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內閣多元 紋面毛利人任外長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掌握其脈動。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東寫西讀
本期索引
2020/11/24 第3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粉絲專頁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小編微手記
比第一重要的…
多名台大生表示,進入國內第一名大學之後,才發現天外有天。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大學上周發表未來願景,要鬆綁學制,讓學生找到學習動機。在校長說明理念前,多位台大生分享心聲談到,從小一路追逐第一名,成了第一名後頓失方向。到了國內第一名大學,發現自己不再是第一,卻不知道除了讀書還擅長什麼,成了新壓力。

「進台大後覺得同學好厲害,好不習慣。以前都想著讀書可以考上好大學,但考上好大學後,發現自己不會讀書,不知道以後能幹嘛?」台大哲學系大四生謝璿說,這是「冒牌者症候群」,也就是雖然覺得自己不適合這裡,離開後也不知道能去哪。

謝璿說,「學哲學有什麼用?」一度困擾著她。於是她開始投入專案式學習,也找14名高中生辦哲學展,過程讓她發現哲學能培養看事情的觀點,還有好的論證能力。

台大工科海洋系的張哲浩說,成長過程都以第一志願要求自己,直到大考失利,才開始思考「醫學系不是我真正想念的東西,只是為滿足虛榮心」。他想讀的是機械等可以動手創造的科系,重考的機會讓他做了不同決定。

台大醫學系大六生蕭賢維說,他也曾經追逐成績,進第一志願後頓時失去目標。醫學系初期的課不是實務,沒有接觸實務的經驗,讓他不確定學這些的用意。直到進到病房,他才知道人文學科的重要性。

印象深刻的是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交流,他為了不丟台大的臉,分享艱難的解剖知識,但對方感興趣的反而是台灣的「大體老師」,還付諸行動,訪問了大體老師家屬,美國學生的行動力讓他佩服。

好讀本周五問:
1.動手做和動腦筋,你擅長哪一種?
2.你小時作文寫過「我的志願」,現在志願有改變嗎?
3.學業哪個部分你覺得有壓力?
4.你有為將來想走的路多學些什麼?或沒想過這類問題?
5.看過文中台大生的心路歷程,你有何感想?

11月26日╱周四中午12:00截稿,獲刊登者贈小禮一份,另選特別獎,神祕禮相贈,本期禮物於明年1月初寄送。投稿由此去

 
閱讀知天下
紐西蘭新閣組成多元 紋面毛利人任外長
文╱陳韻涵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前排左)、副總理羅伯森(前排右)與閣員們合影。圖/美聯社
紐西蘭10月17日舉行大選,計票一度因新冠肺炎疫情惡化而暫停,選舉結果11月6日出爐;總理阿爾登的政黨大獲全勝,成為紐西蘭1996年改行聯立制以來,第一個贏得國會多數的政黨。紐西蘭新內閣成員組成堪稱全球最多元,包括首位紋面的毛利原住民外交部長瑪胡塔(Nanaia Mahuta)、首位出櫃的副總理羅伯森(Grant Robertson),以及首位非裔難民後裔議員等。

120名閣員 組成多元

阿爾登的中間偏左派「工黨」在120席的國會中贏得65席,相當於49.1%,成為紐西蘭1996年改行聯立制以來,第一個贏得國會絕對多數的執政黨。她的第二任內閣120名閣員的組成多元,包括16位毛利原住民成員、十多位具備太平洋島國族裔背景者、11位出櫃的LGBT人士,還有紐西蘭國會首位非裔議員、來自厄利垂亞難民家庭的歐默爾(Ibrahim Omer)。

紐西蘭的內閣組成反映紐西蘭的人口組成及位居太平洋廣泛島嶼之間的特性。紐西蘭北島北帕莫斯頓市的梅西大學政治學教授理查.蕭(Richard Shaw)說:「這是真正的結構成果。」

約10%閣員 LGBT人士

紐西蘭內閣約10%閣員為出櫃的LGBT人士,其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新任副總理羅伯森(Grant Robertson)。紐西蘭因此超越英國,成為全球「最彩虹」的議會。在阿爾登第二任內閣籌組之前,英國下議院約7%閣員為出櫃同志。阿爾登宣布20名內閣成員時說:「這是一個根據才能和多元性組成的內閣和行政團隊,我對此感到驕傲,內閣成員們反映了選出他們的紐西蘭選民,我們為此感到驕傲。」

49歲的羅伯森曾任阿爾登競選團隊的首席策士,他在新內閣身兼副總理和金融暨基礎建設大臣的職務。阿爾登被問到是否刻意挑選出櫃同志擔任副總理時答道,選擇羅伯森是基於他的領導能力,而非他的性別認同。她說:「紐西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便是我們往往有空間讓這些問題變成次要。人們所代表的一切,在這裡並非優先考量,那通常不是我們最重要的身分。」

增加新部門 對抗疫情

她闡明第二任期的首要之務是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並復甦經濟,為此還新增了一個內閣專門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由衛生與教育部長葉建事(Chris Hipkins)出任。 她說:「我們面臨巨大挑戰,必須一起克服,很開心能正式開始磋商。」她認為,設立專門抗疫的部門將更聚焦邊境管制和隔離管理的議題,不會被其他更廣泛的公共衛生議題干擾。

阿爾登在威靈頓的紐西蘭總督府,以英文和毛利文宣誓就職後,指著在場的新閣員說:「我會說,圍著這張桌子而坐的是Aotearoa紐西蘭。」AotearoaI是毛利文,意指紐西蘭。

莫克紋面 登上國際政壇

瑪胡塔2016年在女兒的鼓勵下,接受毛利傳統刺青「莫克紋面」(moko kauae),成為紐西蘭首位下巴紋面的國會女議員。莫克紋面具有極大象徵意義,圖騰涵蓋紋面者的祖先、歷史與地位等訊息,紋面也有許多神聖的禮節必須遵守。

毛利王族的歷史可追溯至160多年前,且在紐西蘭政壇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現年50歲的馬胡並非紐西蘭首位毛利族外交部長,前任外交部長彼德斯(Winston Peters)也是毛利族人,但他沒有紋面。

瑪胡塔政治經歷豐富,曾任地方政府部長及毛利發展部副部長,1996年經由民選進入國會殿堂,以26歲的年紀成為紐西蘭當時最年輕毛利女性國會議員;24年後,她成為外交部長,再創部落先例。

 
話題補給站
媒體識讀—老鷹之手
文╱管中祥
農民長年徒手從土裡慢慢挖取蓮藕,一雙手變得粗大且變形,像老鷹的爪子。圖/《老鷹之手》臉書
俗諺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怪,現在的人大多吃過豬肉,沒看過豬走路,怎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這裡說的是傳統農業社會,過去的農村,有些人家中或鄰居會養豬,但除了少數專門飼養買賣的大戶,許多人養豬是為了貼補家用,除了過年過節外,大多沒有豬肉可吃,即使在農村裡常常看到豬走路,但也未必吃過豬肉。

社會越富裕 對栽種者越陌生

不過,現代社會人們反而大多吃過豬肉,卻沒看過豬走路,除了反映社會越來越富裕,若把傳統俗諺倒過來看,反而深刻地描繪現代人雖然吃著美食,但卻不清楚這些食物和它的產地與生產過程,對栽種農作的農人也十分陌生的真實現象。

農村遊行程 住一晚認識有限

雖然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農村旅遊行程,讓人離開都市,腳踏農地,但大多只是來去住一晚的短暫體驗,也許有機會粗略地了解農村生活,但對辛勞工作農夫的認識依然十分有限。

還好,台灣有不少描述農村的紀錄片及深度報導可以讓我們透過影像更為認識農村生活。

農村紀錄片 藉影像認識農村

例如,曾經榮獲2005年台北電影節首獎等多項大獎,還是當年最受歡迎國片的紀錄片《無米樂》,便描述台南後壁鄉的農民靠天吃飯,以及在對農業相對不友善的台灣社會如何辛苦耕耘,持續農作;公視出品的《農村的遠見》耗時4年,走訪台灣、德國、日本、荷蘭、美國、日本、印尼等國,帶著觀眾走入當地農村,了解農民如何以新的農業技術與經營理念努力打拚,發展永續農業;最近新完成的紀錄片《老鷹之手》說的則是民雄牛斗山藕農的故事。

餐桌的蓮藕 培植靠老鷹之手

《老鷹之手》的主角不是講老鷹,取這個片名其實有個聽來辛酸的故事。有次導演賴麗君和家鄉的藕農一起吃飯,看到藕農變形扭曲的雙手,農民指著自己的手說:「這就是我們的『怪手』,我們去吃辦桌都會不好意思,因為手很可怕!」,賴導演當下卻不這麼認為,她回答農民:「這不是雙『怪手』啦,是『老鷹之手』!」

許多人吃過蓮藕,但卻未必知道蓮藕長在哪裡?如何栽種?如何養成?過去我們餐桌上的蓮藕,其實就是這一雙雙「老鷹之手」一株株地種出來的,而這次的對話,也讓賴麗君導演決定回鄉拍攝《老鷹之手》紀錄自己家鄉的故事。

榮景雖消失 仍有藕農在堅持

《老鷹之手》拍攝3年,期間導演多次往返台北與民雄,她發現家鄉的景色逐漸改變,年輕人一個個離開,原有的蓮藕產業也逐漸消退。40年前的蓮藕曾外銷日本、香港等地,對農民來說,「挖蓮藕就如同採黃金」,一年可以賺100多萬,不過,隨著都市化的進程,榮景日漸消失,原有的耕地面積從100多甲縮減為40甲,而全盛階段有100多戶種植蓮藕,現在卻僅存27戶。

即使在這樣的光景下,仍有不少藕農堅守農村,畢竟這是他們生長的記憶與家庭的支撐,這塊土地不僅培育了家人,也讓許多台灣人得享美食。還好,近幾年有些年輕人願意種田,也帶來新的種植技術與行銷觀念,讓農村的未來似乎多了一點希望。

賴麗君導演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拍這部片也讓她自己跟農村的關係不中斷,她過去不敢承認自己是農家的孩子,但現在卻要驕傲地說:「我是農民養大的!」其實,農村是社會的根本,即使社會越來越現代化,我們都不能忘記桌上的飲食來自土地,對於農村,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認識與關心。

●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想看更多好文可上聯合學苑

 
作文小錦囊
聯合報寫作教室—咫尺可得的科技思索
文╱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呂倩如
對著鏡頭自拍、修圖、上傳,是時下常見的拍照模式。科技產物,以使用者的身分觀之,我們早已將其融入生活大小處;與學生連結,學校常是關切科技知識的傳遞、教導技能的學習與產出,但是在人手一機之今日,大部分孩子是更先成為接收科技產物的一方,對應至教育力推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其實生活中有著許多鮮活例子可思考。

既然自拍風行,我嘗試引領學生關注整形濾鏡的新聞。這對於滑世代應不難理解,顧名思義,可推測其為具有整形效果的濾鏡,但也有人看字面還無法充分想像。這時,先做一個類比:知道拍照的美顏功能吧?學生立刻點頭如搗蒜。再順勢介紹,整形濾鏡便是美顏功能的極致化,甚至讓五官型態都改造得耳目一新。如此,先確定題材和我們生活是平易貼近的,接著,為探索每個人對此流行現象的看法,便引導其想想自己,進而觀察他人。

先請同學回想,自身用過美肌、濾鏡功能嗎?使用後的感受如何?此時,常見反應是個個都露出害羞笑容,或者出聲指向班上某人經驗豐富,又或是回應某網紅修很大……。靦腆的笑容背後,代表什麼?是使用過,但不好意思坦承;或者承認有使用者,多是微修美肌效果,不會太誇張。不過問及濾鏡軟體選擇時,學生倒是娓娓數來,可見對這些工具並不陌生。只是,網路上許多「修很大」的照片又從何而來?

接下來,便請剛剛矛頭外指的同學來分享。這裡觀察的「他人」可分為:同學生活中能接觸之人,也包含這個社會環境對整形濾鏡的反應。有人表示修飾恰到好處,賞心悅目;見到照片大修者,有人覺得新奇有趣、亦有不習慣者。同時我們補充IG在2019年底禁用整形濾鏡的新聞,其中贊同、反對聲浪皆具,於此結合了同學意見、報導訊息,整理出正、反面觀點。兩者並列後,再引導思考個人傾向。

客觀釐清事實,是對議題思索的第一步,科技材料我們取之輕易,也可養成習慣,思之自然。至於主張的表達與書寫,且待下一階段來整理。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選購電子書還可享66折優惠。

 
活動報馬仔
樂學盃徵文賽 等你分享線上學習心得喔~~
今年,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的教育生態,不論是線上學習、線上開會、線上看展等軟體與平台,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原以為必須要「本人到現場」才能做的事情,突然被網路取而代之。

對於「線上化學習」,你體驗過了嗎?還是觀望中呢?你喜歡這種不出門就能上課的便利嗎?還是習慣老師在你面前授課的臨場感?

樂學網、《好讀》周報今年再度攜手舉辦「樂學盃議題寫作比賽」,就是以「線上學習疫外夯」為主題,邀請大家從「線上展覽、數位學習經驗與數位學習衝擊」三個題目中擇一論述。

本屆樂學盃徵文至2020年11月30日截止,12月20日於聯合報教育服務官網「聯合學苑」(udncollege.udn.com)公布得獎名單。投稿詳情可至樂學盃官網 查詢。

小編偷偷說,線上投稿還能加抽獎喔~~~

 
訊息公告
創造能激發熱情的職場
熱情為學習提供強大的動機,然而,我們在2017年針對美國員工的問卷調查發現,所有員工當中,只有13%在工作環境裡,表現出能真正幫助他們提升專業的熱情。我們如何創造能激發熱情的學習環境?

美國大選不論誰勝選 歐洲不敢再信賴
許多歐洲領袖受到美國總統川普鄙視,被他視為敵手和懶鬼而非盟友,因而期盼川普的對手拜登能夠當選,不過他們也痛苦地意識到,川普執政四年已經改變了世界和美國,反轉不易。
 
 
聯合報系教育事業部
│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 │ 電話:02-86925588 │ 傳真:02-86433968│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