略了在全球核平衡的角色上,它不得不取俄羅斯而代之的歷史召喚。因為既然美國已將它當成了頭號戰略敵人,它就必須具備與這一「頭號敵人」頭銜相匹配的軍事能力。
很顯然,相對於美國,中國尚未追上的只剩航空母艦、隱形戰略轟炸機與核彈頭數量,但前二者已有福建艦以及躲在布幕後的轟二○,與美僅一步之遙。唯一對美還有斷層差距的,就只剩核彈頭數量。
但做出這一心理轉換還需臨門一腳。最初,北京可能還認為核平衡的職責交由俄充任即可,但當俄烏戰爭、中東亂局可能將人類迅速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疑懼升高後,它勢必敏銳地察覺了核威懾必須操諸在己的真諦。追求核彈頭數量的步伐也從此放開;掐指一算,一年竟必須增加驚人的近百枚彈頭,才能在二○三○年跨入千枚門檻。
北京褪去它往日的羞澀,用一次久等了的試射向全球宣告,它決心蛻變為前蘇聯那樣等級的超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