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會上周通過有「台版晶片法」之稱的《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修正草案,藉由提供租稅優惠,讓具有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企業繼續投資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昨(22)日接受本報專訪時直指,這是鞏固台灣半導體領先地位的國際戰略。
王美花指出,歐、美、日、韓等地皆意識到晶片斷鏈的嚴重性,已紛紛擲重金、租稅優惠吸引半導體產業落地。台灣已具有半導體國際領先地位,面對全球挑戰,也須拿出因應之道。
因應全球挑戰
王美花指出,第10條之2分為研究發展及設備支出投資抵減兩部分,研發投抵可達25%;設備投抵則為5%,且無金額上限,也就是說無論是10億元,或是200億元的設備都可適用。
她坦言,如此優渥的投抵率當然無法「雨露均霑」,必須要設有「先進製程」、「高研究規模及密度」等門檻。但她強調,原本立法目的是希望鞏固我國半導體產業領先地位,但態度是開放的,像是電動車、5G或低軌衛星等產業,符合要件也可以申請。
針對「半導體去台化」,王美花駁斥,台灣所擁有的半導體生態系領先地位無法被取代,台積電及國際半導體大廠紛紛來台灣加碼投資;她更預告本周將南下參加日商東京威力台南廠動土典禮。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政府增訂第10條之2的背景?
答:疫情期間全球出現車用晶片斷鏈,讓各國發現原來不到幾百美元的晶片,會導致幾萬美元的汽車無法順利出售,讓美國、日本及歐洲覺得茲事體大。
對此,美國政府訂定「晶片法案」,不僅給高額補貼,也有25%租稅減免,隨後歐盟也跟進;讓台灣最驚豔的是日本,光日本台積電一座廠就獲得約新台幣1,000億元補貼;南韓政府所提出的「K半導體戰略」,大企業可享有四成租稅減免。
台灣具有相當好的半導體生態系,但面對各國挑戰也仍備感壓力。經濟部深刻體認,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有半導體,具相當多周邊效益,更包括國家安全。
因此,經多次討論,以不到一年時間推出草案,並在稅務減免上規劃相當細膩,期盼可以在今年通過,讓廠商明年稅負就可適用。
該法最初目的確實是希望半導體尖端產業可以更好發展,在戰略上當然不可能「雨露均霑」,但同時也不希望限縮在半導體,因台灣ICT具有厚實基礎,有潛力在5G、電動車及低軌衛星等產業打入國際供應鏈。只要符合申請門檻,針對不同產業都採開放態度。
專家審議資格
問:詳述第10條之2的優惠內容?
答:包含研發及設備支出投資抵減。設備是產業不斷推進的關鍵要素,卻又相當昂貴,一台設備甚至可能高達1億多歐元;而產業要持續領先,也就要塑造業者投入先進研發可以得到合理回饋的環境。
外界頻頻關心什麼是「先進製程」?當初經濟部在制定第10條之2時,沒有限定在半導體,且設備投抵5%無金額上限,無論是買10億元、100億元,或是200億元都可以申請,但若各家廠商購買昂貴設備都能申請投抵也不好,因此政府盼可以限縮申請範圍。
對先進製程定義,就算是28奈米成熟製程,若是具有特定用途,屬於國際供應鏈關鍵領域,就可以交由公部門及外部專家所組成的審議會來評估是否符合資格。
財政部盼達到稅務平衡,因此要求最低稅率至少要達12%,不讓外界質疑為什麼企業稅率過低;待2024年後,則按OECD最低稅負標準提高至15%。
至於研發規模,經濟部認為,研發規模門檻應更高,如此才能與既有第10條之1的投抵優惠做出區別。
問:外商是否也可適用台版晶片法案?
產創第10條之2並沒有區分外商或是本土廠商。廠商只要在台灣做研發,並且研發及設備支出都符合法案申請門檻,並且繳納最低稅負要求,那就可享有台版晶片法案的投資抵減。
問:台版晶片法案,是否會讓傳產覺得被忽視?
答:產創條例本來就設有5%設備投抵,只是限縮在100萬以上、10億元以下,對於傳產已相當適用;而新修訂的10條之2設有一個重要門檻,就是最低稅負要達到12%以上,傳產仍舊可以找到適合的租稅優惠。
台鏈最完整 磁吸外商設廠
問:台灣半導體產業近期好消息頻傳,能否透露更多好消息?
答:台灣半導體生態系產出效率高,國外半導體大廠到台灣設廠,不僅可以賺錢,技術也跟著進步,這是國際大廠願意來台投資的主要原因,美光在台運作那麼順暢,正因為台灣有非常好的生態系。而美光也決定在台灣率先導入EUV製程。
事實上,本周五,我會親自南下台南參加半導體設備商東京威力的動土典禮,東京威力來台投資,就是看中他們在台灣的市場愈來愈大,在台設立基地,可以就近服務客戶。
其他還包括英特格宣布在南科高雄園區設立最先進技術的廠區,未來三年投資額將增至5億美元。
德商默克也宣布,未來五到七年,將在台擴充電子材料產線以及研發能量。荷蘭商艾司摩爾也將投資約新台幣300億元,在林口打造全台最重要據點。
美商應材原在台灣有8吋廠,台廠京鼎也已打入應材供應鏈,思科則是在台灣加緊研發,台灣和美國可說是最密切的合作關係,研發投資合計已有300億元效益。
問:近來頻傳半導體「去台化」,有什麼看法?
答:國外有不同的人在講「去台化」,一種是風險顧問公司,他們會把風險意識提高,如此才有「顧問」可言。其次是「競爭的同業」,第三則是「國家」,之前曾遇到供應鏈的不順暢,因而想建立本身供應鏈,這三種樣態本質是不同的。
台積電(2330)將去美國生產5奈米,他的客戶全是美商,那是因為「客戶需求」。即使是5奈米,也是今年底裝機,2024年投產,3奈米則還沒有確定時間。而台灣3奈米已經在試量產,2奈米所在的新竹寶山則已在整地,龍潭科學園區也將有最先進製程的用地。
也就是說,最先進的製程,台灣還是跑在前面,台積電多次強調,「最先進製程會留在台灣」。
台灣半導體產能一個月可達200萬片,且九成在台生產,美國約2萬片、日本約5.5萬片,而台灣還在擴產,台灣產能也是全球最主要的。
另,台灣經過40年發展,已培養出上千家半導體供應鏈,也是全球最完整。
台灣做半導體,賺全世界的錢。台積電赴美、日設廠,這也是擴大台灣影響力,穩固台灣的供應和生產,並延伸觸角。不管是台積電也好,政府也好,都是要讓台灣成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供應者,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不會有去台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