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時間真的有療癒的魔力嗎?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人類啊,大概是世界上最擅長打擊自己、創造出負面思考的生物。 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那些工作穩定、薪資優渥、課業表現良好,甚至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生勝利組,大概不會理解我這種人的憂鬱或困擾吧?」 「唉!眾生皆幸福,唯獨我悲慘。這世界真是太不公平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許多頂尖大學研究所或企業演講時,邀請台下的聽眾寫出生活中的壓力源。照理說,這些在課業或成就上的佼佼者,遇到的困擾應該比其他人少、也過得很幸福吧?但他們寫出來的壓力卻是擠滿了整張紙的版面。似乎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壓力與困擾。 接下來我請他們把自己的壓力貼在黑板上,並且找人上台將這些壓力源加以分類。幾分鐘後,原本眼花撩亂的壓力事件像是妥善整理過的文件,被歸類成四到五個類別,這麼做之後就能發現,所謂的煩惱,其實沒有我們想像得這麼複雜。而且別人也擁有與我們相似的困擾,只是,我們往往只注意到別人過得美好的一面,從而顯得自己特別憂鬱與黑暗。 最後我會再邀請幾位聽眾上台,將這些壓力事件區分成「可解決」與「無法解決」兩類。 此時有趣的現象就出現了:有些事件之所以帶給他人壓力,經常是因為解決不了。但當他人在分類時,卻將這個被認為解決不了的事件移動到「可解決」的類別。這也意味著那些困住我們、被我們認為無解的問題,有時候其實是有因應之道的,只是我們的觀點或許有所侷限,因而將自己困在負面的情緒裡。 這也是本書想傳遞的重要概念:「憂鬱不是洞穴,而是隧道。」 或許處在恐慌、焦慮、憂鬱,甚至是強迫意念與行為中的你,總覺得自己快被這些痛苦的情緒所吞噬、就快要失去生活的力量了。這種情況絕對不是旁人一句「不要想太多」就能夠沒事的。這些症狀的出現有許多原因相互交雜:生理因素、認知模式、因應情緒的模式、人際互動品質等等。這些因素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然而也因為這樣,如果能夠找出其中的一個因素加以治療、處理,就可能會連帶著影響其他面向,讓情緒趨於平穩,幫認知打造一條更有建設性的思考脈絡,也能感受到對自己與對生活的希望感。 而這一切,需要你正視自己的狀況,不要閃躲、也不需要因為這些症狀對自己加以汙名化。「症狀」本身是一種訊息,它正在告訴你:「你的生活或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了,需要好好調整呀!」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收下這些訊息,並且找尋適當的資源來幫助自己。 是的,我相信你並不好受,甚至覺得自己是委屈的。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要鼓勵你:如果想要讓自己好起來,還是得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來幫助自己。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以為長大就會好了》,時間並沒有療癒的效果,相反地,帶著讓自己痛苦的思考模式或人際互動成長的我們,如果沒有改變,事情也不會有好轉的可能性,情緒當然也會持續受到影響。 我已經先一步幫你們看完這本書了。 好消息是,裡頭沒有艱深難懂的心理學理論、沒有遙不可及的道理或說教,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作者用平易近人的口吻帶著你瞭解自己的情緒。讀這一本書像是開啟一趟輕鬆的旅行,你將會在許多片刻看見與自己生活如此貼近的現象,作者偶爾也會邀請你坐下來休息片刻,以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告訴你因應的策略。而你將會在這段旅程中,逐漸獲得幫助自己過得更輕鬆、更健康的態度與方式。  >>>想看更多 | | | |
|
|
 | |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負面情緒診療室 為你帶來臨床精神科醫師與編輯的對談 簡單的字句中,我們開始重新了解自己,發現情緒其實有跡可循。 這週,一起聽聽醫師聊「負面情緒」,很多時候,因為沒有控制好這些情緒,會導致事情越發嚴重,我們要如何才能處理好這些負面情緒呢? 金惠男醫師說: 我認為沒有所謂「負面」的情緒。只是有些情緒超過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因此就會成為問題。情緒是告訴自己內在哪裡出了問題的訊號。 所以若想要解決這些情緒,首先需要正視這些情緒。只有認清「啊!我生氣了」「啊!我覺得很難過」「啊!我感到好孤單」等等情緒,才能好好地安慰自己,健康地表達出來。 編輯說: 意思就是說為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正視並承認自己的感情吧? 金惠男醫師說: 對。這是幾年前的事了。有一天,一位長期接受門診治療的患者,和家人一起來到了醫院。原來,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患者的母親和姊姊突然相繼辭世。家人因為擔心他受到衝擊而導致病情惡化,所以希望醫院能夠增加用藥量。然而,我並沒有增加劑量,而是告訴他的家人說:「如果是那種情況,恐怕連健康的人也會情緒大受打擊。」並且告訴患者,對家人的死亡感到悲傷和痛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果用藥物抑制這種悲傷,之後反而會成為問題。 我並沒有增加用藥量,而是委託患者家屬,希望在患者悲傷時能夠一起傷心,想哭時能夠一起哭。當然,當時我確信患者完全可以承受這種痛苦,所以才提出這樣的建議。事實上,後來那位患者告訴我,多虧當時健康地克服了悲傷,才能恢復自我情緒管理的自信。 >>>繼續閱讀 | | | |
|
| |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 土用丑日鰻魚日,好好花時間享受一頓飯。 據說,日本最老的廣告文案家是公元十八世紀,江戶時代的奇才發明家平賀源內。他寫的「本日土用丑日」至今在日本仍膾炙人口。 「土用」本來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的十八天,也就是一年裡會有四段「土用」。不過,源內揮筆寫了「本日土用丑日」的廣告旗子插在江戶一家鰻魚店前而吸引了眾多顧客之後,代代日本人都認為:立秋前的十八天才是要緊的「土用」,期間中的丑日就非得吃鰻魚不可…… 今年我決定在家裡做一頓鰻魚餐。事先把冷凍的紅燒鰻魚和白燒鰻魚採購好,到了土用丑日,再去魚店補買鰻魚肝和另一串用來做小菜的紅燒。 回到廚房,先煮飯,準備泡菜,拿點鰻魚肝來做清湯。 把買來的一串蒸熱切小後,再跟黃瓜片一起用三杯醋來拌一拌。等米飯煮好了,給兩個小孩端出媽媽製鰻魚餐來;至於老兩口呢,先吃點串燒、白燒、涼拌,同時喝點清酒,不亦樂乎。 看著孩子們匆匆吃完一頓大餐,我才曉得,人老了就是需要時間來享受美食的。  >>>想看更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