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的挑戰,隨之而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目前看來BA.5比BA.4更占優勢,依國外經驗,未來再有第二波疫情,「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張上淳建議,現在就是努力監測,除邊境監測外,當BA.4、BA.5進入社區後,也會針對確診者周邊接觸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檢測,期望能夠早一點「減災」,延緩疫情傳播。
張上淳今參與國衛院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接受訪問時,特別分享對疫情的看法。
張上淳說,要完全阻隔BA.4、BA.5不進入國內,「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尤其此波BA.2疫情尚未完全趨緩,若BA.4、BA.5又進入國內攪局,那麼疫情可能會再向上攀升、再往上疊加,「那就不是很好」,因此現在一定要先讓BA.2疫情趨緩,即便往後BA.4或BA.5進入社區再有一波疫情,但或許會比現在這一波小一點。
因此目前入境者採「3+4」檢疫期,還無法放寬至「0+7」。張上淳說,當時專家諮詢小組提供給指揮中心建議,就是不能馬上放寬至「0+7」,而是先採取「3+4」檢疫期,前3天是禁止外出,後4天若沒有緊急事情,原則上也最好不要外出,但商務人士不得不外出,那就是快篩監測,避免病毒擴散。而何時可以放寬為「0+7」,張上淳說,至少要等這一波疫情過去。
張上淳說,國內新冠疫情前年爆發,當時採用圍堵防疫措施,為的是要爭取時間,等待新冠疫苗及治療藥物問世,即使圍堵不成功,也採用減災方式,減少病毒傳播,一樣是在爭取時間,並期待疫苗出來後,接種率若達到6至7成應有群體免疫效果,阻止病毒傳播。
但多變的新冠病毒帶給公衛界、醫界諸多挑戰,超乎大家預期。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容易突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疫苗問世後,雖然減少了重症、死亡,但對阻止病毒傳播不夠理想,幫助有限,因打了疫苗還是感染,這是他感到遺憾的事,若疫苗可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國內疫情會更好。
張上淳說,打疫苗目的為減少感染及傳播,如B肝疫苗等,但新冠疫苗無法阻擋病毒傳播,造成今年國內面對疫情挑戰,這只能說新冠病毒演化真的「超級快」,以及病毒與疫苗間互相作用的結果。
張上淳強調,高齡者等脆弱族群仍一定要接種疫苗,符合資格者應打第4劑疫苗,雖然有人認為,第4劑追加劑的免疫反應與第3劑差不多,但對脆弱族群仍有保護力,若擔心疫苗副作用至今還沒有打疫苗的人,食藥署已核准蛋白疫苗Novavax就非常適合,它就是傳統蛋白疫苗,常見副作用就接種部位痠痛等。往後台大也會針對Novavax疫苗是否可當作追加劑進行研究。
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張上淳說,這須看未來疫情發展情形,當感染人口愈來愈多,重複感染者也增加,但症狀卻愈來愈輕微,重症患者沒那麼多,就像每年流感來臨的狀況,如現在南非就是如此,該國人口幾乎已百分之百染疫。
而傳染病分類何時從第五類降為第四類?張上淳說,最好的降級時機就是看全民對死亡人數的看法如何,再來就是當台灣像美國一樣,對確診者不用再強制隔離,視為感冒在家自己休養時,就有降級的可能。
國內防疫2年多來,雖然現今社會上對疫情管控有些雜音。但張上淳認為,面對這一波疫情,台灣死亡率還是很低,2年來,台灣表現一直很好,他請大家回想一下,2年前歐美各國面對疫情災難時,醫療體系崩潰的狀況,現今台灣是處在2年前的歐美情形,但醫療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這段期間,台灣也有藥廠研發出疫苗,這對國家是很重要的。
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大家是否可以放心旅行,張上淳建議,這端看個人對疫情的態度,是可以稍微放心,但不代表不會感染,若民眾認為可與病毒共存,承擔一些風險,心情上就能放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