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輪值執行長楊秋瑾昨(26)日表示,AI不是泡沫,而是一場真正的、結構性的長期產業革命,將對人類產生根本性的長期影響,因此必須擁抱AI趨勢,預期工廠、電動車,以及企業治理將是未來AI應用三大戰場。
經濟日報昨天舉辦2025創新論壇,以「AI×智慧應用新革命」為主題,邀請各界專家探討AI與智慧應用結合帶來的新趨勢與商機。本論壇由經濟日報、遠傳電信主辦,長榮集團、元大投信、凱基金控、中保科技集團協辦。
楊秋瑾是鴻海集團第一位女性輪值執行長,她昨天出席2025創新論壇,以「AI產業鏈新契機」為題發表演講。這是楊秋瑾上任以來,首度對外進行專題演說。
針對台灣在AI浪潮中的機會與角色,她說,台灣具備強大的AI硬體優勢,台灣企業在全球AI伺服器代工市場中占據90%的份額,並在先進製程晶片製造方面擁有68%的市占率,證明台灣在科技製造整合實力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台灣應憑藉其硬體優勢和製造實力,成為全球在AI領域最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她強調,AI不只是產品或工具,也不是股市的短期題材,而是帶來科技文明的轉折點,未來包括生活與思維方式、工作與各個產業等所有層面,都將被AI重新定義,整個AI產業仍處於「山腳下」的起步階段,未來市場規模難以估量。
楊秋瑾認為,許多人誤解AI僅是一個工具,但實際上AI正處於發展初期,未來將深入所有人的生活與產業。
她說,以「錢往哪裡流」就可以佐證AI的長期趨勢。全球五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包括星際之門、亞馬遜AWS、微軟、Google與Meta預計未來幾年將在AI領域投入超過6,000億美元,沒有企業會對一個泡沫投入如此龐大的資金,證明了AI是一場真正的、結構性的長期產業革命。
她指出,AI對算力的巨大需求將不僅改變硬體設備,更會衝擊能源結構與商業模式。舉例而言,鴻海在台灣投資14億美元建立算力中心,OpenAI和特斯拉甚至考慮自建電廠以滿足需求,顯示AI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企業必須擁抱此趨勢。
楊秋瑾引用Google母公司Alphabet產品長Hiroshi Lockheimer的觀點指出,AI將為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刺激全球產業的經濟創新與成長,看好AI是當前最令人振奮的科技變革,未來AI應用的三大戰場是工廠、電動車和企業治理。
針對鴻海的AI戰略布局與具體實踐,她說,會與頂尖科技公司建立廣泛合作,例如攜手輝達展開許多合作,近期已宣布成立AI工廠,並與IBM攜手量子電腦研發。實體AI方面,楊秋瑾認為,這是最難的部分,因為目前的AI還在雲端上,鴻海已經宣布攜手輝達、Uber與Stellantis四方合作,開發機器人計程車,很快就可以在台灣上路,這是鴻海重要期許,先在台灣來做。同時,鴻海與三菱FUSO合作電動巴士,也將導入AI功能。