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獲簽證 港駐台2人員離境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7/23 第491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頭條 未獲簽證 港駐台2人員離境
洪水肆虐 陸災損4874億
航標船「海巡173」輪 巡守南海
兩岸新聞 發射倒數 陸首輛火星車亮相
兩岸融晴文藝展 秀到11月
東黑冠長臂猿瀕滅絕 廣西保護
民眾體驗智慧涼道消暑
3D打印趙州橋 破世界紀錄

今日頭條
未獲簽證 港駐台2人員離境
記者呂佳蓉/台北報導/聯合報

港媒引述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證實,二名香港派遣人員的居留簽證不獲我方批准,相關人員於較早前已返回香港工作。陸委會昨表示,基於平等及互惠考量,我方須有所作為,以維護國家尊嚴。

星島日報等港媒昨報導,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說,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一直致力促進香港與台灣在經濟、貿易和文化等領域的往來和交流,有關工作仍然繼續,暫時並未受到嚴重影響。

台港關係近年來惡化,我駐港代表盧長水因港府遲未核發工作簽證,超過二年無法赴港。而代理的處長高銘村等台灣駐港人員近期也因為簽證到期,不獲港府續簽陸續返台。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曾在上周提及,我駐港代表無法赴任,是因為港府在原來的換文裡增加額外的政治條件。據了解,這個政治條件為港府要求我駐港人員赴任前需簽「一中承諾書」,遭到我方拒絕。

港媒指已有二名香港駐台人員因居留簽證不獲台方批准,已返回香港。陸委會昨未明言證實,僅表示近年台港相關互動所衍生的問題,一直透過策協兩會向港方表達,亦從未提出超出雙方換文共識外的要求,惟始終未獲港方正面回應,甚而對我方提出不合理的限制,基於平等及互惠考量,我方須有所作為。

   
洪水肆虐 陸災損4874億
記者林汪靜/綜合報導/聯合報

大陸應急管理部昨天披露,今年六月以來洪澇災害已造成廿七個省市區四五五二點三萬人次受災、一四二人死亡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一一六○點五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四八七四點一億元)。當前長江中下游和淮河上中游依然超警戒水位,洪災情勢依舊險峻。

據中新社報導,今年六月以來,大陸多地洪水肆虐,其中以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廣西等地最為嚴重。為了疏洪,確保下游大城市安全,安徽已啟動多處行蓄洪區,同時,也有多處堤壩潰決。安徽六安市固鎮鎮近日因堤壩潰決,全鎮十五個村全數被淹,積水最深達三公尺左右,約四萬多人被洪水圍困。

昨天上午,安徽合肥市廬江縣石大圩連河段也出現潰決,決口水流湍急,附近的同大鎮連河村,石大圩內三個鄉鎮受影響,當地正緊急安排民眾撤離。

此外,繼安徽阜南王家壩開閘蓄洪後,處於中游的淮河潁上縣南潤段、邱家湖、姜唐湖也開閘蓄洪,此三大行蓄洪區影響阜陽市潁上縣八個鄉鎮,十五點九萬人。

湖北是另一個重災區,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廿一日發生山體滑坡導致出現堰塞湖,威脅下游屯堡鄉及恩施州城區清江沿線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當地政府一度呼籲民眾撤離,截至昨晚,堰塞湖險情已初步緩解。

此外,長江第二號洪水通過三峽大壩後,預計將在廿三日抵達武漢,武漢防洪壓力增加。

大陸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昨發布預警,預計廿三至廿五日,西北地區東部、四川盆地至江淮、江南北部將出現強降水;淮河幹支流需繼續加強防範流域性洪水,長江、淮河流域各地應密切監測行蓄洪區運用情況,加強堤防巡查防守,防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險情。

隨著雨區北抬,極端強降雨天氣增多,大陸水利部門預計,黃河、海河流域可能出現嚴峻汛情,大陸國家防總部署黃河、海河流域防汛救災,已有五千多名人員進入臨戰狀態。

   
航標船「海巡173」輪 巡守南海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海巡173」輪22日正式列編中國大陸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廣州航標處。交接列編儀式在廣州侖頭航測基地舉行。

中新社報導,「海巡173」輪是目前中國大陸交通運輸系統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航標船,正式列編後,將承擔中國大陸南海海區導航助航設施維護保養和航海保障應急反應職能,重點值守粵港澳大灣區,並承擔西沙、南沙水域航海保障重點值守任務。

「海巡173」輪總長73.34公尺,船寬14公尺,排水量2228噸,設計航速15節,採用雙主機、雙舵推進系統,配備航標綜合業務系統、VSAT衛星通信系統、北斗定位裝置、船舶動態監測系統、光電追蹤等多個先進信息化系統,能滿足複雜海況條件下航標作業需求。

該船為中國大陸交通運輸系統船型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航標船,主要承擔南海海區大中型浮標的布設、巡檢和巡視任務,承擔粵港澳大灣區航標應急處置,並實施對海上防汙染、海洋環境保護和無線電導航信號監測等任務,參與大灣區水域綜合汙染應急能力建設和水上交通安全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將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高質量航海保障服務。

「海巡173」輪還將對中國大陸西沙、南沙水域燈塔、燈樁和浮標等航海保障設施進行重點巡檢維護,將大大提升中國大陸南海海域航海保障能力。

南海是全球海上交通最繁忙水域,全球二分之一商船、三分之一貨運總量和中國大陸40%以上外貿貨物、80%以上石油運輸途經於此。「海巡173」輪正式列編,有力推進了中國大陸南海海域航海保障裝備換代升級,將大幅提升航海保障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兩岸新聞
發射倒數 陸首輛火星車亮相
記者林汪靜/綜合報導/聯合報

大陸第一輛火星探測車正式發表。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昨正式對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一比一著陸平台和火星車」,將於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擇機發射。即將進行的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火星車將在火星表面工作逾九十天,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還會把在火星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讓人們認識火星。

據央視新聞報導,此次火星探測是大陸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大陸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里程碑,將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火星車最引人矚目的是豎立在前端的桅桿,頂端的方形設備就像機器人的腦袋,而頂端的方形盒子,就是火星車的「眼睛」,上面有幫助火星車避開障礙來實施前行即時探測的全景相機,還有識別礦物質成分的多光譜相機。在火星車上,還裝有四個「大翅膀」,這正是太陽能電池板。此外,火星車還配有探測雷達、磁場探測儀和氣象測量儀。

和火星車一起亮相的還有一比一著陸平台,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它將搭載火星車著陸到火星地表,開啟探測作業,邁出大陸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這些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大陸、美國、阿聯等國家均已明確於今年執行火星探測任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指出,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火星可否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只有這些重大科學問題被一一解答,才能清楚地思考地球和人類自身的未來。

   
兩岸融晴文藝展 秀到11月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新聞發布會22日於福州舉行。漳州市副市長吳衛紅表示,大會還將採取「雲」參會模式,邀請台灣嘉賓線上參會。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將持續至11月。

中新社報導,吳衛紅說,活動將搭建閩台文化交流線上平台,發布兩岸影視音樂創作交流計畫,舉辦首屆水仙花微電影短視頻展、第二屆閩台電影展、「中國東山島」攝影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嘉年華等系列活動。

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此次活動將突出「線上特色」。本次活動將線上線下同步辦活動,以線上為主,條件許可下將逐步擴大線下交流的範圍和領域。

為深化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同時,將依託互聯網新媒體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雲平台,實現兩岸線上定期交流研討、精品內容展示、項目合作洽商等功能。

漳州市還將舉辦兩岸青年攝影作品邀請展、「兩岸一家親」海峽天使閩台青少年文化藝術交流晚會、「兩岸好聲音」漳台青年文化交流晚會等活動,搭建兩岸青少年文化學習交流平台,拉近兩岸青少年之間的距離。

截至2020年6月,該市已累計批辦台資項目3200個,合同台資168.9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121.7億美元,居中國大陸地級市前列;其中,農業利用台資位居中國大陸設區市第一位。

   
東黑冠長臂猿瀕滅絕 廣西保護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這片連綿起伏的群山,就是東黑冠長臂猿在這個星球上倖存的最後方舟。」廣西邦亮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楊江表示,該物種現存的數量比中國國寶大熊貓數量還少。

中新社報導,位於廣西百色靖西市壬莊鄉邦亮村的東黑冠長臂猿自然保護區,群山連綿,草茂林密,保護區地處中越邊境,與越南重慶長臂猿保護區直接接壤。

楊江表示,東黑冠長臂猿最吸引人的是牠們的啼叫聲,被專家戲稱為動物界的「歌唱家」。他們不同的聲音代表不同的意思,有的是家庭成員對話,呼朋喚友,有的是宣誓領地,警告鄰居「不要入侵我的地盤」。

楊江表示,東黑冠長臂猿還是「雜技演員」,依靠雙臂的交叉擺蕩在樹冠層活動,穿插自如。東黑冠長臂猿一輩子不下地,吃住都在樹上。

1950年代一度被動物學專家認為在中國大陸境內已滅絕。2006年5月,廣西大學生物學教授周放在中越邊境進行的一次鳥類調查中,發現了東黑冠長臂猿的蹤跡,才讓這一物種重回中國人的視野。

「2002年,越南在高平省重慶縣境內重新發現了這一物種。2006年,越南成立了重慶東黑冠長臂猿保護區,中國也在2009年成立了省級保護區,2013年,邦亮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楊江說。

楊江說,為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2011年,廣西林業廳和越南高平省農業和農村發展廳,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兩國保護區每年進行兩次「界碑會晤」,相互通報信息,制定保護措施,實現聯合保護。

在中越邊境778號界碑,楊江指著山下的越南村莊說:「我們保護區的護林員經常到山下交流,他們的護林員也經常被我們請到國內交流。」

重新發現之初,中國大陸境內只有3群21隻東黑冠長臂猿。2018年11月,中越兩國開展了同步種群調查,並公布調查數據—全球最後一個東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為122-134隻。中國大陸境內共有5群30隻左右。

   
民眾體驗智慧涼道消暑
中新社/聯合報
7月22日是大暑節氣,重慶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打造的智慧涼道吸引民眾前來體驗。當外界溫度達到設定值且紅外線感應到行人走近,智慧涼道將自動開始噴霧降溫。
   
3D打印趙州橋 破世界紀錄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聯合報
坐落於河北工業大學北辰校區的裝配式混凝土3D打印趙州橋日前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被認證為「最長的3D打印橋」。

新華社報導,這座橋由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兼土木與交通學院院長馬國偉帶領其研究團隊完成,按照趙州橋1:2縮尺打印後現場組裝,實測橋長28.1公尺,淨跨徑為17.94公尺。

趙州橋始建於隋朝,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被譽為「天下第一橋」,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3D打印技術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運用可粘合材料構造物體。混凝土3D打印是一種將水泥基複合材料逐層堆疊的新型增材製造技術,因其無模化、自動化、快速化和靈活化的建造優勢在建築、橋梁、基礎設施等領域迅速興起。

按照規則,金氏認證官吳曉紅仔細查閱了橋梁的規劃方案、設計圖紙、施工建造過程資料、3D打印材料配製和用量等技術資料,聽取了第三方見證人的陳述意見,全程參與了現場測量過程,確認流程規範、合理,並且確認最終測量結果,為馬國偉教授頒發金氏世界紀錄證書。

「除了建造技術的成熟和指標參數的嚴謹,我們在橋梁設計上特別強調文化回歸。」馬國偉說。

建造過程中,這座橋應用了BIM虛擬倣真技術、特種水泥基纖維增韌複合材料、體外拉索預應力技術、智能傳感技術、物聯網雲平台健康監測系統等,實現了設計新型化、材料功能化、施工虛擬化以及裝配模塊化的智能建造。

   
揭開日本黑暗面的導演
是枝裕和說,他的電影含蓄地批評了現代日本,探討孤立、社會隱形以及伴隨職業成功而來的靈魂麻木,內容引發了許多的討論。《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描述了四個年幼的孩子被母親遺棄在東京小公寓的故事。

為愛朗讀 用故事的力量擁抱孩子
媽媽們,有多久沒坐下來跟孩子念一本書?這次找來名人親子,分享如何透過閱讀經營親子時光,更邀請到努力為童書、兒童劇團付出的說書人,談談他們的初衷。陪伴孩子,不只有玩樂,共讀的力量遠比你想像得還要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