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間公司最有錢?答案都會說是二馬一許的騰訊、阿里、恆大三家,但剛有鐵證如山,說中國真正財大氣粗的,是「四大行」,即四大國有銀行的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而「四大行」有多大,以中國工商銀行錢多到中國容不下地球裝不下,要稱作「宇宙第一大行」才行。中國「四大行」前些天公布業績,被視為集體炫富,因為四大銀行淨利潤合計為人民幣9,493億元,平均一天賺人民幣26億元。其中「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去年實現淨利潤人民幣2,987億元,年增3.9%,平均日賺人民幣8.18億元,穩坐全球最賺錢銀行寶座。
就按其業績來說可能印象不深,拿「宇宙第一大行」來跟兩個外間最熟悉的中國首富公司比一比就好。中國工商銀行今次預計分紅人民幣893億元,這一分紅數額,就已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去年全年總利潤。工商銀行分紅數比阿里利潤高出近人民幣200億元,比騰訊淨利潤高出人民幣106億元。
回說「四大行」之炫富,是想弄明白兩個聯想,一個是他們是怎麼賺到這麼多錢的,二是他們的好日子會有多久。
要找到問題答案,首先可能要看回其業績,一看就明白七成,因為年報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利息收入,仍是支撐其淨利潤持續上行的動力所在。根據年報數據統計,四大行去年利息收入總計人民幣1兆8,962.62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74.68%。
去年中國經濟仍在下行中,有人說困難重重,國有銀行怎能賺那麼多錢呢。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去仔細研究年報,也可以閉眼一想。仔細研究年報,是了解存貸比、不良率、淨息差(NIM)等等。閉眼一想還有兩個道理,一是想想愈有錢愈容易掙錢的道理,四大行的資產規模都達到了人民幣20兆元以上;二是想想國有壟斷是坐著掙錢的道理,四大行都是國有的又是壟斷的。
發掘「四大行」之所以愈來愈大的道理,當然會去想他們的江山會否萬年牢,其好日子可能過多久。現在看來,「四大行」如此溫軟的好日子,不會太長,早一點晚一點他們也要脫鞋下田了,那將是內外夾攻所致。
於外而言,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腳步聲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外部壓力所致,說更明白點是中美貿易戰的主產品。中美貿易談判一輪又一輪地拖下來,焦點就在於市場開放,而中國市場的開放主要是金融市場的開放。
前兩天海南博鰲論壇,有人說開成了金融開放論壇,因為金融市場開放變成一個核心話題,而現任人行行長易綱特意避席,前任行長周小川成了金融市場開放的主要吹鼓手。周小川的主要作用,就是去承認中國金融開放度不是太高,又表態中國金融有開放空間,而金融開放不會令中國國內金融行業產生動盪或使國內機構生存出現困難。
如果說金融市場的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外部力量在「倒逼」的,則另有一種內部的要求,也在打破金融的壟斷現狀,比如說科創板。
中國股市已經有滬深兩市,去年秋天習近平到上海要求再開一個科創板,前任證監會主席動作遲緩,已被換下,這才數月,科創板鑼聲陣陣,費那麼大勁,所為何來?有一答案,說那主觀上是體現習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決心」,客觀上反映中國經濟轉型的緊迫。
具體解釋,一是今上對尾大不掉的金融王國,要實施深水突破之術;二是傳統銀行信貸的融資體系也不適應轉型需求,新興經濟需要有新融資模式與之匹配,最後是金融資本轉化為技術資本。難怪有人說中國金融業,正面臨著環境大變、制度革新兩大變局,沒人能坐享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