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搖曳,白鷺翩飛,水波蕩漾。6月5日,端午節假期「巧遇」世界環境日,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遊人絡繹不絕。中新社報導,位於福州市長樂區閩江入海口南側的閩江河口濕地,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中間地帶,跨3個鄉鎮13個行政村,總面積約2100公頃,以河口淺灘為主,由鱔魚灘、周邊潮間帶和河口水域組成,被譽為「大陸十大魅力濕地」之一。
今年62歲的濕地管護員林發金見證了閩江河口濕地的生態「蝶變」。他回憶道,20年前,閩江河口濕地填海造地頻發、魚塘開挖星羅棋布、汙水肆意排放、垃圾遍布灘塗、灘塗養殖比比皆是、外來植物互花米草肆意瘋長,造成生態日漸退化。
當年,林發金在濕地內擁有400多畝養殖基地,主產對蝦、海蟶、紅蟳等海產品。在當地,像他這樣的養殖戶有數十戶。但濕地內開展坑塘和水面浮動設施養殖,易造成水質汙染,影響魚類、鳥類棲息和繁殖,不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
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十年內實現了從縣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三級跳;通過對養殖塘全面「退養還濕」、吸收轉化養殖戶為濕地管護員、種植紅樹林等植物恢復植被、清理海漂垃圾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等多種舉措,系統推進濕地生態恢復。
林發金成為村裡第一個簽署退養協議的養殖戶,搖身一變成了濕地守護者。每天5時多,林發金帶領10多名管護員,趁著退潮撿拾2個多小時海漂垃圾;隨後分成3組,騎著摩托車,沿著梅花濕地鱔魚灘到阜山濕地巡邏,盯防討小海、張網捕鳥、破壞紅樹林等行為。
去年8月,林發金在清理海漂垃圾時發現了8隻東方白鸛。這是閩江河口濕地開展候鳥監測以來,發現東方白鸛數量最多的一次。他說,收復了「失地」,喚回了兒時常見的飛鳥。
20年接力,閩江河口濕地從昔日垂危走向了新生。目前,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共發現鳥類266種,其中水鳥152種,有大量雁鴨類、□鷸類、鷺類和鷗類,占福建省水鳥總種數的80.4%。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在此遷徙停歇水鳥總數超過5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