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煉金」 監院人士籲政院「正視灰色地帶」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聯合電子報
聯合電子報
2022/01/01 第76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頭條
專題
要聞
焦點新聞
兩岸新聞
國際新聞
 
今日頭條
高雄「煉金」 監院人士籲政院「正視灰色地帶」
記者王慧瑛、徐白櫻、蔡晉宇、周志聯合報

國營事業、地方建商大手筆捐助改建壽山動物園,高雄獨特的「煉金術」讓國民黨高市議員黃紹庭質疑,經費透過捐募形式迴避議會監督,恐成難被檢驗的漏洞,監察院應介入調查。監院人士說,各級政府現行實質具回饋金內涵的相關辦法,大部分法令依據形同虛設,行政院應正視,「否則此灰色地帶持續存在,將使地方政府仗勢藉端,對國營事業予取予求」。

藍委將在總預算協商提主決議

監院人士說,地方政府要求國營事業挹注資金,已是陳年舊疾,監院七年前曾通案調查,如今看來依舊問題重重。監院調查報告曾指出,國內營利事業對各級政府機關捐贈,得不受金額限制,全數列為費用,但稅捐機關難以防杜營利事業藉捐贈政府機關之名,不當規避稅負,恐造成國稅流失。

一位財政及經濟委員會監委說,由於監察權屬事後權,此案是仍在進展案件,待告一段落,再審視是否立案調查。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賴士葆說,國民黨將在立院總預算朝野協商提出主決議,要求國營事業各縣市睦鄰經費須有統一標準,若在其他縣市有重要生產基地,就比照高雄辦理,國營事業睦鄰金若超過一定金額,必須送立院備查。

「難道沒藉勢藉端勒索疑慮嗎」

財主官員表示,政府單位收受捐款,要遵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及各部門接受各界捐款處理要點規範;對企業而言,繳稅與捐款都是支出可抵稅,但捐款可以指定對象、項目,從交朋友、建立關係上來看,確實更有效益。

律師劉嘉凱說,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機關得基於公益目的,接受所屬人員或外界主動捐贈,不得發起勸募。但遇重大災害或國際救援時,不在此限」,顯示政府機關不得主動發起勸募,監督者向被監督者募款,自然存有想像空間;但若政府沒給捐款企業不當利益,行政作為上也未厚此薄彼,公益捐款應給予正面評價。

法界人士說,公益勸募條文很清楚,為了公益目的,政府機關可被動接受外界主動捐款,但不得主動勸募,否則永無寧日,政府開口哪家企業敢說不,「難道沒有藉勢藉端勒索疑慮嗎?」高市府有無違法失職,檢察官應查辦清楚。

高市議會 將要求市府說清楚

高市議會國民黨團總召童燕珍表示,市府可編列預算或向中央提出需求,募來的錢恐形成防弊機制的漏洞,一月三日議會臨時會,黨團會要求市府說清楚。黃紹庭說,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募款過程、對象、金額、流向要公開透明,不該把法制面拋一邊,綠營人士還稱讚陳其邁很會募款,實在不講是非。

對於外界質疑建商捐助恐有利益迴避之嫌,高市府法制局長王世芳說,「這是人民的自由,不需要法源依據」,民間企業知道市府有改建動物園計畫,願意共襄盛舉,這是自己財產的處分,沒有利益迴避問題。

高市財政局長陳勇勝表示,民間企業、國營事業捐款給市府改建動物園,因有指定用途,就是進入市府公款專戶,收支、核銷時,主計及會計部門都管得到,和一般公務預算一樣,每一筆都清楚可受檢視。

 
TOP
專題
2022防疫見曙光? 春節大考驗
記者陳雨鑫、沈能元、謝承恩、許政聯合報

二○一九年十二月卅一日,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揭開全球與新冠疫情共處序幕。疫情進入第三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二○二○年「有驚無險」,二○二一年「驚濤駭浪」,今年真能如他希望「否極泰來」嗎?專家認為,春節防疫是目前最大考驗,但若全民挺過這一關,加上抗病毒藥物問世,這場世紀災疫有機會重見曙光。

去年一月廿三日武漢封城,國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進入二級開設,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進入第三年的指揮中心未來該扮演何種角色?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陳時中獨裁防疫」,春節後疫情若持續緩和,是考慮指揮中心退場的時機,建議回歸一般防疫即可。 □ □ □ □ □ □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這兩年來指揮中心在防疫上,幾乎是一把抓,疫苗、醫療、邊境管制全都管,但持續兩年了,官員身心負荷太重,實在非常辛苦;新的一年,建議中央、地方充分分權,如邊境管制等檢疫措施是中央職權,但各地防疫管理是地方責任,這樣大家都能喘口氣、休息一下。

對於今年疫情預測,指揮中心與專家學者看法一致,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從本土清零狀態,要走到邊境開放,還有一段路程。」不過,次世代疫苗如能順利上市,輔以抗病毒口服藥物,相信可更樂觀看待疫情的發展。

黃立民:年底有機會正常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致病率、死亡率有弱化趨勢,治療效果良好的口服藥物問世後,疫情就會走向終點,人類與病毒共存,就如同流感一樣。預估今年下半年就可看到勝利曙光,近年底時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搭配,將是終結疫情的關鍵。」林口長庚副院長、ACIP委員邱政洵提醒,「疫苗、維持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手段,加上抗病毒藥物,為穩定疫情的重要角色。」

邊境管制 擬採階梯式鬆綁

邊境管制方面,莊人祥表示,春節後若病毒確定流感化,今年在開放邊境管制前,就有機會縮短檢疫期間。這次春節檢疫專案開放「七加七」、「十加四」 ,讓返國民眾有機會在家檢疫,這也成為日後鬆綁邊境措施「試金石」。

莊人祥表示,由於Omicron確診者的潛伏期較短,如果春節檢疫專案順利成功攔截大多數境外移入確診者,春節過後,配合加強版篩檢措施,可望縮短檢疫期;如考慮開放邊境管制,將採階梯式鬆綁。

 
TOP
疫情邁向第三年/看不到終點 第一線不敢想像疫情再來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疫情一波波再起,絲毫沒有結束跡象。病房護理師、第一線急診醫師、醫檢師透露,疫情使醫療體系長久累積的問題雪上加霜,「本土疫情若再來?」讓人連想都不敢想。以下是第一線醫護的心聲:□

急診科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

為了防疫,醫療工作的流程和品質要求都更多,有很多額外的非臨床業務要處理。例如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陪病要先採檢才能放行,有些民眾不能理解,會認為是醫院要藉機賺錢,就不太願意配合,醫護人員要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解釋國家政策,勸導和管理的成本增加,對於第一線來說壓力不小。

疫情也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首先是本土疫情後,輕症就衝急診的人明顯變少,一直到第四季才又有點故態復萌。再者是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疫苗接種普及,下半年工作心情有比較輕鬆,沒有上半年那麼焦慮。疫苗接種後可以名正言順休一天假,雖然是無薪假,但這對於平常請個病假都很難的醫療人員來說,也是視若珍寶。

本土疫情爆發但醫療量能還沒整備好那段時間,很多醫護人員都在短時間內經歷大量的天人交戰時刻,多少都留下精神創傷,但都沒有被好好處理,醫療勞動長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如果一直擱置不理,以後再遇到更大挑戰勾起創傷,很可能就無法繼續這份工作。

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秘書長陳韋錡:

本土疫情爆發後,住院病人和陪病者都要做PCR,還有院外委託的檢體,這些都要兩小時內完成報告,以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再加上原本例行的檢驗、急診的檢驗,工作負擔很重,但醫院也沒有增聘人力。為了完成工作,我們常常回不了家、睡在醫院,披星戴月工作十七個小時以上,但若PCR報告出慢了,就會被檢討,真的是有苦難言。

疫情讓各部門更了解檢驗工作,政府補助五百萬讓我們得到高通量的PCR檢驗儀器,衛福部也有準備醫檢師的獎勵金。不過工會調查發現,醫檢師竟然都還沒領到五月的獎勵金,甚至有半數醫檢師沒有被醫院造冊。檢驗技術再先進,醫檢師都承擔著感染風險,低薪加上獎勵金的差別待遇,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北部區域醫院心臟內科病房林護理師:

醫院開設專責病房時,我們病房混雜收治三到五個科別的病人,全部病情都很嚴重,才會在疫情期間不得不住院。面對完全陌生的科別,醫院沒有派人來教我們,我們就打電話去問別的病房同事、上網看影片,想辦法自學,每天都很害怕出錯。那兩、三個月,我每天工時動輒高達十四個小時,出門上班前吃第一餐,下班回家才吃到第二餐。

疫情時有錢也請不到看護,看到很多年紀大的家屬來顧病人,我們不敢期待他們幫得上忙,所以換尿布、翻身這些也是我們做。疫情後還多了「管理家屬」這項工作,要面對家屬對採檢規定的抗拒和憤怒,壓力很大。有時病人臨終,依當時規定只能一人陪病,其他家屬就對著護理站咆哮,我們就靜靜被罵,讓他們宣洩情緒。

有些同事已轉職,我也一直想要離職。你問我,如果明年本土疫情再來,有沒有信心會比上次更好?我只能說,當然會擔心,但根本不敢再想下去。

 
TOP
疫情邁向第三年/2021幸好美日捐疫苗 2022追趕接種率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新冠肺炎延燒近兩年。去年底歐美率先開打疫苗,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到今年底為因應變異株和抗體衰退,也紛紛開打第三劑疫苗。而嚴守邊境一年多的台灣,疫苗政策相形「顢頇」,一開始不但疫苗到貨慢、民眾接種率也低,直到五月爆發本土疫情,社會才開始重視疫苗接種,幸而國際援助,提升疾苗覆蓋率。

去年各國搶買疫苗,甚至歐美開始接種時,我國卻還談不定疫苗的購買。除了只願購買少量疫苗而與廠商談判破局外,深陷疫苗代理權和黑箱的爭議中。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疫苗採購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去年三到五月,當時以發展國產疫苗為主體,全力輔導;但到了去年中,國產疫苗研發速度嚴重落後,邁向第二階段,轉為國際採購,因此從去年八月到今年二月都還在洽談、採購。

然而到今年三月,仍只有購買到少量疫苗,且進貨緩慢,加上遇到本土疫情,疫苗嚴重不足。好在第三階段有其他國家援助,尤其美、日前後各捐贈約400萬劑,「算是滿幸運的」。第四階段則是九、十月由企業贊助的BNT陸續到貨,台灣才比較有穩定的疫苗到貨、接種。

蘇益仁直言,從疫苗採購便能看到我國當權者對疫苗的認知錯誤,尤其是在去年底、今年初面對疫苗採購不利的狀況時,居然仍對外定調「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可以慢慢選」;導致我國接種整整晚了歐美、以色列、新加坡等國近半年。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現在各國開始接種第三劑,我國在疫苗政策上該如何迎頭趕上?蘇益仁表示,目前我國疫苗供應尚稱穩定,且顯示明年疫苗供應量過剩,接下來的重點不在採購,而在如何提升接種率。

他說,從美國接種情形可以看出,只有疫苗覆蓋率六成並不夠。我國目前第一劑覆蓋率近八成,但第二劑覆蓋率則只有六成多,尤其年長者等高危險族群的接種率更低,應盡快將長者當作最主要接種對象,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八成。

截至12月30日,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第一劑涵蓋率為79.96%、第二劑68.9%,追加劑0.63%,基礎加強劑0.02%。統計到12月27日,75歲以上第一劑覆蓋率為73.8%、第二劑66.9%;反觀較晚接種的30至49歲族群,第一劑涵蓋率高達92.6%、第二劑80.9%,18至29歲族群,第一劑覆蓋率則為96.3%、第二劑79.6%。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許多老年人認為疫情不嚴重,加上過去接種疫苗曾產生副作用,因此不願意接種,但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風險高,應有更高的接種率。

林應然建議,老年人合併許多慢性疾病,最好由常看的醫師或家庭醫師向其解說「為何要施打疫苗」、「疫苗副作用」等,協助接種。

針對第三劑施打,蘇益仁也表示,目前預測明年一、二月將是下一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尤其長者多為接種AZ疫苗,抗體衰退快,不應以五個月為第三劑接種間隔基礎,而是應在一月底疫情流行前讓老年人盡快打到第三劑疫苗。

對於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林應然則認為,現在正值第二劑疫苗和第三劑疫苗接種人數「青黃不接」時,加上新冠肺炎疫苗為多劑型,反而應該使用疫苗預約平台,讓預約接種者集中到某一醫療院所接種,而大規模施打時開放至各醫療院所接種,才便於民眾接種且不會浪費疫苗。

 
TOP
要聞
影/曙光連22槓!數千人湧三仙台望曙光雲層太厚失望返
記者卜敏正/攝影聯合報

超過5000民眾今天清晨齊聚台東成功鎮三仙台,迎接2022年曙光,但清晨三仙台外海天象不佳、雲層太厚,6時11分後遲不見曙光!,之後6點38分日出時間也未見太陽露臉,代表今年迎曙光再次落空,這也是東管處從2000年舉辦元旦迎曙光活動至今連22槓。

依中央氣象局預告,今年本島平地第1道曙光,台東三仙台和屏東恆春龍坑同為6點11分,但預定日出時間台東比屏東約晚27秒,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每年都在台東三仙台舉辦迎曙光活動,雖然過去21年迎曙光年年落空,今天清晨還是吸引超過5000人到訪。

昨晚12時不到,三仙台外停車場已經停滿車輛,上千名民眾到三仙台跨年熬夜,清晨6時更湧入超過5000人,登上八拱橋等待曙光,但因天候不佳、烏雲遮蔽,6時11分後仍看不到曙光出現,之後也未看到太陽露臉,讓不少民眾感嘆可惜,但眾人仍不減興致,舉起手機相互拍照打卡留念。

東管處表示,三仙台遊憩區最大亮點的跨海八拱橋,自1987年完工迄今,由於橋梁長期受颱風、地震災害及環境鹽害侵蝕,東管處為確保橋梁通行安全,去年5月知進行修繕,上月25日才完工,讓民眾遊□、迎曙光更方便。

除了迎接曙光,東管處亦以「曙光歡樂送,就在東海岸」為主軸,從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邀請大家到東海岸旅遊,凡是至特約店家消費即可參與「消費折扣送」和「消費好禮送□二重送,相關優惠訊息可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

 
TOP
台北101跨年煙火 360秒璀璨迎接2022年
記者許正宏/台北即時報導攝影中心
一年一度的台北101跨年煙火,在疫情影響下如期登場,今年以「迎向美好未來」為主題,施放時間總長為360秒各式煙火,這次延續去年的「360度立體特效輪狀煙火」,並首度在高樓架設「動態展翅煙火」及「高空愛心煙火」,以美麗璀璨的煙火迎接2022年的到來。
 
TOP
焦點新聞
任內最後一次跨年感謝萬華 柯文哲:你們守住了萬華
記者楊正海/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加跨年倒數,柯文哲致詞時特別感謝萬華區的市民朋友,柯說,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候,「你們守住了萬華」。

柯文哲說,今年是台灣比較辛苦的一年,在5月中旬的時候,疫情突然爆發,也因為疫情的關係,生活受到很多的干擾、限制,甚至還有人失去親人。

柯說,他常常說,面對挫折打擊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面對個整挫折打擊,沒有失去對人事的熱情,所以應當把這些挫折打擊或城前進的動力,在新的一年繼續向前進。

柯文哲指出,疫情改變了工作型態,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改變了對公共生活的認知。5月的時候,台北的疫情達到高峰,但是北市在兩個星期之內就把疫情控制下來,今天,能在這裡一起跨年,其實這也是見證了台灣民主社會的勝利。

柯文哲表示,他要向各位市民朋友道謝,在疫情期間,自動自發的配合台北市政府的政策,才能夠有效的阻斷社區的傳播鏈。他始終相信,國家的力量來自全體國民,而全體國民的健康,是民主國家最大的資本。

柯說,他要特別感謝萬華區的市民朋友,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候,「你們守住了萬華」守住萬華,才能守住台北;守住台北,才能守住全台灣。所以,特別謝謝你們。

柯文哲表示,在這一年來,北市面臨很多困難跟挑戰,所幸都能一一克服,在這裡,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包括防疫最前線的警消醫護,還有社會局、民政局、環保局,甚至更多更多的無名英雄,要謝謝他們,現在才能在這裡一起慶祝跨年。

柯文哲指出,他幾年和大家一起在這裡跨年,是他人生的特別經驗,以後也會是他美好的回憶。未來台北市還是會在民主自由多元開放的道路上,穩定向前進,相信台北會是一個移居、永續的光榮城市。

 
TOP
林智堅不選大新竹 挨批權謀
記者張裕珍、吳亮賢/連線報導聯合報
40年前力推新竹縣市分家的新竹市前市長施性忠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新竹市長林智堅宣布不選大新竹市長是「權謀」,不值得一信,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向神明保證不選,「結果呢?」新竹市政府表示,林智堅已公開宣布不參選2022年大新竹市長,不再回應政治口水。

大新竹合併牽動小黨布局,民眾黨秘書長謝立功表示,若真的升格,民眾黨一定會派人參選,目前最適合的人選就是立委高虹安。時代力量人士表示,原本立委邱顯智考慮參選,但若升格大新竹後,恐面臨兩大黨夾殺,勝選機率不高,若又要辭去立委,可能性並不高。

施性忠是黨外人士,被視為新竹市「施家班」領袖人物,曾任縣轄市新竹市末代市長的他,當年以推動新竹市改制省轄市為重要政見,喊出「沒升格就辭職」;1982年7月1日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他被派升為首任市長。

高齡83歲施性忠說,40年前因閩客、教育等建設因素,考量分家才利於管理,不能認同40年後竟走回頭路,「在我眼睛還沒閉上前,別想再把新竹市拉回去」。

施性忠說,若為新竹縣民倡議合併,他能理解接受,就像兄弟分家,較窮的兄弟想回家一起煮大鍋菜,但新竹市相對富裕,合併不會比現在好,他強烈反對。

林智堅雖已宣布不選2022大新竹市長,施直言,可信度零,「我百分之百懷疑」,不參選是權謀,這只是以退為進,變數仍多。

對於施性忠反對走合併回頭路,新竹市政府市長室秘書蕭喬薇指出,「穿越時空」的評論無法適用今日大新竹,城市規模、產業發展與4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在美中貿易競爭下,新竹已成台灣最重要的戰略產業;至於合併後兩縣市資源分配差異,明顯是忽略大新竹已成為一個生活圈的事實,更忽略雙邊縣市民需求。

 
TOP
灰色政治獻金? 要攤在陽光下
記者王慧瑛、林政忠聯合報

一座城市動物園改建,彷彿一齣現代版黑色喜劇。令人聯想起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曾描繪的寓言故事,想要建立公平正義的豬,最後卻建立另一種不公不義;一個標榜程序正義起家的政黨,如今卻跳過正途、另闢蹊徑,宛如動物農莊的諷刺結局,取得領導權的豬穿起最討厭的人類衣服,依舊重複著過去的錯誤。

高雄市長陳其邁一紙公文,輕易募得壽山動物園改建所需的五億經費,高雄市的獨特「煉金術」,讓雙北市長柯文哲、侯友宜都超級羨慕,羨慕之餘,議論聲也此起彼落,連監察院都直言,從國營事業和建商等民營企業大手筆捐款,缺乏法源和監督機制,各界質疑是充滿灰色空間的另類政治獻金,有必要攤在陽光下檢視。

國家資源應該公平分配,不患寡、患不均,過去資源確實集中在北部,如今反轉過來灌注到高雄,頭細腳粗也有失比例原則。壽山動物園改建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睦鄰金捐助更是藍綠長年積習,絕非高雄獨有,其他縣市長不必冷言冷語,應該協助建立正確制度。

壽山動物園改建獲得台電、中油、中鋼大手筆金援,地方十餘家建商也慷慨解囊,仔細檢視榜上有名的捐款大戶,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是赫赫有名大建商,被鎖定的對象至少代表「夠大咖」。近期高雄招商引資成績亮眼,台積電等國際大廠爭相插旗,房價水漲船高,市府若和建商太「麻吉」,小老百姓不免憂心,市府立場會不會過於傾斜,未來在審照核發是否會手軟?

國營事業則被質疑淪為縣市政府提款機,百里侯各憑本事搶食資源,一向與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的建商也是動物園改造的「功德主」。建商是政治人物金主不是新鮮事,藍綠皆然,面對市府開口表達需求,很難不配合,樂於花點錢和市府交陪,或當作花錢買保險。

建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公益精神值得嘉許,可議的是市府毫不避嫌心態,市府對建商有審照、監督權責,若淪為「一家親」,基層公務員依法行政難道不會礙手礙腳或揣摩上意,防弊機制如何取信於民。

再者,議會應是監督制衡政府最有力機構,手握預算審查權,可防止行政濫權和浪費,但捐款沒列入公務預算,流向不夠透明,議會監督不到錢如何支用,不免讓人擔心,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會成為政商特權組合的俎上肉。

 
TOP
大新竹熱議 中彰齊挺中台第2都
記者陳秋雲、劉明岩、趙容萱/連線聯合報

不讓民進黨「大新竹」議題搶盡鋒頭,國民黨兩大中台灣百里侯昨天齊發聲,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北部和南部分別有3個、2個直轄市,但大中部7縣市只有台中市1個直轄市,中部應優先升格第二個直轄市;彰化縣長王惠美也說,台中和彰化400萬人口,結合成雙城區,未來中台發展絕對不一樣。

盧秀燕昨天到嘉義市參觀台灣設計展,與嘉義市長黃敏惠同框。盧秀燕說,縣市升格第一要公平、第二要區域平衡,大中部7縣市只有台中市1個直轄市,以中部區塊的重要性、人口密集度,不管彰化單獨升格,或嘉義縣市、雲林地區,應優先升格第2個直轄市。

王惠美說,北部有雙北、桃園區塊,南部有台南、高雄,唯獨中部只有台中市,台中、彰化加起來400萬人口,結合成雙城區,人口不會過度集中,還能帶動區域發展,彰化升格後,中部地區絕對會不一樣。

台中縣前副縣長張壯熙曾為前總統馬英九規畫「3都15縣」區域計畫。張說,台灣並不大,各縣市應受到直轄市待遇,才不會有被剝奪感;彰化縣人口、面積與產業規模,與新竹縣市相當,大新竹若能升格,彰化縣自然也當仁不讓。

張壯熙也說,台灣應朝向合併為3大都會區發展,形成各自生活圈,像桃園機捷深入雙北,桃園航空城、林口區域發展都與雙北密不可分;台中與彰化、南投也是如此,在過渡時期讓彰化升格直轄市,有利地方發展。

不過,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至亮說,台灣不大,應從行政、財政收支整體考量,否則工商發展快、有錢縣市升格,沒錢的窮鄉僻壤誰來照顧?

 
TOP
境外移入昨暴增41例 「嚴峻警訊」
記者謝承恩、陳雨鑫、沈能元、楊正聯合報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前天憂心忡忡表示,病例數單日破五十也別意外,指揮中心昨天就公布新增四十一例境外移入案例,創下新高。昨天是去年最後一天,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至集中檢疫所,表示大量境外移入病例對邊境造成威脅,這是「非常嚴峻的警訊」,呼籲邊境管理及居家檢疫須嚴謹執行。

昨天雖無本土個案,但北市旅館疑似群聚個案中的三名確診者,最早確診的案一七○五八,基因定序為Omicron變異株。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工作人員及離開防疫旅館已採檢者,皆為陰性,環境採檢九個採檢點,也是陰性,目前社區沒有擴散情形。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境外移入以美國入境十四例最多,有廿五例為突破性感染,另十四例入境國家調查中。

指揮中心要求,今起外送員、批發市場員等廿六場域人員及第一到三類、第七類人員,須完整接種疫苗才能上工。莊人祥說,民眾可憑小黃卡或者出示紙本、數位健康證明供場所查核,一月仍在宣導及督導階段,尚無罰則,未來將視狀況調整。

為讓春節專案民眾,居家檢疫、解隔離前採檢更便利,北市府在大佳河濱公園設置「得來速」篩檢站,居檢者在檢疫期滿前可預約防疫計程車到現場,不用下車就能完成採檢。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前往視察表示,計程車司機等工作人員風險高,目前考慮與專家討論,是不是提早施打第三劑疫苗。

「紐約時報」報導,南非由Omicron帶動的第四波疫情,從崛起、進入高峰到降溫,速度都快得讓人吃驚。僅四周便達峰值,然後兩周急劇下降。南非官員表示,已度過這波Omicron高峰,染疫病故也未顯著增加;但估算美國要到今年一月中才達峰值,屆時一周恐確診多達五百萬例。

 
TOP
政府課錯稅 逾15年全民討嘸
記者沈婉玉、侯俐安、蔡晉宇/台北聯合報

去年四大公投日前一天、各界目光焦點都集中在公投時,總統公布修正「稅捐稽徵法」部分條文,毫無意外未引起任何注意,靜悄悄地上路施行。其中包括曾喧騰一時的「陳長文條款」被修改,未來民眾若被政府課錯稅,超過十五年就拿不回溢繳稅款。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大嘆,修法倒退「太糟糕」,完全背離民主國家「有限政府」的基本原則,政府的權力是用於服務人民,不得立法限制或侵犯人民的權利。先秦時期古聖先賢還知道要警惕「苛政猛於虎」,早已進入民主社會的台灣,政府居然堂而皇之修法擴張政府權力、限縮人民權利。

立法院修法前,朝野立委都曾有人表達反對意見,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表示,自己的提案版本是主張沒有時限,政府機關若課錯稅,返還本來就天公地道。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態,不排除再推動修法還原。

當初會出現「陳長文條款」,肇因於陳長文登記在太太名下的一處自用住宅,自一九九二年起,被稅捐單位誤依營業用稅率課房屋稅,稅率從百分之一點二變成三,直到二○○七年秘書察覺有異,陳長文才發現被政府課錯稅,而且一錯十五年。

陳長文為此提申訴、告上行政法院,最後行政法院仍以稅捐稽徵法中的時效限制等規定,判決稅捐機關只須退還五年內超徵稅款。當年行政法院的判決結果經聯合報報導,引起各方注意。

二○○八年盧秀燕等立委認為烏龍稅單退稅有時效限制,是損害人民權利、有違租稅正義,提案修法,行政院也提出修法草案,最後依行政院版修正通過,只要政府機關課錯稅,退稅無年限,並加計利息退還,還可溯及既往,陳長文因此可領回十五年多繳的近十七萬元房屋稅,此條款也被稱為「陳長文條款」。

「這是個十分荒誕的故事」。陳長文回憶親身經歷,原本在修法後慶幸社會愈來愈進步,增加對人民保障。沒想到行政單位居然提案修法「開倒車」,烏龍稅單退稅請求權限制十五年,超過就喪失退稅權益。

財政部表示,基於法律安定性,並兼顧人民相較於政府機關處於訊息劣勢,納稅義務人錯誤致溢繳稅款得申請退稅期間由「五年」修正為「十年」;政府機關錯誤致溢繳稅款得申請退稅期間,參照民法規定,由「無期限」修正為「十五年」。

法界人士分析,過去民法金錢請求權最長時效為十五年,其中一項因素是資料保存不易,但這是「上個世紀的法律設定條件」,現在是數位化時代,且公法與民法對民眾法益保障,不應如此輕易畫上等號,請求權時效有檢討空間。

 
TOP
兩岸新聞
習近平2022年新年賀詞 再現「兩岸」與「一國兩制」
記者黃雅慧/即時報導聯合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依慣例於31日晚間發表2022年新年賀詞,除了回顧大陸在2022年脫貧成績外,也在致詞中再度提「一國兩制」,並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習近平表示回首這一年,意義非凡。在演說中提及2021年以來的工作,比如建黨百年、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更強調人民的重要性,「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他說,「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經過一代代接續努力,以前貧困的人們,現在也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在兩岸關係上,他說「一直牽掛著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只有和衷共濟、共同努力,『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實現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真誠期盼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向前,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而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則未提及兩岸及港澳,僅提到防疫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

 
TOP
何韻詩報平安 今如期演唱
記者呂佳蓉/綜合報導聯合報
前香港立場新聞董事、歌手何韻詩遭扣查卅六小時,前晚獲准交保在臉書發文報平安,並說今天的線上音樂會仍按照原訂計畫舉行,「歌,仍是要唱下去的」。

何韻詩是在十二月卅日深夜十一時四十五分發布這則貼文,並附上與已故香港藝人梅艷芳的合照。這則文章先向各方關心她的人報平安,「自己身心都好,也不好意思讓大家掛心」。

她說這兩天獨自等待的時間,都想起今天(十二月卅日)是每年最特別的日子。何韻詩口中的日子是梅艷芳逝世周年。何韻詩表示,「靠哼著妳(指梅艷芳)的歌穩定自己的心。唱著唱著,好像有你們陪伴在旁,就不感到孤單了。」

何韻詩最後說:「這個星期日的網上音樂會,將按照原訂計畫舉行。歌,仍是要唱下去的。到時見。」

何韻詩是梅艷芳唯一入室的女徒弟,她在梅艷芳身旁八年,很受梅艷芳疼愛與信任。梅艷芳曾在一九八九年聲援「六四事件」,遭到大陸封殺,到一九九五年解禁。之後梅艷芳到大陸舉辦演唱會,應歌迷要求唱了禁歌「壞女孩」,再度被大陸封殺,直到二○○二年才被解禁。

另外,英國外交官員批評香港警方本周突襲香港獨立媒體「立場新聞」拘捕七名相關人士,英國外交部主管亞洲事務副部長米林在推特上表示,港警突襲行動「進一步蠶食香港言論自由」。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昨天表示:「香港是法治社會,依法保障香港民眾享有包括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內的各項權利。港警完全是依法行事,無可指摘」。

 
TOP
國際新聞
Omicron風暴襲美 專家:要過正常生活已不可能
華盛頓30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美國衛生專家今天警告,Omicron變異株疫情引發的感染人數創新高勢必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很難讓生活正常運轉」,呼籲民眾準備好長期抗戰。

路透社統計數據顯示,根據7天平均值,美國已連續第2天新增病例數創新高,每天新增超過29萬人確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根據統計,美國至少有18州和自治領地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新增確診刷新紀錄。馬里蘭州、俄亥俄州和華盛頓特區的住院人數也創新高,整體而言,美國染疫住院人數增加27%。

伴隨耶誕假期旅行的感染激增,加上新年慶祝活動即將到來,學校致力解決學生在寒假後重返課堂的問題。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博士告訴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我們將看到這個國家的病例數急劇上升,我們將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轉。」

他說:「病毒暴風雪將在下月來襲,整個社會都會因此受到壓力。」

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昨天表示,從現在一路到明年一月底,病例恐會持續增加。

專家警告,由於篩檢短缺加上突破性感染,飆升的確診人數將在未來幾週,讓醫院、緊急應變服務、以及學校和零售商店等陷入混亂。

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傳染病專家霍特茲(Peter Hoetz)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我們真的得很小心,不能對Omicron輕敵 。」

霍特茲說,染疫住院人數增加的同時,愈來愈多醫護確診使得醫院人力吃緊的情況也同樣令人憂心,加上有效治療愈來愈少,「我們正處在非常嚴重時期」。

數據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美國迄今累計82萬5663人病故,最新一波住院大多是未接種疫苗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本月公布對抗Omicron疫情新計畫,其中包括加強聯邦對醫院支援以及提供更多篩檢等。但有些專家表示,這對已快燎原的疫情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也為時已晚。

學校如何因應飆升的疫情也是關鍵,特別是對於在職父母而言。華盛頓和紐約的教育系統矢言會加強篩檢,好讓學校維持開放。與此同時,美國已有部分大學延後新學期或改為線上教學。

美國教育部長卡多納(Miguel Cardona)坦承存在教職員人力問題,但呼籲學校採取措施把孩子留在課堂上。

他告訴MSNBC,有別於去年閉校,「我們現在有更好的工具。學校應維持開放」,並說仍備有聯邦經費用於補強人力和篩檢。

歐斯特荷姆說:「我們的隧道盡頭確實有光,但是現在,大家必須先準備好長期抗戰。」

 
TOP
日本研發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 爭取2023年發射
編譯羅方妤/即時報導聯合報
日本共同社報導,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正在合作,研發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爭取在2023年發射。木製人造衛星造價便宜且容易加工,任務結束後能在大氣層焚燒殆盡,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較小,也不會有碎片掉落地面,對人類造成威脅。

日本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計畫明年2月,將先試驗把木材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研究其耐用性。他們將硬度不同的各種木板安裝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實驗裝置,暴露太空中約9個月,研究極端環境下木材腐化狀況。

他們計畫打造邊長10公分的立方體小型衛星,以木材和太陽能板覆蓋外側,內部安裝電路板。由於木材不會屏蔽電磁波,天線可以安裝在內部。研究團隊也計畫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推薦這種人造衛星。

目前人類大多以鋁打造人造衛星。但這種人造衛星進入大氣層後,會產生氧化鋁粒子反射太陽光,有可能使地球氣溫下降。此外,掉落的碎片也可能威脅到人類安全。

 
TOP
備妥嚴厲制裁 拜登:普亭不可以入侵烏克蘭
記者張文馨/華盛頓即時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拜登30日和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通話,拜登31日對媒體表示,他清楚向普亭表明,「不可入侵烏克蘭」,「美國將會施加嚴厲制裁,與北約盟友強化在歐洲的軍力,俄羅斯要為此付出沈重代價。」

另外,白宮官員表示,拜登將在下月2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表達在俄羅斯大軍壓境之際,美國仍支持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

「我不會在這裡公開談判,但是我們把話說清楚,他(指普亭)不可以,我要強調,不可以入侵烏克蘭。」拜登31日在德拉瓦州這樣表示。

美國媒體CNBC報導,拜登將在兩天後與澤倫斯基通話,且檢視接下來針對「協助緩和區域情勢」的外交計畫。

拜登和普亭本月分別在7日與30日通話,烏克蘭情勢為兩次通話重點,第二次的通話是應俄方要求舉行,雙方談了50分鐘。

美俄領導人密集通話是否有助俄羅斯稍稍打消侵略意圖,拜登說,他得到的訊息是,普亭同意參與下月在歐洲舉行三項重要會議。

拜登表示,普亭在對話中提出了對北約(NATO)、美國及歐洲國家的部分疑慮,美國也提出自己的顧慮,美國清楚表達,只有在情勢和緩的狀況下,這些會議才可能奏效,美國始終願意磋商並推動進展。

此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1日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通話,討論接下來北約和俄羅斯的接觸,強調北約準備好與俄國展開有意義的對話,也會團結抵禦對烏克蘭的侵略。

國務院表示,布林肯也分別與義大利和加拿大外長通話,討論有關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情勢。

 
TO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高雄「煉金」 監院人士籲政院「正視灰色地帶」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聯合電子報
聯合電子報
2022/01/01 第767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頭條
專題
要聞
焦點新聞
兩岸新聞
國際新聞
 
今日頭條
高雄「煉金」 監院人士籲政院「正視灰色地帶」
記者王慧瑛、徐白櫻、蔡晉宇、周志聯合報

國營事業、地方建商大手筆捐助改建壽山動物園,高雄獨特的「煉金術」讓國民黨高市議員黃紹庭質疑,經費透過捐募形式迴避議會監督,恐成難被檢驗的漏洞,監察院應介入調查。監院人士說,各級政府現行實質具回饋金內涵的相關辦法,大部分法令依據形同虛設,行政院應正視,「否則此灰色地帶持續存在,將使地方政府仗勢藉端,對國營事業予取予求」。

藍委將在總預算協商提主決議

監院人士說,地方政府要求國營事業挹注資金,已是陳年舊疾,監院七年前曾通案調查,如今看來依舊問題重重。監院調查報告曾指出,國內營利事業對各級政府機關捐贈,得不受金額限制,全數列為費用,但稅捐機關難以防杜營利事業藉捐贈政府機關之名,不當規避稅負,恐造成國稅流失。

一位財政及經濟委員會監委說,由於監察權屬事後權,此案是仍在進展案件,待告一段落,再審視是否立案調查。

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賴士葆說,國民黨將在立院總預算朝野協商提出主決議,要求國營事業各縣市睦鄰經費須有統一標準,若在其他縣市有重要生產基地,就比照高雄辦理,國營事業睦鄰金若超過一定金額,必須送立院備查。

「難道沒藉勢藉端勒索疑慮嗎」

財主官員表示,政府單位收受捐款,要遵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及各部門接受各界捐款處理要點規範;對企業而言,繳稅與捐款都是支出可抵稅,但捐款可以指定對象、項目,從交朋友、建立關係上來看,確實更有效益。

律師劉嘉凱說,公益勸募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機關得基於公益目的,接受所屬人員或外界主動捐贈,不得發起勸募。但遇重大災害或國際救援時,不在此限」,顯示政府機關不得主動發起勸募,監督者向被監督者募款,自然存有想像空間;但若政府沒給捐款企業不當利益,行政作為上也未厚此薄彼,公益捐款應給予正面評價。

法界人士說,公益勸募條文很清楚,為了公益目的,政府機關可被動接受外界主動捐款,但不得主動勸募,否則永無寧日,政府開口哪家企業敢說不,「難道沒有藉勢藉端勒索疑慮嗎?」高市府有無違法失職,檢察官應查辦清楚。

高市議會 將要求市府說清楚

高市議會國民黨團總召童燕珍表示,市府可編列預算或向中央提出需求,募來的錢恐形成防弊機制的漏洞,一月三日議會臨時會,黨團會要求市府說清楚。黃紹庭說,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募款過程、對象、金額、流向要公開透明,不該把法制面拋一邊,綠營人士還稱讚陳其邁很會募款,實在不講是非。

對於外界質疑建商捐助恐有利益迴避之嫌,高市府法制局長王世芳說,「這是人民的自由,不需要法源依據」,民間企業知道市府有改建動物園計畫,願意共襄盛舉,這是自己財產的處分,沒有利益迴避問題。

高市財政局長陳勇勝表示,民間企業、國營事業捐款給市府改建動物園,因有指定用途,就是進入市府公款專戶,收支、核銷時,主計及會計部門都管得到,和一般公務預算一樣,每一筆都清楚可受檢視。

 
TOP
專題
2022防疫見曙光? 春節大考驗
記者陳雨鑫、沈能元、謝承恩、許政聯合報

二○一九年十二月卅一日,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揭開全球與新冠疫情共處序幕。疫情進入第三年,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二○二○年「有驚無險」,二○二一年「驚濤駭浪」,今年真能如他希望「否極泰來」嗎?專家認為,春節防疫是目前最大考驗,但若全民挺過這一關,加上抗病毒藥物問世,這場世紀災疫有機會重見曙光。

去年一月廿三日武漢封城,國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進入二級開設,由陳時中擔任指揮官,進入第三年的指揮中心未來該扮演何種角色?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陳時中獨裁防疫」,春節後疫情若持續緩和,是考慮指揮中心退場的時機,建議回歸一般防疫即可。 □ □ □ □ □ □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這兩年來指揮中心在防疫上,幾乎是一把抓,疫苗、醫療、邊境管制全都管,但持續兩年了,官員身心負荷太重,實在非常辛苦;新的一年,建議中央、地方充分分權,如邊境管制等檢疫措施是中央職權,但各地防疫管理是地方責任,這樣大家都能喘口氣、休息一下。

對於今年疫情預測,指揮中心與專家學者看法一致,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台灣從本土清零狀態,要走到邊境開放,還有一段路程。」不過,次世代疫苗如能順利上市,輔以抗病毒口服藥物,相信可更樂觀看待疫情的發展。

黃立民:年底有機會正常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病毒致病率、死亡率有弱化趨勢,治療效果良好的口服藥物問世後,疫情就會走向終點,人類與病毒共存,就如同流感一樣。預估今年下半年就可看到勝利曙光,近年底時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搭配,將是終結疫情的關鍵。」林口長庚副院長、ACIP委員邱政洵提醒,「疫苗、維持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非藥物手段,加上抗病毒藥物,為穩定疫情的重要角色。」

邊境管制 擬採階梯式鬆綁

邊境管制方面,莊人祥表示,春節後若病毒確定流感化,今年在開放邊境管制前,就有機會縮短檢疫期間。這次春節檢疫專案開放「七加七」、「十加四」 ,讓返國民眾有機會在家檢疫,這也成為日後鬆綁邊境措施「試金石」。

莊人祥表示,由於Omicron確診者的潛伏期較短,如果春節檢疫專案順利成功攔截大多數境外移入確診者,春節過後,配合加強版篩檢措施,可望縮短檢疫期;如考慮開放邊境管制,將採階梯式鬆綁。

 
TOP
疫情邁向第三年/看不到終點 第一線不敢想像疫情再來
記者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疫情一波波再起,絲毫沒有結束跡象。病房護理師、第一線急診醫師、醫檢師透露,疫情使醫療體系長久累積的問題雪上加霜,「本土疫情若再來?」讓人連想都不敢想。以下是第一線醫護的心聲:□

急診科醫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

為了防疫,醫療工作的流程和品質要求都更多,有很多額外的非臨床業務要處理。例如為了避免院內感染,陪病要先採檢才能放行,有些民眾不能理解,會認為是醫院要藉機賺錢,就不太願意配合,醫護人員要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解釋國家政策,勸導和管理的成本增加,對於第一線來說壓力不小。

疫情也帶來一些好的改變,首先是本土疫情後,輕症就衝急診的人明顯變少,一直到第四季才又有點故態復萌。再者是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累積,疫苗接種普及,下半年工作心情有比較輕鬆,沒有上半年那麼焦慮。疫苗接種後可以名正言順休一天假,雖然是無薪假,但這對於平常請個病假都很難的醫療人員來說,也是視若珍寶。

本土疫情爆發但醫療量能還沒整備好那段時間,很多醫護人員都在短時間內經歷大量的天人交戰時刻,多少都留下精神創傷,但都沒有被好好處理,醫療勞動長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如果一直擱置不理,以後再遇到更大挑戰勾起創傷,很可能就無法繼續這份工作。

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秘書長陳韋錡:

本土疫情爆發後,住院病人和陪病者都要做PCR,還有院外委託的檢體,這些都要兩小時內完成報告,以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再加上原本例行的檢驗、急診的檢驗,工作負擔很重,但醫院也沒有增聘人力。為了完成工作,我們常常回不了家、睡在醫院,披星戴月工作十七個小時以上,但若PCR報告出慢了,就會被檢討,真的是有苦難言。

疫情讓各部門更了解檢驗工作,政府補助五百萬讓我們得到高通量的PCR檢驗儀器,衛福部也有準備醫檢師的獎勵金。不過工會調查發現,醫檢師竟然都還沒領到五月的獎勵金,甚至有半數醫檢師沒有被醫院造冊。檢驗技術再先進,醫檢師都承擔著感染風險,低薪加上獎勵金的差別待遇,很難吸引年輕人投入。

北部區域醫院心臟內科病房林護理師:

醫院開設專責病房時,我們病房混雜收治三到五個科別的病人,全部病情都很嚴重,才會在疫情期間不得不住院。面對完全陌生的科別,醫院沒有派人來教我們,我們就打電話去問別的病房同事、上網看影片,想辦法自學,每天都很害怕出錯。那兩、三個月,我每天工時動輒高達十四個小時,出門上班前吃第一餐,下班回家才吃到第二餐。

疫情時有錢也請不到看護,看到很多年紀大的家屬來顧病人,我們不敢期待他們幫得上忙,所以換尿布、翻身這些也是我們做。疫情後還多了「管理家屬」這項工作,要面對家屬對採檢規定的抗拒和憤怒,壓力很大。有時病人臨終,依當時規定只能一人陪病,其他家屬就對著護理站咆哮,我們就靜靜被罵,讓他們宣洩情緒。

有些同事已轉職,我也一直想要離職。你問我,如果明年本土疫情再來,有沒有信心會比上次更好?我只能說,當然會擔心,但根本不敢再想下去。

 
TOP
疫情邁向第三年/2021幸好美日捐疫苗 2022追趕接種率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新冠肺炎延燒近兩年。去年底歐美率先開打疫苗,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到今年底為因應變異株和抗體衰退,也紛紛開打第三劑疫苗。而嚴守邊境一年多的台灣,疫苗政策相形「顢頇」,一開始不但疫苗到貨慢、民眾接種率也低,直到五月爆發本土疫情,社會才開始重視疫苗接種,幸而國際援助,提升疾苗覆蓋率。

去年各國搶買疫苗,甚至歐美開始接種時,我國卻還談不定疫苗的購買。除了只願購買少量疫苗而與廠商談判破局外,深陷疫苗代理權和黑箱的爭議中。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我國新冠肺炎疫苗採購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去年三到五月,當時以發展國產疫苗為主體,全力輔導;但到了去年中,國產疫苗研發速度嚴重落後,邁向第二階段,轉為國際採購,因此從去年八月到今年二月都還在洽談、採購。

然而到今年三月,仍只有購買到少量疫苗,且進貨緩慢,加上遇到本土疫情,疫苗嚴重不足。好在第三階段有其他國家援助,尤其美、日前後各捐贈約400萬劑,「算是滿幸運的」。第四階段則是九、十月由企業贊助的BNT陸續到貨,台灣才比較有穩定的疫苗到貨、接種。

蘇益仁直言,從疫苗採購便能看到我國當權者對疫苗的認知錯誤,尤其是在去年底、今年初面對疫苗採購不利的狀況時,居然仍對外定調「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可以慢慢選」;導致我國接種整整晚了歐美、以色列、新加坡等國近半年。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現在各國開始接種第三劑,我國在疫苗政策上該如何迎頭趕上?蘇益仁表示,目前我國疫苗供應尚稱穩定,且顯示明年疫苗供應量過剩,接下來的重點不在採購,而在如何提升接種率。

他說,從美國接種情形可以看出,只有疫苗覆蓋率六成並不夠。我國目前第一劑覆蓋率近八成,但第二劑覆蓋率則只有六成多,尤其年長者等高危險族群的接種率更低,應盡快將長者當作最主要接種對象,提高疫苗接種率至八成。

截至12月30日,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第一劑涵蓋率為79.96%、第二劑68.9%,追加劑0.63%,基礎加強劑0.02%。統計到12月27日,75歲以上第一劑覆蓋率為73.8%、第二劑66.9%;反觀較晚接種的30至49歲族群,第一劑涵蓋率高達92.6%、第二劑80.9%,18至29歲族群,第一劑覆蓋率則為96.3%、第二劑79.6%。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許多老年人認為疫情不嚴重,加上過去接種疫苗曾產生副作用,因此不願意接種,但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風險高,應有更高的接種率。

林應然建議,老年人合併許多慢性疾病,最好由常看的醫師或家庭醫師向其解說「為何要施打疫苗」、「疫苗副作用」等,協助接種。

針對第三劑施打,蘇益仁也表示,目前預測明年一、二月將是下一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尤其長者多為接種AZ疫苗,抗體衰退快,不應以五個月為第三劑接種間隔基礎,而是應在一月底疫情流行前讓老年人盡快打到第三劑疫苗。

對於疫苗預約平台「暫時」退場,林應然則認為,現在正值第二劑疫苗和第三劑疫苗接種人數「青黃不接」時,加上新冠肺炎疫苗為多劑型,反而應該使用疫苗預約平台,讓預約接種者集中到某一醫療院所接種,而大規模施打時開放至各醫療院所接種,才便於民眾接種且不會浪費疫苗。

 
TOP
要聞
影/曙光連22槓!數千人湧三仙台望曙光雲層太厚失望返
記者卜敏正/攝影聯合報

超過5000民眾今天清晨齊聚台東成功鎮三仙台,迎接2022年曙光,但清晨三仙台外海天象不佳、雲層太厚,6時11分後遲不見曙光!,之後6點38分日出時間也未見太陽露臉,代表今年迎曙光再次落空,這也是東管處從2000年舉辦元旦迎曙光活動至今連22槓。

依中央氣象局預告,今年本島平地第1道曙光,台東三仙台和屏東恆春龍坑同為6點11分,但預定日出時間台東比屏東約晚27秒,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每年都在台東三仙台舉辦迎曙光活動,雖然過去21年迎曙光年年落空,今天清晨還是吸引超過5000人到訪。

昨晚12時不到,三仙台外停車場已經停滿車輛,上千名民眾到三仙台跨年熬夜,清晨6時更湧入超過5000人,登上八拱橋等待曙光,但因天候不佳、烏雲遮蔽,6時11分後仍看不到曙光出現,之後也未看到太陽露臉,讓不少民眾感嘆可惜,但眾人仍不減興致,舉起手機相互拍照打卡留念。

東管處表示,三仙台遊憩區最大亮點的跨海八拱橋,自1987年完工迄今,由於橋梁長期受颱風、地震災害及環境鹽害侵蝕,東管處為確保橋梁通行安全,去年5月知進行修繕,上月25日才完工,讓民眾遊□、迎曙光更方便。

除了迎接曙光,東管處亦以「曙光歡樂送,就在東海岸」為主軸,從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邀請大家到東海岸旅遊,凡是至特約店家消費即可參與「消費折扣送」和「消費好禮送□二重送,相關優惠訊息可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

 
TOP
台北101跨年煙火 360秒璀璨迎接2022年
記者許正宏/台北即時報導攝影中心
一年一度的台北101跨年煙火,在疫情影響下如期登場,今年以「迎向美好未來」為主題,施放時間總長為360秒各式煙火,這次延續去年的「360度立體特效輪狀煙火」,並首度在高樓架設「動態展翅煙火」及「高空愛心煙火」,以美麗璀璨的煙火迎接2022年的到來。
 
TOP
焦點新聞
任內最後一次跨年感謝萬華 柯文哲:你們守住了萬華
記者楊正海/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加跨年倒數,柯文哲致詞時特別感謝萬華區的市民朋友,柯說,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候,「你們守住了萬華」。

柯文哲說,今年是台灣比較辛苦的一年,在5月中旬的時候,疫情突然爆發,也因為疫情的關係,生活受到很多的干擾、限制,甚至還有人失去親人。

柯說,他常常說,面對挫折打擊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面對個整挫折打擊,沒有失去對人事的熱情,所以應當把這些挫折打擊或城前進的動力,在新的一年繼續向前進。

柯文哲指出,疫情改變了工作型態,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改變了對公共生活的認知。5月的時候,台北的疫情達到高峰,但是北市在兩個星期之內就把疫情控制下來,今天,能在這裡一起跨年,其實這也是見證了台灣民主社會的勝利。

柯文哲表示,他要向各位市民朋友道謝,在疫情期間,自動自發的配合台北市政府的政策,才能夠有效的阻斷社區的傳播鏈。他始終相信,國家的力量來自全體國民,而全體國民的健康,是民主國家最大的資本。

柯說,他要特別感謝萬華區的市民朋友,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候,「你們守住了萬華」守住萬華,才能守住台北;守住台北,才能守住全台灣。所以,特別謝謝你們。

柯文哲表示,在這一年來,北市面臨很多困難跟挑戰,所幸都能一一克服,在這裡,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包括防疫最前線的警消醫護,還有社會局、民政局、環保局,甚至更多更多的無名英雄,要謝謝他們,現在才能在這裡一起慶祝跨年。

柯文哲指出,他幾年和大家一起在這裡跨年,是他人生的特別經驗,以後也會是他美好的回憶。未來台北市還是會在民主自由多元開放的道路上,穩定向前進,相信台北會是一個移居、永續的光榮城市。

 
TOP
林智堅不選大新竹 挨批權謀
記者張裕珍、吳亮賢/連線報導聯合報
40年前力推新竹縣市分家的新竹市前市長施性忠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新竹市長林智堅宣布不選大新竹市長是「權謀」,不值得一信,行政院長蘇貞昌曾向神明保證不選,「結果呢?」新竹市政府表示,林智堅已公開宣布不參選2022年大新竹市長,不再回應政治口水。

大新竹合併牽動小黨布局,民眾黨秘書長謝立功表示,若真的升格,民眾黨一定會派人參選,目前最適合的人選就是立委高虹安。時代力量人士表示,原本立委邱顯智考慮參選,但若升格大新竹後,恐面臨兩大黨夾殺,勝選機率不高,若又要辭去立委,可能性並不高。

施性忠是黨外人士,被視為新竹市「施家班」領袖人物,曾任縣轄市新竹市末代市長的他,當年以推動新竹市改制省轄市為重要政見,喊出「沒升格就辭職」;1982年7月1日新竹市改制升格為省轄市,他被派升為首任市長。

高齡83歲施性忠說,40年前因閩客、教育等建設因素,考量分家才利於管理,不能認同40年後竟走回頭路,「在我眼睛還沒閉上前,別想再把新竹市拉回去」。

施性忠說,若為新竹縣民倡議合併,他能理解接受,就像兄弟分家,較窮的兄弟想回家一起煮大鍋菜,但新竹市相對富裕,合併不會比現在好,他強烈反對。

林智堅雖已宣布不選2022大新竹市長,施直言,可信度零,「我百分之百懷疑」,不參選是權謀,這只是以退為進,變數仍多。

對於施性忠反對走合併回頭路,新竹市政府市長室秘書蕭喬薇指出,「穿越時空」的評論無法適用今日大新竹,城市規模、產業發展與4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在美中貿易競爭下,新竹已成台灣最重要的戰略產業;至於合併後兩縣市資源分配差異,明顯是忽略大新竹已成為一個生活圈的事實,更忽略雙邊縣市民需求。

 
TOP
灰色政治獻金? 要攤在陽光下
記者王慧瑛、林政忠聯合報

一座城市動物園改建,彷彿一齣現代版黑色喜劇。令人聯想起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曾描繪的寓言故事,想要建立公平正義的豬,最後卻建立另一種不公不義;一個標榜程序正義起家的政黨,如今卻跳過正途、另闢蹊徑,宛如動物農莊的諷刺結局,取得領導權的豬穿起最討厭的人類衣服,依舊重複著過去的錯誤。

高雄市長陳其邁一紙公文,輕易募得壽山動物園改建所需的五億經費,高雄市的獨特「煉金術」,讓雙北市長柯文哲、侯友宜都超級羨慕,羨慕之餘,議論聲也此起彼落,連監察院都直言,從國營事業和建商等民營企業大手筆捐款,缺乏法源和監督機制,各界質疑是充滿灰色空間的另類政治獻金,有必要攤在陽光下檢視。

國家資源應該公平分配,不患寡、患不均,過去資源確實集中在北部,如今反轉過來灌注到高雄,頭細腳粗也有失比例原則。壽山動物園改建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睦鄰金捐助更是藍綠長年積習,絕非高雄獨有,其他縣市長不必冷言冷語,應該協助建立正確制度。

壽山動物園改建獲得台電、中油、中鋼大手筆金援,地方十餘家建商也慷慨解囊,仔細檢視榜上有名的捐款大戶,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是赫赫有名大建商,被鎖定的對象至少代表「夠大咖」。近期高雄招商引資成績亮眼,台積電等國際大廠爭相插旗,房價水漲船高,市府若和建商太「麻吉」,小老百姓不免憂心,市府立場會不會過於傾斜,未來在審照核發是否會手軟?

國營事業則被質疑淪為縣市政府提款機,百里侯各憑本事搶食資源,一向與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的建商也是動物園改造的「功德主」。建商是政治人物金主不是新鮮事,藍綠皆然,面對市府開口表達需求,很難不配合,樂於花點錢和市府交陪,或當作花錢買保險。

建商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公益精神值得嘉許,可議的是市府毫不避嫌心態,市府對建商有審照、監督權責,若淪為「一家親」,基層公務員依法行政難道不會礙手礙腳或揣摩上意,防弊機制如何取信於民。

再者,議會應是監督制衡政府最有力機構,手握預算審查權,可防止行政濫權和浪費,但捐款沒列入公務預算,流向不夠透明,議會監督不到錢如何支用,不免讓人擔心,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會成為政商特權組合的俎上肉。

 
TOP
大新竹熱議 中彰齊挺中台第2都
記者陳秋雲、劉明岩、趙容萱/連線聯合報

不讓民進黨「大新竹」議題搶盡鋒頭,國民黨兩大中台灣百里侯昨天齊發聲,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北部和南部分別有3個、2個直轄市,但大中部7縣市只有台中市1個直轄市,中部應優先升格第二個直轄市;彰化縣長王惠美也說,台中和彰化400萬人口,結合成雙城區,未來中台發展絕對不一樣。

盧秀燕昨天到嘉義市參觀台灣設計展,與嘉義市長黃敏惠同框。盧秀燕說,縣市升格第一要公平、第二要區域平衡,大中部7縣市只有台中市1個直轄市,以中部區塊的重要性、人口密集度,不管彰化單獨升格,或嘉義縣市、雲林地區,應優先升格第2個直轄市。

王惠美說,北部有雙北、桃園區塊,南部有台南、高雄,唯獨中部只有台中市,台中、彰化加起來400萬人口,結合成雙城區,人口不會過度集中,還能帶動區域發展,彰化升格後,中部地區絕對會不一樣。

台中縣前副縣長張壯熙曾為前總統馬英九規畫「3都15縣」區域計畫。張說,台灣並不大,各縣市應受到直轄市待遇,才不會有被剝奪感;彰化縣人口、面積與產業規模,與新竹縣市相當,大新竹若能升格,彰化縣自然也當仁不讓。

張壯熙也說,台灣應朝向合併為3大都會區發展,形成各自生活圈,像桃園機捷深入雙北,桃園航空城、林口區域發展都與雙北密不可分;台中與彰化、南投也是如此,在過渡時期讓彰化升格直轄市,有利地方發展。

不過,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至亮說,台灣不大,應從行政、財政收支整體考量,否則工商發展快、有錢縣市升格,沒錢的窮鄉僻壤誰來照顧?

 
TOP
境外移入昨暴增41例 「嚴峻警訊」
記者謝承恩、陳雨鑫、沈能元、楊正聯合報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前天憂心忡忡表示,病例數單日破五十也別意外,指揮中心昨天就公布新增四十一例境外移入案例,創下新高。昨天是去年最後一天,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至集中檢疫所,表示大量境外移入病例對邊境造成威脅,這是「非常嚴峻的警訊」,呼籲邊境管理及居家檢疫須嚴謹執行。

昨天雖無本土個案,但北市旅館疑似群聚個案中的三名確診者,最早確診的案一七○五八,基因定序為Omicron變異株。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工作人員及離開防疫旅館已採檢者,皆為陰性,環境採檢九個採檢點,也是陰性,目前社區沒有擴散情形。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境外移入以美國入境十四例最多,有廿五例為突破性感染,另十四例入境國家調查中。

指揮中心要求,今起外送員、批發市場員等廿六場域人員及第一到三類、第七類人員,須完整接種疫苗才能上工。莊人祥說,民眾可憑小黃卡或者出示紙本、數位健康證明供場所查核,一月仍在宣導及督導階段,尚無罰則,未來將視狀況調整。

為讓春節專案民眾,居家檢疫、解隔離前採檢更便利,北市府在大佳河濱公園設置「得來速」篩檢站,居檢者在檢疫期滿前可預約防疫計程車到現場,不用下車就能完成採檢。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前往視察表示,計程車司機等工作人員風險高,目前考慮與專家討論,是不是提早施打第三劑疫苗。

「紐約時報」報導,南非由Omicron帶動的第四波疫情,從崛起、進入高峰到降溫,速度都快得讓人吃驚。僅四周便達峰值,然後兩周急劇下降。南非官員表示,已度過這波Omicron高峰,染疫病故也未顯著增加;但估算美國要到今年一月中才達峰值,屆時一周恐確診多達五百萬例。

 
TOP
政府課錯稅 逾15年全民討嘸
記者沈婉玉、侯俐安、蔡晉宇/台北聯合報

去年四大公投日前一天、各界目光焦點都集中在公投時,總統公布修正「稅捐稽徵法」部分條文,毫無意外未引起任何注意,靜悄悄地上路施行。其中包括曾喧騰一時的「陳長文條款」被修改,未來民眾若被政府課錯稅,超過十五年就拿不回溢繳稅款。

理律法律事務所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大嘆,修法倒退「太糟糕」,完全背離民主國家「有限政府」的基本原則,政府的權力是用於服務人民,不得立法限制或侵犯人民的權利。先秦時期古聖先賢還知道要警惕「苛政猛於虎」,早已進入民主社會的台灣,政府居然堂而皇之修法擴張政府權力、限縮人民權利。

立法院修法前,朝野立委都曾有人表達反對意見,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表示,自己的提案版本是主張沒有時限,政府機關若課錯稅,返還本來就天公地道。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態,不排除再推動修法還原。

當初會出現「陳長文條款」,肇因於陳長文登記在太太名下的一處自用住宅,自一九九二年起,被稅捐單位誤依營業用稅率課房屋稅,稅率從百分之一點二變成三,直到二○○七年秘書察覺有異,陳長文才發現被政府課錯稅,而且一錯十五年。

陳長文為此提申訴、告上行政法院,最後行政法院仍以稅捐稽徵法中的時效限制等規定,判決稅捐機關只須退還五年內超徵稅款。當年行政法院的判決結果經聯合報報導,引起各方注意。

二○○八年盧秀燕等立委認為烏龍稅單退稅有時效限制,是損害人民權利、有違租稅正義,提案修法,行政院也提出修法草案,最後依行政院版修正通過,只要政府機關課錯稅,退稅無年限,並加計利息退還,還可溯及既往,陳長文因此可領回十五年多繳的近十七萬元房屋稅,此條款也被稱為「陳長文條款」。

「這是個十分荒誕的故事」。陳長文回憶親身經歷,原本在修法後慶幸社會愈來愈進步,增加對人民保障。沒想到行政單位居然提案修法「開倒車」,烏龍稅單退稅請求權限制十五年,超過就喪失退稅權益。

財政部表示,基於法律安定性,並兼顧人民相較於政府機關處於訊息劣勢,納稅義務人錯誤致溢繳稅款得申請退稅期間由「五年」修正為「十年」;政府機關錯誤致溢繳稅款得申請退稅期間,參照民法規定,由「無期限」修正為「十五年」。

法界人士分析,過去民法金錢請求權最長時效為十五年,其中一項因素是資料保存不易,但這是「上個世紀的法律設定條件」,現在是數位化時代,且公法與民法對民眾法益保障,不應如此輕易畫上等號,請求權時效有檢討空間。

 
TOP
兩岸新聞
習近平2022年新年賀詞 再現「兩岸」與「一國兩制」
記者黃雅慧/即時報導聯合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依慣例於31日晚間發表2022年新年賀詞,除了回顧大陸在2022年脫貧成績外,也在致詞中再度提「一國兩制」,並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習近平表示回首這一年,意義非凡。在演說中提及2021年以來的工作,比如建黨百年、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更強調人民的重要性,「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他說,「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經過一代代接續努力,以前貧困的人們,現在也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此同時,在兩岸關係上,他說「一直牽掛著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只有和衷共濟、共同努力,『一國兩制』才能行穩致遠。實現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真誠期盼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向前,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而習近平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則未提及兩岸及港澳,僅提到防疫與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

 
TOP
何韻詩報平安 今如期演唱
記者呂佳蓉/綜合報導聯合報
前香港立場新聞董事、歌手何韻詩遭扣查卅六小時,前晚獲准交保在臉書發文報平安,並說今天的線上音樂會仍按照原訂計畫舉行,「歌,仍是要唱下去的」。

何韻詩是在十二月卅日深夜十一時四十五分發布這則貼文,並附上與已故香港藝人梅艷芳的合照。這則文章先向各方關心她的人報平安,「自己身心都好,也不好意思讓大家掛心」。

她說這兩天獨自等待的時間,都想起今天(十二月卅日)是每年最特別的日子。何韻詩口中的日子是梅艷芳逝世周年。何韻詩表示,「靠哼著妳(指梅艷芳)的歌穩定自己的心。唱著唱著,好像有你們陪伴在旁,就不感到孤單了。」

何韻詩最後說:「這個星期日的網上音樂會,將按照原訂計畫舉行。歌,仍是要唱下去的。到時見。」

何韻詩是梅艷芳唯一入室的女徒弟,她在梅艷芳身旁八年,很受梅艷芳疼愛與信任。梅艷芳曾在一九八九年聲援「六四事件」,遭到大陸封殺,到一九九五年解禁。之後梅艷芳到大陸舉辦演唱會,應歌迷要求唱了禁歌「壞女孩」,再度被大陸封殺,直到二○○二年才被解禁。

另外,英國外交官員批評香港警方本周突襲香港獨立媒體「立場新聞」拘捕七名相關人士,英國外交部主管亞洲事務副部長米林在推特上表示,港警突襲行動「進一步蠶食香港言論自由」。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昨天表示:「香港是法治社會,依法保障香港民眾享有包括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內的各項權利。港警完全是依法行事,無可指摘」。

 
TOP
國際新聞
Omicron風暴襲美 專家:要過正常生活已不可能
華盛頓30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美國衛生專家今天警告,Omicron變異株疫情引發的感染人數創新高勢必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很難讓生活正常運轉」,呼籲民眾準備好長期抗戰。

路透社統計數據顯示,根據7天平均值,美國已連續第2天新增病例數創新高,每天新增超過29萬人確診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根據統計,美國至少有18州和自治領地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新增確診刷新紀錄。馬里蘭州、俄亥俄州和華盛頓特區的住院人數也創新高,整體而言,美國染疫住院人數增加27%。

伴隨耶誕假期旅行的感染激增,加上新年慶祝活動即將到來,學校致力解決學生在寒假後重返課堂的問題。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博士告訴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我們將看到這個國家的病例數急劇上升,我們將很難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轉。」

他說:「病毒暴風雪將在下月來襲,整個社會都會因此受到壓力。」

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昨天表示,從現在一路到明年一月底,病例恐會持續增加。

專家警告,由於篩檢短缺加上突破性感染,飆升的確診人數將在未來幾週,讓醫院、緊急應變服務、以及學校和零售商店等陷入混亂。

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傳染病專家霍特茲(Peter Hoetz)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我們真的得很小心,不能對Omicron輕敵 。」

霍特茲說,染疫住院人數增加的同時,愈來愈多醫護確診使得醫院人力吃緊的情況也同樣令人憂心,加上有效治療愈來愈少,「我們正處在非常嚴重時期」。

數據顯示,自2020年初以來,美國迄今累計82萬5663人病故,最新一波住院大多是未接種疫苗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本月公布對抗Omicron疫情新計畫,其中包括加強聯邦對醫院支援以及提供更多篩檢等。但有些專家表示,這對已快燎原的疫情來說,根本是杯水車薪,也為時已晚。

學校如何因應飆升的疫情也是關鍵,特別是對於在職父母而言。華盛頓和紐約的教育系統矢言會加強篩檢,好讓學校維持開放。與此同時,美國已有部分大學延後新學期或改為線上教學。

美國教育部長卡多納(Miguel Cardona)坦承存在教職員人力問題,但呼籲學校採取措施把孩子留在課堂上。

他告訴MSNBC,有別於去年閉校,「我們現在有更好的工具。學校應維持開放」,並說仍備有聯邦經費用於補強人力和篩檢。

歐斯特荷姆說:「我們的隧道盡頭確實有光,但是現在,大家必須先準備好長期抗戰。」

 
TOP
日本研發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 爭取2023年發射
編譯羅方妤/即時報導聯合報
日本共同社報導,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正在合作,研發全球首顆「木製」人造衛星,爭取在2023年發射。木製人造衛星造價便宜且容易加工,任務結束後能在大氣層焚燒殆盡,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較小,也不會有碎片掉落地面,對人類造成威脅。

日本京都大學和住友林業公司計畫明年2月,將先試驗把木材暴露在太空環境中,研究其耐用性。他們將硬度不同的各種木板安裝在國際太空站外的實驗裝置,暴露太空中約9個月,研究極端環境下木材腐化狀況。

他們計畫打造邊長10公分的立方體小型衛星,以木材和太陽能板覆蓋外側,內部安裝電路板。由於木材不會屏蔽電磁波,天線可以安裝在內部。研究團隊也計畫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推薦這種人造衛星。

目前人類大多以鋁打造人造衛星。但這種人造衛星進入大氣層後,會產生氧化鋁粒子反射太陽光,有可能使地球氣溫下降。此外,掉落的碎片也可能威脅到人類安全。

 
TOP
備妥嚴厲制裁 拜登:普亭不可以入侵烏克蘭
記者張文馨/華盛頓即時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拜登30日和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通話,拜登31日對媒體表示,他清楚向普亭表明,「不可入侵烏克蘭」,「美國將會施加嚴厲制裁,與北約盟友強化在歐洲的軍力,俄羅斯要為此付出沈重代價。」

另外,白宮官員表示,拜登將在下月2日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表達在俄羅斯大軍壓境之際,美國仍支持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

「我不會在這裡公開談判,但是我們把話說清楚,他(指普亭)不可以,我要強調,不可以入侵烏克蘭。」拜登31日在德拉瓦州這樣表示。

美國媒體CNBC報導,拜登將在兩天後與澤倫斯基通話,且檢視接下來針對「協助緩和區域情勢」的外交計畫。

拜登和普亭本月分別在7日與30日通話,烏克蘭情勢為兩次通話重點,第二次的通話是應俄方要求舉行,雙方談了50分鐘。

美俄領導人密集通話是否有助俄羅斯稍稍打消侵略意圖,拜登說,他得到的訊息是,普亭同意參與下月在歐洲舉行三項重要會議。

拜登表示,普亭在對話中提出了對北約(NATO)、美國及歐洲國家的部分疑慮,美國也提出自己的顧慮,美國清楚表達,只有在情勢和緩的狀況下,這些會議才可能奏效,美國始終願意磋商並推動進展。

此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1日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通話,討論接下來北約和俄羅斯的接觸,強調北約準備好與俄國展開有意義的對話,也會團結抵禦對烏克蘭的侵略。

國務院表示,布林肯也分別與義大利和加拿大外長通話,討論有關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情勢。

 
TOP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