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變動型保單(簡稱利變保單)堪稱今年最火商品,媒體報導常把利變保單分成儲蓄型或保障型,很多人霧煞煞,頻問:商品DM或保單條款有這樣區分嗎?壽險公司主管解釋,儲蓄型的利變保單指儲蓄成分重,商品設計著重保單價值準備金(簡稱保價金)的累積;保障型的利變保單,則是側重身故保險金給付。
保價金是解約金的計算基礎,許多民眾買儲蓄型利變保單,目的在持有滿六年或七年之後解約,因為不必再被壽險公司收取解約費用,可以賺取比銀行存款年息多一點點的報酬,也就是IRR(平均每年複利率)。
由於買保單的動機在投資理財,可能是為了財富增值,也可能是很擔心身處高齡化社會根本沒錢養老,只好想方設法,透過壽險公司的專業操盤來賺取比銀行存款多一些些的利潤,滿足前述需求的利變保單,就屬於儲蓄型。
不過,無論儲蓄型或保障型的利變保單,都不會把儲蓄型或保障型的字眼寫在商品DM或保單條款上面。民眾要如何區分呢?壽險公司主管說,有些保單的DM會有「門檻比率」或「給付比率」的表格;如果DM上沒有,就要從保單條款判斷,保單條款通常會約定有關比率。
民眾須留意的是,壽險界講門檻比率時,有兩個指標,一是金管會2020年7月1日實施的「人壽保險商品死亡給付對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單帳戶價值)之最低比率規範」,俗稱身故門檻比率,關於這點,無論儲蓄型或保障型利變保單,都必須符合規範。
以被保險人年齡30歲(含)以下為例,身故門檻比率不得低於190%,指死亡給付金額至少須為保價金的1.9倍;隨著被保險人年紀增加,身故門檻比率的倍數要求愈低,例如,被保險人61歲以上、70歲以下,身故門檻比率只要110%以上就算達標。
壽險公司主管表示,這是因為保價金隨著時間經過、年齡增加,金額會愈來愈高,其相對於身故給付的差額就愈來愈小;另一方面,年長者需要的是養老金或資產傳承規劃,比較不是身故保障,因其子女通常已經年長,身故給付需求較低。
第二個門檻指標,俗稱保障型門檻比率,為金管會2020年7月17日實施的「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解釋令,新增「保障型」定義,死亡給付除以保價金的倍數,除了被保險人年齡91歲(含)以上,比率維持不得低於100%之外,其餘各年齡級距,倍數或比率的要求,都比身故門檻比率的規定要高。
以被保險人年齡30歲(含)以下為例,身故給付比率不得低於210%,比身故門檻比率要求的190%還高;符合此保障型門檻比率的利變保單,才能稱為保障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