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的片子都很好看,但我不會特別想去看,一方面是因為大多很沉重,題材也比較嚴肅,不是輕鬆愉快隨時想看就看的片子。《伊斯坦堡救援》也是一部算是這種類型的片,我並沒有很強的動力想去看它,可是看了之後還是淚流不止…
從官方劇情簡介來看,我以為會是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電影,的確是有些戰爭場面,但大部份的時候並不是,主要是父親在戰後回去找死在戰場上的兒子,一些回顧的片段才會有戰爭。而劇情簡介也有提到他回去之後,還是遇到動亂險惡的局勢,確實是這麼說沒錯,也有一些些的動作,但基本上還是建議不要誤解為動作或戰爭片。那麼,這部片子在說的是什麼?從我的角度…我看到的是人類的戰爭如何殘酷…並沒有絕對的誰好誰壞,每一方都失去了很多…而在其中的人民、戰場上的士兵、士兵的家人,都被迫在這個大環境中扮演了不得不扮演的角色,造成了許多許多讓人心碎的故事。上千萬的人死於戰爭,多少的無名屍、多少的人還無全屍…連想要安葬都沒有辦法…。《伊斯坦堡救援》說的故事,就是無數遭受生離死別之痛的家庭中的一個,如何在戰後去面對這樣深到無法癒合的傷。
但雖然這部片還是在談家庭,卻和大環境有很多的關係,像我自己對歷史沒有很多記憶的,一開始會有一點混亂,《伊斯坦堡救援》是把一些知名戰役以及國家之間的關係預設為「觀眾已知知識」,我是在看完電影還有記憶時趕快查資料的,算事後補救,不過我會建議想看這片的人在看片前就先補幾個知識:一次大戰的參與國家和誰與誰對立、民族主義是什麼,它和鄂圖曼帝國滅亡後的關係、加里波利之戰與達達尼爾海峽,和當時著名的幾乎零傷亡撤軍、戰後的土地瓜分、ANZAC(澳紐軍團)扮演的角色。
聽起來不少?其實多半都是相關的事件,如果先回顧一下這些,電影一開始演土耳其對ANZAC的戰爭、後來戰後不同軍隊之間心裡的仇恨從何而來、為什麼什麼人看到什麼人馬上會反感等等…這種細節你才能夠馬上掌握。
的確,若都不知道也OK,因為你還是可以看到一個父親對於找回兒子屍體的執著,這些「人」的部份是不用歷史知識也能夠體會的,但我個人覺得光看這個有點可惜了《伊斯坦堡救援》,因為《伊斯坦堡救援》還談了很多。在這個澳洲的父親決定去土耳其找兒子時,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事,比如駐地軍隊的刁難,在地人對他的待遇,不同的文化與思想等等…從這些他遇到的人事物,他也算是開了一些眼界,他也看到了土耳其人在這次戰爭中受到的傷痛,甚至走投無路只能和土耳其軍官合作,而成為這些過去敵人的伙伴,和他們之間互動…
其實想想戰爭真的是很殘酷,上了戰場,你必須要非常狠心的殺死和你不同國的人,不是因為他和你有什麼深仇大恨,對方搞不好還是個好人,但就因為是敵國的,你不殺他就是被殺…。在《伊斯坦堡救援》可以看到很多人被「貼標籤」的狀況…比如單單只因為你是澳洲人,就討厭你。我相信這點不難理解,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種的狀況,並沒有真正去認識一個人,卻因為他的國籍、人種、性別、或是其他天生的特性,就對他有先入為主的排擠…像在西方國家對黑人或黃種人的歧視,或是我們對陸客或韓國人的印象等等,都是在給人貼標籤。而在《伊斯坦堡救援》,侵略國和被侵略國即使在戰後也肯定有著對彼此相當的憤怒在…一位土耳其的飯店女主人就對澳洲來的羅素克洛有著相當的反感,知道她的遭遇之後的確也很能體會她的那份恨意,但有沒有可能這個敵國的人其實是合得來可以成為朋友的人呢?這種標籤讓人們失去了多少真正去認識別人的機會?(德國人被貼上狠猶太人的標籤,那辛德勒呢?)反而片中土耳其女子的兒子,年齡還小不懂這些,他只是從很童稚的角度去看人,從最單純沒有偏見的角度,喜歡上了這個澳洲人。
除了這個貼標籤的狀況之外,《伊斯坦堡救援》也帶來一個蠻正面的思考,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沒錯。侵略的澳洲人覺得他們是為了原則而戰,被侵略的土耳其人覺得他們自己是受害者,侵略者是要來搶土地,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正義、自己的苦衷。電影是從澳洲的父親這一方來切入,回到加里波利這個大墳場,好像鄂圖曼帝國是劊子手似的。但電影也讓我們看到了土耳其人所失去的…一樣有土耳其婦女在戰火中失去了先生而傷心難過…這些事件牽扯太多,真的不是簡單用黑白分明的對錯就能評論的。
雖然電影的主軸是父親不肯放棄地在找兒子,上面說的這些算是他尋子過程的經歷,但我總覺得這些體驗也多少有讓他不只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失去以及一些負面的情緒上,這樣的感覺有點抽象,不過《伊斯坦堡救援》融合得不錯,順順的看完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動作場面,卻也沒有悶到,不會因為題材很硬而睡死。
我想,《伊斯坦堡救援》讓我看到了愛的執著,也讓我看到了無法控制戰爭的人們所受到的影響,還看到了許多不同角度的故事。它的確不是一部輕鬆愉快的電影,比較不適合拉朋友去休閒娛樂,但也不至於難以消化,喜歡看人性或是劇情片的話,它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