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太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VTVL-1試驗箭,1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標誌著大陸國內商業航太在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該次任務是大陸首次實現垂直起降試驗箭在空中二次點火、跨音速大動壓環境下「柵格舵-冷氣姿控-發動機」聯合制導控制,以及高空風即時風修技術工程化應用等技術。
執行本次任務的火箭是民營大型可重複使用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三號」的試驗箭,是藍箭航太用以驗證各項可複用關鍵技術的重要試驗平台。朱雀三號是大陸首款不鏽鋼液體火箭,預計將於2025年首飛,如果獲得成功,將開啟中國進入大運力、可重複、低成本、高頻次航太發射新階段的大門。
中國通信院在2021年發布的《6G總體願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提到,300km-600km軌道高度的衛星在壽命、通信時延、頻率干擾等方面均具有優勢,是衛星互聯網星座運營方重點爭奪的位置。
各國在美國SpaceX公司提出星鏈計畫後,也紛紛提出了相關的衛星互聯網計畫,低軌衛星同樣是中國部署的重點方向。經測算,近地軌道衛星總容量僅約為10萬顆,到2029年低軌衛星數量就將達到5.7萬顆,稀缺的近地軌道資源面臨激烈競爭。
按照聯合國發佈的《無線電規則》,全球的衛星軌道和頻率採用「先申報就可優先使用」的方式分配,企業需要在獲得許可的7年內完成星座中100%衛星的部署,才能獲得該頻率的使用權。為了爭取近地軌道資源,中國已經向聯合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申報了多個互聯網星座計畫,預計將發射包括「GW星座」「G60星鏈」在內的約4萬顆衛星。其中,僅G60星鏈每年就需要發射近2,000顆衛星。
根據《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資料,中國航太2023年實施67次發射任務,其中民營發射商完成13次,2022年民營發射只完成5次。由此可見,目前大陸發射能力嚴重不足,發射任務緊、難度大,而從商業角度而言,這也意味著可觀的商業機會。
目前大陸現役火箭運載能力偏低,亟需大力發展中大型可重複使用液體運載火箭,來滿足巨量的發射需求。民營運載火箭的商業化運營,對於衛星互聯網星座的組網效率提升、空天資源搶佔具有重要意義。
在政策與航太國家隊的引導下,過去五年中國商業運載火箭取得了飛速發展,正逐漸形成從研發設計到製造發射的完整產業佈局。目前,已有6家運載火箭企業具備了發射衛星入軌的能力。
在這些商業衛星及發射企業背後,活躍著各路資本的身影。今年以來,商業航太領域獲得融資的僅頭部獨角獸企業就有東方空間、深藍航太、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際榮耀、垣信衛星等。
早在2020年,藍箭航太完成12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碧桂園創投、經緯中國、基石資本旗下上市公司、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及湖州賽源政府基金等。此外,作為公司的金融合作夥伴,招商銀行也通過子公司招銀國際投資了藍箭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