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針對九合一選舉採訪六都三縣市,推出「選戰最前線」巡迴系列報導,提供讀者最新選戰觀察,今日刊出青年篇。
從台北南下桃園蘆竹,眼前是一棟棟大樓社區,在雙北高房價推波助瀾下,大量首購族、年輕人往南「逐房價而居」,蘆竹、龜山已形成龐大「脫北族」落腳處。高房價迫使都會區人口大逃殺,一路從桃園蛋黃區再外溢至蛋殼區,出現年輕選票「新南向」現象。
再往南過了頭前溪,竹科已發展飽和,新興開發的竹北地區高樓林立,遙不可及的房價比天際線還高;就算到了南台灣,台積電預定廠區造成北高雄在一年內房價大翻倍,「北漂」青年返鄉,更驚覺家鄉房價,早已高不可攀。
高房價是全民有感,過去兩年高鐵延伸宜蘭從站址還未定案,房價已先漲一波;宜蘭高鐵特定區一定案,田埂間插滿「我要買地」旗幟,蔚為宜蘭奇觀。在地建商謝國興說,高鐵還沒來,土地先漲,對宜蘭人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青年無處可去,更無處可住。藍綠白拉攏青年選票,年輕人的聲音卻在這場選戰中消失。
無殼蝸牛變多 聲音卻變小
聯合報今年六都大調查,高房價是民怨之首。對照內政部十月初發布第二季全國住宅價格,比去年同季大幅上升一成,過去「台北居,大不易」,如今「台灣居,大不易」,蔡政府的「居住正義」招牌搖搖欲墜。
一九八九年「無殼蝸牛運動」,五萬人曾夜宿忠孝東路抗議高房價。卅三年過去,房價暴漲十倍,無殼蝸牛變多、聲音卻變小了。
指著當年在人群中抗爭的照片,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造成年輕人居住板塊大位移,高房價是主因,但房價動輒牽涉既得利益者,台灣選舉每兩年一次,改革房價只能在「地方選舉疊一塊小磚、總統大選再疊一塊大磚」,廿年才能疊出一道「居住政策」圍牆。
為蔡政府居住政策打幾分?呂秉怡說,「健全租屋市場」,政府雖推出租金補貼等相關方案,卻有租屋黑市未納管問題,租屋族看得到、吃不到,只能給卅分;「健全購屋市場」怕擋人財路,幾乎無作為,給○到五分;「社會住宅」差強人意,在國家住都中心領銜下有點成績,給六十到七十分。
換言之,民團給政府居住正義平均卅五分,「死當」!
網路世代不再被政黨綁架
「北漂」青年就算返鄉工作,薪水也追不上房價。政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忠泰說,這群「移動的蝸牛們」藍綠意識形態低,這群新票源恐左右選情;隨著蛋白區房價也年年上漲,年輕人甚至逃到距離更遠的桃園八德等區。
儘管少子化、高齡化,桃園市去年仍逆勢成長三五八四人,是六都唯一人口數正成長的城市;新竹縣市去年更淨移入五千人,年輕選票儼然成為桃竹首長的政治紅利。
擔心高房價議題嚇跑年輕人,民進黨試圖從網路世界力挽狂瀾,強力放送「有政府,會做事」;二○二○「辣台妹」雖在選戰中成功號召年輕選票,但綠營操盤手指出,根據內部民調,今年整體年輕族群支持度已滑落至少二成。
民眾黨文宣部前主任柯昱安指出,網路分眾化是趨勢,年輕人難以被單一政治人物或政黨綁架,民進黨若再不端出務實的經濟政策,只會離年輕人愈來愈遠。
高房價怨氣悶燒、網路社群難突破,兩大戰場若匯流,執政黨可能流失更多年輕選票。
居無可居 年輕票漂向何方?
記者蔡晉宇、侯俐安、林政忠、陳洛薇、 林新輝、周佑政/巡迴採訪報導
都市房價居高不下,十多年來政府高喊「青年返鄉」,如今執政黨重心轉移,土地價格隨南科、台積電水漲船高,政府口號響破天際,年輕人仍然買不起一間房子。
政策搖擺讓青年徬徨,在金山,世界僅存的磺火捕漁船家族八年級接班人簡士鋒說,他國中同屆的二百多位同學,如今只有五人留在金山家鄉。鄉村的發展侷限,讓年輕人必須遠離家鄉,忍受高房價的壓迫。
十年前曾滿腹熱情返鄉務農的「鳳梨王子」楊宇帆,當年還寫信呼籲馬英九總統「救農業」,如今對土地卻有截然不同看法。楊宇帆說,近年鄰近土地不斷被開發徵收開路、蓋園區,他曾抗爭農地被開發,但政府對土地政策搖擺不定,被徵收的土地價值已水漲船高,農業政策卻只有補貼,「如果十年前問我要不要土地徵收,我會堅決說不要;但現在你問我,我會說不知道」。
雲林青年養豬農洪健鈞在豬舍內分享著小豬昨天剛出生的喜悅,但一談到政府就滿肚子火,直指光是否禁止廚餘養豬的防疫政策就反反覆覆,業者只有無奈。
南科鋁罐大廠、芳泉工業廠長季惠卿也感嘆,廠內不少「北漂」年輕人返鄉工作,本來以為能存更多錢,殊不知家鄉飆漲的房價同樣高不可攀。
年輕選票向來是綠營優勢,但從北到南採訪,發現都會區年輕人對高房價最有感;返鄉者,在鄉村卻缺乏光榮感,矛頭都是指向執政黨。「年輕鐵票生鏽」成為綠營隱憂,但選票並未流向國民黨,而是轉向民眾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等新興小黨,成為藍綠兩大黨的警訊。
採訪歸途,車上響起「漂向北方」旋律:「漂向北方,別問我家鄉,高聳古老的城牆擋不住憂傷;我漂向北方,家人是否無恙,肩上沉重的行囊,盛滿了惆悵」。音樂回盪著無奈,政治人物都要年輕票,但誰能解決年輕人的問題?(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