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語文學史上最有名的「盜版門」:真假《吉訶德》 【閱讀重點】 - 1614年,西語文學經典《吉訶德》上市九年後出現「盜版續集」,卻引起一波長達四百多年的真假考究,為西語文學史帶來另一種貢獻。
- 「盜版續集」據傳由作者塞萬提斯的勁敵撰寫,一度被認為比原著更出色。
- 「盜版續集」的出現,讓塞萬提斯不得不在生前把握時間振筆疾書,完成正版《吉訶德》續集,可說達成了意外效果。
七、八月份沸沸揚揚的論文門,似乎讓普羅大眾也關注到平常鮮少接觸的學術倫理。其實,學倫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科技的進步不斷地變革修訂,也是一門需要教導和訓練的知識,並非自我感覺良好或口若懸河即能定理。 《吉訶德》正版 vs. 盜版,考究四百餘年 時代的大事紀能喚醒人類的記憶與歷史,反思事物的根源和改變,銘記其中訓誡。這讓我想起了西班牙語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盜用」 (或掠奪) ,那就是《吉訶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第二部的真假之辯。學倫、著作權法或商標法也是長時期演變才逐漸受到重視,慶幸的是,《吉訶德》為小說創作,真偽兩個版本,歷時四百餘年的考究與辯論,正本清源之外,成為學術研究的經典與對比範例。 塞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 生命最後十餘年,幾乎投注全部心力撰寫《吉訶德》。1597年因負責徵收稅款帳目不清,有侵佔公款之虞而身陷囹圄,卻在監牢裡孕育了《吉訶德》,於1605年出版第一部。塞萬提斯一方面自我解嘲,護衛這部作品可能的缺失,另一方面又自我拉抬,宣揚自己的批判精神,嘲弄朝中要人掉書袋的浮誇賣弄、針砭騎士文學和宮廷傳統的虛偽。 《吉訶德》的誕生在書市引起的騷動、迴響和影響,是一鳴驚人,也是一發不可收拾,從此綿延四個世紀迄今,可預見的未來,也將永續千秋萬世。塞萬提斯的原創第 25 章「憂鬱美少年」的黑山奇遇裡 (塞萬提斯擬仿另一位騎士文學人物「阿瑪迪斯」的別名,用來形容吉訶德) ,吉訶德和桑丘的對話隱約可見「抄寫」的指涉與意涵: 吉訶德:「阿瑪迪斯寫了信從不簽名。」 桑丘: 「不過,單據非簽名不可。如果抄寫,人家說簽名是假的,我就領不到驢駒子了。」 吉訶德:「…請人代簽這個名沒多大關係,因為我記得杜爾西內亞不會寫字,也不識字…」 十九世紀法國畫家 Jules David 所繪製的《吉訶德與桑丘》 (photo credit: wiki) 「盜版續集」一度被認為優於原作 然而,較鮮為人知的是,塞萬提斯寫作此書後第九年 (1614),第二部《吉訶德》接續誕生了,描述吉訶德第三趟出遊、第五部分的冒險經歷,但是作者卻不是塞萬提斯,而是署名費南德茲・阿維亞內達 (Alonso Fernández de Avellaneda) 的陌生人士。 這第二部非本尊撰寫的《吉訶德》用了相同的小說名稱和主角人物,當中不乏反諷和回嗆塞萬提斯的筆觸 (例如,吉訶德僅是個瘋狂老粗,桑丘則是個貪吃饒舌的傻子) 。事實上,在這九年間迭見偽本的《吉訶德》相繼出版,但以費南德茲・阿維亞內達的最受矚目和討論。 耐人尋味的是,偽本《吉訶德》同年旋即再版,並以「勘誤表」訂正首印版,顯見其內容受到讀者青睞,延至十八世紀,研究塞萬提斯的知名學者和評論家納薩雷 (Blas Nasarre) 一度認為偽本《吉訶德》優於塞萬提斯的原創。 若無「盜版」刺激,原著可能寫不完正宗續集 「假做真時,真亦假」,費南德茲・阿維亞內達第二部假《吉訶德》出現書市,喚醒了塞萬提斯「正名」的必要和急迫性,因此振筆疾書。1615年即詔告世人,本尊《吉訶德》如假包換,嘲諷冒牌《吉訶德》招搖撞騙惹人厭,獻詞還搬出了中國皇帝急於閱讀他的真本以正視聽。真本第二部出版五個月後,塞萬提斯便撒手人寰。 當代「吉訶德研究」的學者馬丁・李格爾 (Martín de Riquer,1914-2013) 則認為,若沒有這山寨版的「偽本」,也許塞萬提斯還未意識到完成第二部的急迫性,甚至來不及完成而歸去,徒讓偽本「扶正」補遺。畢竟兩部前後相隔了十年,塞萬提斯想慢工出細活反而差點誤了大事。因此,李格爾認為偽本有其「逼出真跡」的歷史貢獻。 《吉訶德》原著作者塞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photo credit: wiki) 「盜版真凶」至今未有解 長期以來,第二部的隱藏作者為何許人也,迄今未能有解。兩部小說道盡官場現形記,也訴說文人相輕;高手過招,竭盡彼此文攻之能事,偽本也模擬第一部,穿插幾篇塞萬提斯《訓誡短篇故事集》(Novelas ejemplares,共12 篇)的互文,有許多阿拉貢區域的用詞 (aragonesismos),明顯維護當時的道明會的敘述筆觸,雖假不如真,也見其豐富底蘊與文學涵養。 一般咸認塞萬提斯知曉在文本中攻訐他的「敵人」是誰,因為在第二部中塞萬提斯提了四次,指稱偽本是「阿拉貢人」,但是他始終沒有明確揭露。從真假《吉訶德》的文本中,有兩位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偽本作者,即塞萬提斯批判的羅貝・維加 (Lope de Vega,1562-1635) 和巴薩孟德 (Jerónimo de Pasamonte,1553-1605)。 前者是年輕 15 歲的文壇對手,當時的國寶級劇作家。維加在戲劇的成功,封殺了塞萬提斯在此方面的創作與展演機會,此後在各自的作品相互攻訐,毫不手軟。電影《塞萬提斯反擊羅貝》 (Cervantes contra Lope, 2016) 更可以看出塞萬提斯對偽本的怒氣。 後者是政敵,在勒班陀戰役中,巴薩孟德爭奪掠美,將塞萬提斯的戰功據為己有。另一方面,費南德茲・阿維亞內達的偽本前言和小說有可能是兩位不同人士撰寫,因為前言犀利反擊塞萬提斯,筆鋒文采和小說明顯有別,有可能是羅貝和巴薩孟德聯手。然而時間序上,巴薩孟德生前是否得以完成令人質疑。 「真偽之辯」意外創造文學雙贏 2016年,世界文壇大事紀是全球熱烈且隆重紀念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週年,西班牙皇家學院同時也為《吉訶德》第二部的四百週年 (1615-2015) 舉辦慶祝活動,特地重新出版偽本全文和研究註解,著眼於兩造均為文學創作,在當時各擁其主,捍衛作者自己的理念,反映社會的多面鏡像,時至今日,應開拓讀者多元閱覽的視野,偽本雖無法挑戰真本,遮掩其華,但是透過小說探勘當時的社會文化,啟發更多辯證與考究真偽,反而是「吉訶德學」和「塞萬提斯研究」的雙贏。 文/ 張淑英 (台大外文系教授) 史嘉琳《英語思維50講》每個人的英語基本功,看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